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導孩子認識生命
一、教導孩子生而爲人的目的
有一天,在爺爺喪禮上,當來奔喪,聆聽阿毗壇摩經的親朋戚友回去之後,兒子就問父親說:“爸爸,既然每個人生下來都跟爺爺一樣會死亡,我們爲什麼要出生呢?我們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了一段時間的父親,就回答他的寶貝兒子說:
“親愛的兒子,在每個人的心裏,無論是貧窮或富裕,是貧民或國王,都有一樣的問題藏在心裏,即是我們生而爲人有何目的?什麼是人生真正的目標?爸爸也曾懷疑過,這也是促使爸爸認真學佛的動力。由于學佛了,使爸爸對世界與生命有了正確的見解,同時也能夠回答此問題:
(1)我們死後不是什麼都完全消失了,死後還有無數次的輪回。假如我們的煩惱還未斷除,還是要繼續地輪回。
(2)造作了善業或惡業,一定會有果報,而且會在今生來世報應,業力絕對不會消失。我們可以從一些迹象明顯的知道果報是真的存在的。例如有的人生來聰明,但是有的人卻智力不佳。有的人外貌端莊,有的人卻五官不正。追根究底都是因爲我們過去世所造的業不同所致。
(3)地獄與天界是真實的。地獄是折磨造作了許多惡業者的地方,天界是做了許多善業者享樂的地方。我們可以這樣認知,在這世界上出生的衆生,第一類必須依靠之胎而生(胎生);第二類從卵生出來(卵生);第叁類從水生出來(濕生);還有另一類我們可能沒有看過,我們卻曾經聽過,即是天人與地獄衆生,這些衆生一旦生出來(化生),就
馬上長大,不必依靠父母親養育。
修了許多功德的人就會轉世當天界裏的天人,至于造了很多惡業的人就會轉世當地獄衆生,在地獄裏受折磨。這叁件事情都是爸爸學佛而得知的,這件事讓爸爸能提升生命的品質,讓心升華,而且能累積更多的功德波羅蜜。爸爸希望未來的某一生,當功德波羅蜜已經圓滿了,就可以斷除體內的煩惱,完全脫離諸苦,最終能跟隨正等正覺佛陀進入涅槃。
當爸爸對這點有了正確的見解之後,所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該怎麼辦,才可以爲自己關閉地獄之門,並且爲祖父祖母外公外婆關閉地獄之門,而且還不斷地想,究竟有什麼辦法 ,可以讓你的爺爺能往生善道。
當爸爸爲自己設定了生命的目標之後,就開始檢討自己。現在爸爸還要工作,要養媽媽與孩子,要照顧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到底有什麼辦法 可以讓爸爸一面工作,一面帶全家去修功德呢?于是,爸爸就試著繼續研究佛陀的教誨,就發現真的可以做到這點。佛陀爲在家人開示了四個生活原則,稱爲“居士之法”,即是:
(1) 必須誠實
第一個原則,使爸爸能當個忠實者、正直者、忠誠者。孩子,你要記得,目前大部分的人,爲了讓自己能繼續地生存下去,都喜歡撒謊、胡說八道,真是令人不恥。
你可不要變成跟他們一樣,一定要當個正直者,要對自己的任務與工作負責、守時,對別人誠懇、忠誠,而且要盡量行善,認真持五戒等。這樣你才是個值得信任的人,永遠走在幸福的大道上。這也是爸爸的光榮大道。
(2) 必須訓練自己
在工作方面,爸爸接受再訓練,提高工作效率。什麼都不懂的人,應該接受培訓,使自己能自力更生。工作上的技術、靈敏度能跟得上時代、社會時,就可以約束自己,提醒自己不造作惡業。當煩惱生起想喝酒、想抽煙、想騙人的時候,你就能夠克製自己,不去做不該做的事情。這是爸爸獲得的智慧之道。
(3) 在身心方面的逆境必須“忍耐”
無論疲累、痛苦來自爸爸的外在環境或內地的心,爸爸都會忍耐,同時,也會忍耐跟別人起沖突時的挫折感。最後還要忍耐來自內心煩惱的折磨。法師教導我們說,能夠忍受這些事情,就能當個堅強者,具有堅忍不拔的個性,可以完成各種大事,這是爸爸獲得財物之道。
(4) 施舍,必須舍棄低落的情緒與心中的悭貪
第四個原則讓爸爸時刻擁有開朗的心情,能經常幫助別人,成爲親戚、鄰居、老板、屬下所愛戴的人,因此,當爸爸在進行私人的工作時,就會有人來幫忙,而且這還能保護自己,免受各種災難,這是爸爸獲得善友之道。
爸爸遵循了四個佛法的准則,使爸爸的生命能進步,可以養活自己、家庭,能照顧你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讓他們快樂地生活。而且當你的爺爺還在的時候,爲了讓他能關閉了地獄之門,能有功德相隨,往生後轉世到天界去,爸爸每天都准備食物給他盛缽。雖然今天他已經離開了,爸爸還是會每天修功德回向給他,直到爸爸年老體衰不能做爲止。
如果你能認真地提升自己的品德與能力,如爸爸那樣持之以恒、終身如此的話,你就不會再懷疑,我們生而爲人的目的了:我們生來就是爲了關閉自己的地獄之門,爲了行善,提升自己,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好,直到能斷除一切煩惱,而在未來的某一生能進入涅槃。
讀完了這個故事後,您將會如何回答自己的孩子呢?
