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的啓示
我們知道原則,日常生活中,在事相上來講,究竟從哪個地方下手?中國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以四大菩薩作代表:第一位是地藏菩薩,第二位是觀世音菩薩,第叁位是文殊菩薩,第四位是普賢菩薩,教我們大乘佛法修學的次第、法門。地藏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修學從孝親、尊師做起。孝道要做到究竟圓滿,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一定要成佛,孝才能盡到圓滿。
前言
淨空老法師講述
最近幾年,我在全世界每一個地區專門弘揚淨宗,帶動許多同修認識淨土,專心念佛。得到的利益好處,正如無量壽經所講“惠以真實之利”。有同修問我:“法師,你專弘淨土,怎麼講起地藏經?”我告訴他們:“道場建立要先講地藏經,表示我們有地,有地才能夠創辦事業,有地才能夠建立佛法,所以必須要從我們心地建設做起。”明因果,詳事理,堅信心,啓智慧,光大孝道,止于至善之域,即心地無盡寶藏。
現代人修行遠不如古德的成就。古德,無論出家在家,接觸佛法五年至十年,就有一定的成就。現代人修行幾十年,外表上看起來好像還不錯,實際上,生死沒有把握,心不清淨,妄念很多。原因在于疏忽了地基,像蓋房子,把地基這一層疏忽了。
佛在四弘誓願裏告訴我們修行的次第。學佛的人,無論出家在家,先要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的心。我們今天覺悟六道輪回可怕,一定要下定決心在這一生了生死、出輪回。有這個認識,有這個意願,就是覺悟。覺悟的人,不但要度自己,而且要幫助別人,所以四弘誓願第一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幫助一切衆脫離苦海,苦海就是六道輪回。要幫助他們,必須要自己得度;自己度不了,怎麼能度別人?度自己要從哪裏下手?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學佛從哪裏學起?佛明白告訴我們,從斷煩惱做起。煩惱如果不斷,修學再多的法門,是增長邪見。古德參學,參學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必須見思煩惱斷了,至少見思煩惱伏住,才有資格學法門,進入第叁個科目“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圓成佛道,“佛道無上誓願成”,才能實踐第一大願- 普度衆生。如果不成佛,度衆生有局限;成了佛,度衆生無盡無邊。四弘誓願把修學次第講得很清楚,這是原則。
我們知道原則,日常生活中,在事相上來講,究竟從哪個地方下手?中國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以四大菩薩作代表:第一位是地藏菩薩,第二位是觀世音菩薩,第叁位是文殊菩薩,第四位是普賢菩薩,教我們大乘佛法修學的次第、法門。地藏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修學從孝親、尊師做起。孝道要做到究竟圓滿,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一定要成佛,孝才能盡到圓滿。爲什麼呢?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孝道就不圓滿。孝道涵蓋了宇宙,涵蓋了法界全體。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思議經之一,教我們孝親、尊師。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把孝敬的心擴展到盡虛空遍法界,能夠孝敬一切衆生。再進一步,就是文殊菩薩的智慧。地藏、觀音是修福,福至心靈;人真正有福報,智慧就現前,心就靈敏。文殊菩薩教我們圓滿的智慧。普賢菩薩講實踐,將孝敬、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充滿智慧,充滿孝敬。大乘佛法至此才究竟圓滿,完全實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是佛陀最殊勝、最圓滿、最究竟的教學。
淨宗在所有宗派裏也是一個不思議的法門,這個法門是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所贊歎。它依據的經典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是淨土叁經。清朝鹹豐年間,魏源老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叁經之後,稱爲淨土四經。民國初年,淨宗祖師印光老法師,將楞嚴經裏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稱爲淨土五經。另外還有天親菩薩造的往生論;五經一論是淨宗修學的依據。
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啓示
略釋講題
這次介紹地藏經大意,不能將此經詳細講解,可是重點一定會介紹出來。此次講解依據的注解是香港聖一老法師所寫,深入淺出,契合初學。經題是一部經的綱領,題目的大意了解,這一部經的綱領就可以掌握到。
