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

  自我教言

  華智仁波切造頌

  普巴紮西活佛 講授

  今天我們講解華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從文字上看其內容大部分都是共同教言,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它歸納在不共同教言中講解。在亞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給弟子講法時,初步都要講解一遍共同前行。今天我們對共同前行也稍許講一下吧。

  作爲一個修行者,今生我們對佛法的理解能否成熟,完全取決于觀想共同前行之上,比如說,根據自己目前的條件和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多多少少還是能了解一些如何修法的道理,像念誦阿彌陀佛的聖號,念誦顯宗、密宗的儀軌和心咒等等。但依靠這種念誦能否今生證得佛果呢?這完全取決于共同前行觀想之上。若要是沒有一個共同前行的觀想基礎,現前我們所理解的這個法能否成熟就很難說。所以觀想共同前行挺重要。在進入正行的時候共同前行還用得著觀想嗎?還是用得著觀想的。因爲現前我們對佛法的理解和投入實際修法當中的見解能否成熟,完全取決于信心和精進之上。信心和精進的前提是共同前行,共同前行沒有一個很好的基礎,很難長時間精進修行。若不精進修行,則很難成熟。所以共同前行的重要性就在此上。

  共同前行主要觀想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比如講解人身難得:第一,今生能否遇到很好的善知識,這個因緣並不是人人都能具備的。第二,聆聽善知識的教言,並獲得一個善知識的圓滿攝受這就更難得到了。第叁,我們的身心是很難投入到修法之中的。以上所講解的這叁種因緣不是人人都能獲得的。而我們現前已值遇善知識,獲得善知識的攝受,在善知識面前聆聽到教言,並知道如何修法等,能得到這個因緣,說明前世有很好的因,今生才獲得這樣的果報,當然需要珍惜。再說壽命無常,很多人一聽到無常的時候,就覺得我現前身體很好,歲數也不大,無常可能不會降臨在我的身邊。但從古至今無常沒有隨著衆生的心願而行走過。世上一切衆生誰想死亡呢?誰都不想死亡,誰都不想提起無常,但可怕的事情每天、每小時、每分鍾都在發生。前年印尼海嘯的時候,海邊遊樂的衆生誰又想到今天是活在世上的最後一天呢?從他們的遊樂的行爲中可以推測,誰都沒有想到過無常。但是可怕的事情當下降臨在他們的身邊,從那天開始,這二十多萬人已經從我們的眼前消失了。也許有人會說,世上的衆生只要有生,必然有死亡,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何必去執著呢?但要知道的是,死亡沒有到來之時,誰都會這樣說,但真正無常降臨到自己身邊,有誰能坦然面對這一點。因爲臨終的時候,一切痛苦都是懼怕死亡而造成的,除非你今生修行得很好,在臨終的時候,可以面對這一點,但是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太少了。因此,我們再也不能欺騙自己,從小至今一直欺騙自己而漂泊于輪回之中。現前已經知道真正的實相之後,當然不能跟隨這個欺騙而虛度人生,要不活在世上就沒有多大價值了。

  我等曆代傳承祖師龍欽巴尊者曾經在一些教言中講過,人是高級動物,但高級動物的標志是什麼呢?就是比一般的動物智慧高。若現前我們不把智慧用在相對的境之上,那和一般的動物就沒有多大的區分了。在今生有這麼好的智慧當中還會讓智慧從我們手中無意義地消失嗎?如同一個人居住在一個有吃有喝的地方,但還是讓自己餓死或渴死,那太不值得了。我們平常都能看到或聽到很多人死亡的事,這意味著什麼?這就是諸佛菩薩在授記我們,讓我們早早作好准備,有一天無常也會降臨在我們的身邊。往昔我曾舉過一個例子,以前有個人很怕死,他想要是能知道哪一天死,早點做好准備那該多好。有個人建議說,你還是修個本尊吧,若要能真正與本尊對話的話,本尊會告訴你何時死亡的。他想這個辦法很好,所以就把一切擱在一旁,到一個山洞中修持了很長時間的本尊,直到和本尊對上話,本尊問他:“你需要賜予什麼?”這個人就說:“你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時候死亡?”本尊答應告訴他。第二天早上本尊呈現在他面前說:“你住的那個村子裏今天早上死了一個人。”這個人並不在乎,是他人死亡,又不是我死亡。又過了兩天本尊說:“你們村子裏有個人死了。”就這樣授記了很多很多次。終于有一天本尊呈現在他面前說:“再過片刻你就要從人間消失了。”這個人嚇得不得了,說:“本尊,你慈悲心太小,我修了這麼多年才修成,讓你早點告訴我何時死亡,你直到現在才告訴我。”本尊說:“不是我慈悲心小,第二天早上就開始告訴你,讓你早點作好准備。但是你不聽我的話,又有什麼辦法呢?”也就是說,現前我們看見很多人死亡,聽到很多人一個跟隨著一個在人間消失,這也是諸佛菩薩爲我們授記,讓我們也早點作好准備。不作好准備,一旦無常呈現在自己面前,你有多大把握去面對這個現實呢?若沒有,說明我們還需要精進修法。再不能拖延時間,不能虛度人生了。

