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喪葬禮儀篇

  喪葬禮儀篇

  

  在很多的禮儀中,喪葬禮儀和我們大家有著密切的關系。人生自古誰無死,所謂"生死無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兩件大事,尤其"慎終追遠"的孝親思想一直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爲人所稱譽的美德,此與佛教的報恩思想頗爲符合。

  不過,中國民間的喪葬禮儀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時宜的觀念、作法實在應該淨化、改良。例如:看風水、擇日、死後八小時以內不能入殓、出殡時安排電子音樂、花車、遊街、哭墓等,不但浪費,而且有失莊嚴。因此,特別訂定喪葬禮儀篇,說明往生前的臨終關懷、撰寫遺囑,以及往生後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禮儀,作爲我佛子處理人生大事的准則。

  一、臨終關懷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認爲: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並非生命的結束,只是另一場輪回的開始,所以說"生死一如",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但是在大限將至之際,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才是最實際的一種做法,這也就是所謂"臨終關懷"。

  《佛說無常經》說:老病死叁種法,于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若比丘、比丘尼,若優婆塞、優婆夷,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拔濟饒益。又說,對于臨命終人的照顧必須:

  注意環境的整齊清淨、光線的柔和、空氣的流通。

  供養佛像,使病人觀相而生善念。

  爲病人宣說阿彌陀佛的慈心悲願及西方極樂淨土的種種莊嚴,使病人生起樂生佛土之心。

  引導病人念佛,其余探病者亦應爲彼病人稱念佛號,聲聲不絕;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菩薩執持香花接引,心生歡喜,必無退墮惡道之苦。

  若命終後,眷屬應止哀,不宜大聲哭泣,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隨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禮請法師或自行誦經,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又姚秦鸠摩羅什大師說,外國習俗中,一個人從出生至臨命終時所作的善事平時都要一一記錄下來,等到往生前,由家屬爲其講說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歡喜心,而不恐懼害怕死亡。可見佛教對"安甯照顧"、"臨終關懷"是非常重視的,而且佛門對于"死"也有一套情理兼顧的處理方法。而作爲佛教徒,平日熱心修行,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實是往生善道的最佳資糧。

  "臨終關懷"並不是消極的等死,而是積極的拔濟饒益。透過對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坦然歡喜地面對死亡。我們也希望家屬對臨命終人給予種種的協助,如舒適的環境,整潔的衣單,調和的飲食,乃至以莊嚴的佛號引導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不但人生無有遺憾,更擁有死亡的尊嚴,以及充滿著移民的歡樂。

  一般人提到死亡,總會産生種種恐怖、可怕的想象,擔心自己會上刀山下油鍋,受種種的苦刑。其實如果我們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後,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悠遊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對于這必然經過的大限之期,吾人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才能胸有成竹,不驚不恐呢?

  1認識死亡

  死亡的種類:

  人類,乃至一切衆生,無論智愚賢不肖,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只是死亡情況千差萬別,各各不同。經典上將死亡分成四大種類:

  壽盡而死:這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好比燈油燃燒完了,燈火自然就消滅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壽,其實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黃土一壞,所謂"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就是說的人壽有限,在劫難逃。

  福盡而死:經上說:"世人無知生死,肉眼無知罪福。"一切衆生的壽命像水上的氣泡一樣,氣散則滅,自己所有的福報一旦揮霍盡了,自然就會人死神去。這就和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爲乞丐,終久會餓死、凍死的道理是一樣的。

  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說的"橫死",是本來不應該死,因爲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異處,例如:戰死、車禍亡故、被人刺殺,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難以蔔知的,俗語說:"叁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就是形容這種變故。

  自如而死:前叁種死都是不可預料,不能自主的,而這種自如的死法,卻是可 以把握,能夠自主的,也就是佛門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裏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緣聚散及道法圓滿爲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製。

  死亡的現象

  上面所說的四種死亡,或多或少都會有征候。根據經上記載,一般人的死亡現象有叁種征候:

  地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爲肉體、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像大地陸沈于海中一樣,緩緩慢慢的一點點沈沒、掩埋,有一種很大的壓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樣。

  水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爲血液循環系統不順暢而去世的話,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樣,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濕冷感覺,然後逐漸變爲火焰燃燒一般的高熱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樣。

  火大增上:這是因呼吸系統障礙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燒,全身感覺到烈風吹刮,碎爲微塵,片片煙飛灰滅,如同"火大落入風大之中"。

  死亡後的情形

  死亡是軀殼形體從有形有限轉化爲無形無限,因此,人死後的境況與生前有所不同,可從下面幾點來比較:

  時空的限製: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限隔,不能隨心所欲,萬裏遨遊,也 無法返老還童,縱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脫離形體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來去,穿越叁界時空了。

  肉體的負擔:《法句經》上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于身。"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我們的大負擔,餓了要找東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時要忍受病苦的痛楚。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而死亡之後,神識不再受軀殼的牽製,不必再去侍候這個色身,就沒有饑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沒有種種觸受壓迫的負擔了。   人天的神通:活著的時候,人的種種能力都受到軀體的限製,死後則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夠穿牆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而且神識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地飛行,其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弗屆。除了佛陀的金剛座、母親的子宮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動即至"了。

  死往何處去

  我們常想念死去的親人,不知道他們死後情形是怎麼樣的,所以逢年過節就替他們誦經超度,祈求他們的安甯。這種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終追遠的孝心,當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爲親人去世了就會到地獄去,所以要趕快請法師來替他誦經超度,給他念上幾聲"南無阿彌陀佛",死者的神識就可以安息了。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對父母長輩也太不恭敬了。因爲墮入餓鬼地獄的,都是作惡多端、罪孽深重的衆生,難道我們的父母親人在我們心目中是個人間的大惡人嗎?我們爲什麼不會想:父母親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樂,或者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呢?

  世界上許多宗教都認爲:人死後必然會先受審判。例如:我們民間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後要受十殿閻羅的審判,要上刀山、下油鍋、進鬼門關。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說人死了以後要受上帝的審判,那時萬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靜候判決。我們佛教對于人死後的去向,不是這樣安排的。道教審判的大權操在閻羅王手裏,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後審判權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們佛教相信:死後審判我們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薩,也不是閻羅王,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來審判我們自己。未來投胎轉生的好壞,要依過去作爲的好壞決定;未來輪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過去造業的因果而定。在佛教裏,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的幸福與痛苦不是被神祇操縱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裏。

  人死了以後,往何處去呢?唯物論者認爲人只要一死,就什麼也沒有了,談不上什麼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暫的,是容易消滅的,這種論調使許多人對生命的本質起了懷疑和恐懼,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麼都沒有,因此有人就縱欲享樂,有人殺盜淫妄,無所不作,這種遮無因果的人生觀,實在是一種膚淺可怕的邪見。基督教對于死後審判的看法雖然與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國、下地獄主張,就表示死後生命還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後,會隨著各人業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歸宿,有的可以升天成聖,有的轉世做人,不一定都會下地獄或變成餓鬼。而死後究竟輪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處呢?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惡業報如何了。所謂"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後所能依憑的業力也有叁種:  是隨重受生:好比銀行查帳,債務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還,人死了以後,依照各人生前積聚最多的重因,而隨從去輪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樂;惡業盈貫的人,輪回惡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是隨習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後會隨著平日的某種習慣去受生。例如一個人平時念"阿彌陀佛"念得習慣,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瀕臨彌留的一剎那間,也是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是隨意受生:人死後受生的去向,與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關系很大。如果平日專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後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淨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後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時候,如何念念相續不斷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攝心正念,行善去惡,就…

《喪葬禮儀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活禮儀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