地藏:菩薩名號是從比喻上建立。“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大地蘊育無盡的寶藏,不只地下開采的金銀七寶,地面生長的五谷雜糧也是寶藏。我們生活在這地球上,不能離開大地而生存,衣食住行一切受用都仰賴大地,大地與我們的關系太密切了。沒有大地,我們的生命也就沒有依靠。佛是用這個來作比喻。地比喻我們的心地,心地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一切無量通通是心地含藏。心地寶藏比全球大地不知道要多多少倍,無法說出,說之不盡。正如同六祖大師開悟時,向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報告:“何其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地藏的意思- 沒想到我這個心地、真如本性裏面,樣樣都不缺,樣樣都具足。樣樣指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性本來具足含藏的。所以又說一句:“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生萬法是表現在外面,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佛在大乘經典裏常提醒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事實。我們要認識心地寶藏,開發心地寶藏。地藏菩薩本願就是教我們、幫助我們開發自性的寶藏。完全開采出來,那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了,就叫做成佛;部分開采就叫做菩薩;原封不動,不知道開采,那就是六道凡夫。
菩薩:是覺悟之人的稱呼。菩薩不是神,所以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其教育的宗旨是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給我們這部大藏經,一言以蔽之,無非是說明“諸法實相”而已。用現代人的說法,大藏經的內容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樁事情,與我們的關系太大了。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整個佛法說的內容是講我們自己以及生活環境的真相。真相認識清楚,我們起心動念一切作爲絕對不會犯一點點過失,這就是佛菩薩了。我們如果對自己、對生活環境認識不清楚,對人對事對物的想法、看法、作法往往會犯下許許多多的錯誤。這種錯誤,一定要負因果責任,所以才變現出六道輪回,變現出叁惡道,自作自受。佛法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能不學。任何一個人都應當皈依叁寶,都應當認真的修學佛法,讓他自己真正認識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地藏本願。“經”字解釋省略。
這部經共有十叁品,可分爲四大段。第一大段,前二品,介紹地藏菩薩,讓我們認識佛學基本的科目。第二段叁品,說明這個科目教學的對象。第叁段也有叁品,說明這個科目教學的方法。第四段包括流通分,共有五品,說明成佛之道。地藏經雖然是最基本的科目,好像一年級剛上學修學的科目,但它的目標是圓滿成佛,這樣的經典才叫做不思議的經典。佛經雖多,稱不思議的不多,我們只看到四、五種而已,本經是其中之一。
地藏經的殊勝
地藏經大意
如是我聞
每部大乘經皆有這四個字,但是在不同的經裏有不同的含義。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所講,講經的處所不是在人間;講經的因緣是爲母說法;講經的時間,是世尊說完法華之後。釋迦牟尼佛講經,分爲五個時期:一、華嚴,二、阿含,叁、方等,四、般若,五、法華。法華講完,世尊的教學告一落,也就是講了四十九年,世尊就上升忉利天爲母說法- 報母恩,這是盡大孝。法華是一乘圓教,此經在法華之後,在涅槃經之前。他在天宮叁個月,二月十四日下到人間,講大般涅槃經,一天講完,二月十五日示現入滅。此經依古德判教,判在法華時,這是圓滿之極,是圓教大乘。實在講,是大乘當中之大乘,一乘當中之一乘。假如把它看作是方等,也未嘗不可,但是這裏面的教義就沒有辦法透徹圓滿。因此,本經“如是我聞”是屬于大乘竟圓滿的。所有大乘經典都是從如來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怎麼會有差別呢?衆生根性不相同,因此佛說法有偏圓、有淺深。就好像晚上的月亮一樣,初叁初四有月牙,是月光,十五月圓也是月光。“如是我聞”在其他大乘經典,就像初叁、初四、初九、初十的月亮,在華嚴、法華、無量壽經、本經是滿月。各位從這比喻上,可以體會“如是”二字的味道,才曉得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是如來所證的全部,一絲一毫的欠缺都沒有。唯有證得究竟果位,孝道才能盡到圓滿。地藏菩薩本願經所宣說的,是圓滿的孝道。圓滿的孝道,才是我們修學的基礎。佛在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心是地藏的大孝,果地才能圓滿證得無上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經文一展開,所看到了不起的意義,無盡的深廣,絕不是其他大乘經典能夠比較的。
諸佛來集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诃薩,皆來集會,贊歎釋迦牟尼佛,能于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衆生,知苦樂法。
本段說明出席的大衆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講經,十方諸佛通通來,一個都沒少;華嚴、法華沒有這個現象,華嚴、法華出席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而已。顯密經典也沒有看到過,唯獨此經看到諸佛來集。佛講其他的經典,講華嚴、法華,諸佛都不來;講彌陀經、無量壽經,只得十方諸佛贊歎而已,沒有來出席。所以,此法門顯得比無量壽經更殊勝。此經是我們這一生修行證果的起點,無量壽經是我們修行證果的終點,有始有終。好像蓋房子,地藏經是地基,無量壽經是蓋成的頂尖。如此譬喻,才曉得此經的味道- 它跟無量壽經是一不是二,完全是一體的。不但十方諸佛菩薩來出席,十方世界一切天龍鬼神大衆也都到齊,顯示出孝道是盡虛空遍法界,目的是教我們認識孝道之偉大,孝道之不可思議。大家要知道,所有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離開孝道,沒有一法可得。要想修學成就,定要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不…
《地藏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