  亞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給弟子講法,把共同前行當作重點講解。聽起來是共同,誰都可以修行的一部法,但對一個修行者而言共同的法也有不共同之見。因爲不共同法能否成熟,完全取決于共同基礎之中,這個能力一旦不存在,不共同的法也很難成熟啊!所以我們就在共同前行的基礎當中講解《自我教言》。前段時間我去香港講法,聽到一種說法,說是進入佛門行者先要做好人,體現出做人的道理就叫共同佛教,由此再進入不共同佛教,甚至進入更深一層的佛教,這可能是現代人的一種說法吧。如同這個道理般,我們所講解的《自我教言》也是講解在修行的路途之上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很多人說,在座上的時間很少,尤其作爲一個居士有家庭、有事業,把這些都擱置一旁進入幽靜地方打坐,這不大現實。那我們就講一點現實的法吧。座上修行的法一天只不過一、兩個小時而已,二十多個小時還是在座下之中,也就是面對生活當中。面對生活當中能做到座上的見解這是不容易的。因爲入定根本見沒有成熟之前,出定的時候是很難契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座下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依靠共同方式來對治,能按照“自我教言”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也叫修法。修法當然要分爲很多乘次,無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鏡》中講解:“教法乘次無量,入乘之門衆多,演說之詞聚亦廣大”,八萬四千教法,都是針對不同根機而樹立。因此,我們平常面對生活,心中的理想當然要高一些,但是在現實當中還是要現實一點,做不到的事情,先放在自己的梵學之上,作爲我們的理想。

  智悲光尊者在一部教言中講解:法與根機不相應,很難功德輾轉增上。這說明了,要現實一點。現前有些人說他打坐的時候感覺挺不錯的,打坐當然不能憑感覺樹立見解高低。甚至有些人說,往昔妄念太多,現在打坐妄念越來越少,這是否標志著見解有增上?當然不是的,從世間角度中講解可以算吧。從出世間角度講解妄念多少並不代表見解高低。所以華智仁波切在一部教言當中講解:“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脫,豈不猶如禅天定?”知道把心安住在無念狀態當中,但不知道行道修法之理趣,僅僅流于世間禅定當中又有什麼意義?所以,還是先面對現實。今天所講解的《自我教言》是很現實的,若能做到這些,這就叫做佛法。我們依靠這種力量來逐漸創造更好的條件,當然修法也有個次序的。有人要問,不是說密宗就是講解心性嗎?怎麼還講解過程呢?密宗真實教授乃一切乘法之果實,不講解過程,直接講解它的本體。但要知道,進入密宗行者不能說個個都是上等根機。因此,密宗講解分爲方便教授和真實教授的原因就在于此。不僅僅密宗講解是這樣,其他教派講解也是這樣。比如,漢傳佛教中的禅宗,禅宗很多公案中並不講解過程,何時明心見性獲得覺照的時候就叫實相般若。但一個次第行者沒有一個次第修行之基礎,直接進入更高的修法,這不大現實的。比如說,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講解般若分爲叁個過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還是講解一個過程的,這些道理稍許了解了,對以後的修行能起到很好的幫助。所以我們今天講解的這部法,說它是共同的教言,當然可以樹立在共同教言之上,說不共同的教言,我們可以講解很深的道理,也可叫不共同之教言。平常面對生活當中要明白該做的是哪些,不該做的是哪些,該做的時時刻刻都要提起正念去做,不該做的從不同的角度來排斥或斷絕這些不該做的事情。

  “切莫遺忘有叁種:莫忘恩重善知識,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與正知。”

  “莫忘恩重善知識”:在初步進入佛門的時候,先要依止一位導師這是最重要的。所依止的導師應該是具德導師。具什麼功德呢?從初步開始修法到究竟果實已經圓滿成熟有經驗的這麼一位導師就叫具德上師。這是相當重要的。因爲我們今生在修行的路途之上能否證到佛果完全取決于這位導師的引導。這位導師的引導若是偏邪,那今生所作所行均稱爲偏邪之法,永遠證悟不了菩提聖果。在很多教言當中講解,今生能否成熟要具備叁個因素:第一,傳承清淨。這位導師要具備清淨圓滿的傳承。傳承法脈不清淨的話,就不具備傳承祖師之加持。所以我們在依止一位導師之前,先要問問這位導師的傳承。從普賢王如來或從阿彌陀佛直到我等所依止的導師中間是怎麼傳下來的,中間是否有間斷的現象。如果有間斷的話,就說明這個傳承並不清淨,這個傳承法脈已經斷了。一旦斷了,那今生這位導師所證悟的見解是否爲真實就很難說了。普賢王如來和阿彌陀佛所證悟的是真實的,傳承法脈若是清淨的話,以下的這些祖師都是按照普賢王如來和阿彌陀佛修行方式而修成的,我們依止這位導師修行也是與普賢王如來修持完全沒有區分的。第二,這位導師的功德必須要圓滿。作爲一個凡夫行者我們如何去觀察這位導師有沒有功德呢?從見解當中觀察,見解是無色無相的,我們看不見他的見解。見解能呈現許多殊勝之功德,…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密宗法義精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