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即:《金剛經》
姚秦天竺叁藏鸠摩羅什 譯
蔡道弘居士白話直譯(有刪減)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白話直譯:
這部金剛經是佛陀親口說出來,是我(佛陀大弟子之一 - 阿難)親自聽到的,很可惜佛陀已經入滅,所以後代的人再也無法聽到佛陀說法。爲了能讓後代的人也能知曉佛法,因此我(阿難)再一次重新講出,讓人記錄下來流傳後代。記得佛陀在講這部經的時候,是在印度的西北方,國名叫舍衛國,舍衛國皇宮附近有一花園名叫“祇樹給孤獨園”,爲什麼會取這個名稱呢?因爲花園裏的樹是由祇陀太子捐獻的,因此就稱爲“祇樹”,而土地是由一位波斯匿王的大臣所捐獻,他的名字叫須達多,須達多爲人樂善好施,經常幫助孤獨的人,所以這個花園的地名就叫做“給孤獨園”,加上太子捐獻樹木,因此這座花園就取名“祇樹給孤獨園”。佛陀就在“祇樹給孤獨園”講這部經。當時與佛陀共同生活的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他們都是修行很有成就的出家人,有的甚至已證到羅漢果位及菩薩果位。
記得講經那天的上午,釋迦牟尼佛眼看就到中午了,所以就批上袈裟,拿著盛飯的缽,到舍衛大城去化緣。
在城裏不分富貴貧賤,一家一家的化緣,化緣完了,就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飯。
吃完了飯,就把袈裟和缽及一些日常應用的器具收拾好,順便也把腳洗幹淨,再把座位鋪好坐下來。
第二品 善現啓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白話直譯:
那時候,有位德高年長的佛陀弟子,名叫“須菩提”,他突然從大衆中站起來,批上袈裟把右肩露在外面(因爲印度人平常衣服是遍履全身,要禮佛時才袒露右肩,以示恭敬。)右膝跪地(印度的禮儀有兩種,禮拜時是雙膝跪地,忏悔及請法是右膝跪地,表示順理誠心。)而且合掌恭恭敬敬地向佛陀行禮,然後贊歎地說:“您是世界上最稀罕少有的世尊!(弟子對佛陀的尊稱,因爲佛陀是世人共同尊敬的人。)您經常關心諸位菩薩如何修行,又時常叮咛諸位菩薩如何負起度化衆生的任務。
世尊!但是衆生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如何使發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時,使它不退失?及如何降伏妄想心使它不起妄念呢?”
佛陀回答說:“問得好!問得好!須菩提!如同你所說的,我經常關心諸位菩薩如何修行,又時常叮咛諸位菩薩如何負起度化衆生的任務。所以我當然要爲你們解說,你們仔細地聽著,我現在就爲你們開示。發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時,就與佛菩薩的心量沒有兩樣,所以就應該使它不退失,如果有妄想心應該使它不起念。”
須菩提聽完佛陀開示後說:“是的!世尊!我很高興能聽到您的解說。”
第叁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白話直譯:
佛陀于是告訴須菩提說:“諸位大菩薩,在修行當中,應該依照下面的方法去降伏妄想心,降伏妄想心的方法就是首先不要執著衆生相,衆生相有九種,如一、孵卵所生的雞、鴨、麻雀、鴿子;二、母胎所生的人、牛、羊、馬;叁、水中或潮濕中所生的魚、蝦、蟹、鐅;四、蛻化所生的蟲、飛蛾、蚊子、蒼蠅(他們都是由幼蟲蛻變而化成)、五、有色衆生、他們由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識障蔽的意思,五蘊等于由五種物質或精神覆蓋本性。)組成的,有色衆生居住在欲界及色界;六、無色衆生,他們由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組成的,無色衆生居住在無色界中;七、有思想的衆生,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除了無想天之外,都是有思想的衆生;八、無思想的衆生,他們是專修無想的外道修士,也就是外道的最高果位,居住在無色的無想天中;九、非有想非無想的衆生,他們居住在叁界最高的無色界,無色界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這裏的衆生沒有粗想但仍有細想,所以是非有想非無想。
以上九種衆生,諸位大菩薩都要有這種想法:我要一一慈悲去救度他們,使他們業障消除,脫離生死輪回,永遠達到清淨解脫之境界,雖然衆生有無限量之大,無法數之多,無邊際之廣,我都以慈悲心去解救他們,雖然有那麼多衆生受到我的解救,但我決不執著度化衆生的功德,所以在諸位大菩薩的心中應該認爲,實在沒有一位衆生受到我的救度。
爲什麼要有這些想法呢?須菩提!你要知道如果菩薩還有我相(自私心,執著自我)、人相(對待心,計較得失)、衆生相(分別心,雜念紛纭)、壽者相(欲望心,貪得壽命),他就不是菩薩了。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白話直譯:
我再告訴你吧!須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薩,他的心量必須很大,這樣才能不計較,在不計較之下才會去做利益衆生之事,但是在做出利益衆生之事後,也不會有絲毫的執著,例如,不要去貪看豔麗的物品,才能使眼根清淨;不要去貪聽靡靡的音樂,才能使耳根清淨;不要去貪嗅香濃的味道,才能使鼻根清淨;不要去貪吃美味的大餐,才能使舌根清淨;不要去貪穿華麗的服飾,才能使身根清淨;不要去貪想物質的享受,才能使意根清淨。
須菩提!要作爲一位大菩薩應該要做到忘記布施給誰,忘記布施多少,以及不求名、不求利、不求褒獎;爲什麼菩薩布施要達到這種境界呢?因爲這樣的布施心量才能廣大,在廣大的布施之下,他的福德才能增長,達到無限量之大。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東方的虛空,你想得到或測量出有多大嗎?”
須菩提回答說:“我沒辦法,世尊!”
佛陀又說:“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虛空,你能想像有多大嗎?”
須菩提又回答說:“我沒辦法,世尊!”
佛陀接著又說:“須菩提!菩薩若能不著相布施,所得的福德就像虛空那樣的大,難以想像,難以測量。
須菩提!所以諸位大菩薩只要依照我的教法,不要著相布施就是了!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白話直譯:
須菩提!你的想法怎麼樣?可以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如來(佛)的佛身嗎?”
須菩提回答說:“那是不可能的,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如來(佛)的佛身;爲什麼呢?因爲佛陀您所說的如來(佛)的外表佛身是一種假相,不是真實的佛身,而佛的真身是無形無相的,這是世人無法用肉眼看到的。
佛陀聽了之後說:“你說對了,世間一切有形體的東西也是一樣,都是不實在的,因爲他們都會毀壞,都會變化,所以世人眼光所見的一切相,都是虛幻的假相,怎可執著虛幻的假相,來蒙騙自己呢?所以世人如能不執著虛幻的假相,及不受一切外相的迷惑,這才是一位清醒的人,清醒的人才能如如自在,這樣的人即使未見有形有色有相之佛身,但已了悟佛身的真實,因爲心中有佛,佛心相印,佛就在他的心中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蔡道弘居士白話直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