一、有關佛陀相關問題的解答
多年以來,現代的孩子們都懷疑,爲什麼佛教徒會以正等正覺佛陀爲究竟的歸依?他以前也只是個普通的人。爲了消除這個疑問,筆者就開始探討,結果從一位法師那裏得到了答案。而這個答案即使子孫們都能清楚了解。
真正的佛教徒是理智的、不迷信的,所以要正確地選出智者來當自己尊敬的教主,就必須了解該教主的背景,即是:
(1) 時代背景要清楚,即是在曆史上真有其人和有所記載,而不是背景不清楚、模糊或無法考據的人。
(2) 是具智慧與品德高尚的人,了知有關于世界與萬物生命的真谛,即是“完全證悟”,而且能顯示出獨特的教義,而不是盜用其他宗教的教義來教導衆生,也即是要當真正的智慧者,要具備真正的智慧。
(3) 該教主的教義是信徒或弟子都可以跟隨實行,直到産生善果獲得真正的快樂,如果沒辦法實行那些教義的話,就表示該教義是沒用的。因爲無法實踐,也就沒有價值。
當按照以上的原則來思考,就會發現佛教徒不但尊敬佛陀,而且願意以佛陀當作究竟的歸依。因爲佛陀符合了這叁項原則,即是:
(1) 下等正覺佛陀是在人間曾經出現過的人物,在人類曆史上是能夠確認他曾經存在過的,佛陀出家前是皇族,是位太子。他的國家在曆史上曾經繁榮過,並在現在仍保存有相關的遺址
(2) 他精進努力地探索生命的真理直到自己證悟。他以自己的能力來製定教理,而不是抄襲其他宗教的教理。
佛陀的教理,我們稱之爲“佛法”,它是永遠的真理,時至今日,如果誰能依教奉行,就會獲得善果,不會墮落惡道。
如果鼓吹以天界有威德力者的教義來教導,這就是等于依靠別人的權威。正等正覺佛陀清楚地闡述,我們一定要依靠自己修行才能證悟,而不是在誰的命令之下去做,而且也從不強迫別人信仰佛教。
(3) 佛陀所講的話,每個字都是真理,全部都是事實,永遠不會落伍。佛陀所教導的,如果誰跟著做,就會真正獲得善果。至于佛陀告訴我們要舍棄,如果有誰不接受,仍然我行我素難免遭受苦果。
因此我們稱“佛法”是永遠的真理,即使到了現在,如果誰願意照著去做,都會得到善果不會沈淪。例如:不會淪爲盜賊、惡霸,不會當惡人,死後也不會墮落叁惡道。
爲了弘法度衆,佛陀必需承受極度的疲累,而且還要面對生死的危險。但是,佛陀從不沮喪言棄,而且,他從來都不要信徒供養任何物品,當有人想要以貴重的物品供養他時,他會建議說:這樣的供養比不上修行的供養。這顯示了佛陀卓越的大慈悲與智慧。
除此而外,佛陀的弟子,無論是比丘或在家居士,當認真按照佛法與戒律來修行時,就可以成爲身口意皆清淨的清淨者,沒有煩惱,跟佛陀一樣地擁有永恒的快樂。這說明佛陀的教義是直接的、正確的,每個人都可以跟著實行,而且能真正地獲得善果。在佛陀住世時,有數幾百萬計的佛弟子,證得阿羅漢果。
因此,佛教徒是毫無懷疑地以正等正覺佛陀當作究竟的歸依。佛陀本是一個凡人,他具有卓越的智慧,佛陀是人類當中最了不起的人物;他能幹、勇敢地依靠自己滅除煩惱;他具有大慈悲心,致力將斷除煩惱的佛法教導世人,一點都不感覺到厭煩,以真誠的心去做,從不期望任何方式的回報。
偉大的佛陀福慧具足,所以我們願意以佛陀爲究竟真實的依靠,遵循他的教誨如他一樣除盡煩惱。
二、“種善因,得善果”的真實性
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你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時,腦海中一定會浮現這種想法:“這世上哪有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回事!”因爲大家都認爲做善事就應該得善果,當發現造惡者的生活比自己還舒適,心裏肯定不平衡而作如是想。不過,如果我們能冷靜觀察,就會發現造惡者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舒適,其實,他們的心裏是很不安的,一直擔心自己會被仇人暗算,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警察拘捕,他們的安樂只是短暫的,他們的日子是過得戰戰兢兢,內心一刻也無法安甯的。
我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必須灌輸孩子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正確觀念。如果孩子沒有這種觀念,可能就不會相信做善事是正確的事情,而且還可能會以爲行善者就是愚笨者,就如現在的許多成人都在做著愚蠢的事。
但是,問題在于父母本身,是否相信種善因一定得善果。種惡因一定得惡果?如果還不確定,就先來聽一個故事吧!
有一天,一位居士向敬愛的法師問法:“師父,我們種善因,真得可以得善果嗎?我看到很…
《溫暖之家 第五章 教導孩子認識生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