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與中陰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與中陰

  前言

   摘生慈悲深廣大師1972年對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略論”的講解。

   由于貪嗔癡煩惱,造作了染汙的業行,它就以習慣勢力的形式,在心中建立了潛在功能。具有這種習慣勢力的人,在死亡後帶著由這些染汙因素所置定的精神和物質,再次在輪回中受生。

   有些人,在過去世爲生所積集的業因動力全部耗盡之時,結束了此生。其他一些人,並未活到他們規定的壽命,由于維持生活的條件不足,如缺乏必需品,而死亡了。這叫作非時之死,或福盡而死,由于建立此生的業因動力依然存在,但因前生福德不夠,使今生缺乏順緣環境。

   一個人可以帶著善的、不善的或中性的心態而死。在第一種情況下,臨終的人可以專心憶念一種善的對象:猶如叁寶(佛陀、他的教導和修行的僧)或他自己的上師,由此産生一種信念;或者他或她可以培養泰然自若無限鎮甯的心境,對任何有情都不起貪心和嗔恚;或者發慈悲心。這既可由他自己主動要這樣作,也可由他人勸勉而作。如果臨終之時能養成這種心態,他就帶著善心而死,由于這樣,他的轉世是上升的。這樣的死法是好的。

   但有時候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雖然不是有意的要去引起嗔怒,其他人由于神經衰弱,會觸犯臨終的人,弄得他或她發火。也有時候,親戚朋友圍在床邊,悲痛得引起明顯的。不論是或嗔怒,人如果帶著他平時所習慣的罪惡心態去死,那是十分危險的。

   有的人死于中性的心態,既不思念崇高的形象,也不發生貪愛或嗔忿。

  這叁種心態,善的、不善的和中性的,現起于死亡時刻的意識以前。根據經教體系,這種最後的微細意識必須是中性的。因爲不象無上瑜伽續,經典只講對待粗心,不講如何轉變微細心爲善心的方法。但合格的密乘行者(修行密續者)就能轉變臨死的微細心爲趨向于修行的心識。能這樣做,他的修行是很深入的了。

   任何情況下,臨終之前的心態是十分重要的。因爲,即使一位修行較好的人,如果在那時被擾亂了,就將産生明顯的嗔恨。這是由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前生不善業行所養成的習慣勢力,它們在遇到不利環境時,是極易被激發的。就是這些習慣勢力提供了墮落爲畜生等的動因。同樣,我們也有前生善業所養成的習慣勢力,它們在遇到有利環境時,會提供往生天人等善道的動因。

   早就蘊藏在我們意識中的這些功能,受到系念和執著的滋養,以導致一種好的或環的轉世。因此,如果一種由惡業所養成的習慣勢力被激活了,就將墮入畜生、餓鬼或地獄。

   同樣,如果一個常作罪行的人,臨終卻有向善的心態,他或她可能轉世于一個較好的處境。所以對臨終人及其眷屬二者來說,避免産生或嗔怒,相反的,引發善良的心態,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該知道這一點。

   臨終充滿善心的人,會有種從黑暗進入光明的感覺,遠離焦急,看到愉快的情境。有重病人的許多實例,他們在接近死亡時,盡管病情嚴重,卻說他們的處境極其安樂。另有些人,一些小病,墮入甚大恐怖,呼吸緊張。他們沈于不善的思想,會有一種從光明趨向黑暗的感覺,並看到不愉快的形象。

   有些人因病熱量減少,希求溫暖,這就增強了轉世于火燒地獄的習慣勢力,他們就再生于極熱的地方。另一些人,渴望一種冷的感受,猶如渴求飲些冷水,這就增強了轉世于寒冰地獄的習慣勢力,並與這樣的再生發生了聯系。因此在臨終時以免欲念,引導思想于有益的境像,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熟悉的、嗔怒、嫉忌等思想,只要稍遇小事,就會大鬧情緒 ;但是對我們的不熟悉的,譬如訴諸理智,就要化相當的力氣,讓他們表現自己。同樣,在臨終時刻,長期熟悉的心態,往往搶先冒頭,並指導著轉世。由于相同的理由,因爲人人都害怕他自己將要毀滅,就對自我産生了強烈的執著,這種執著就成了過渡于死生之間的中有態的聯絡環節,對身體的貪著,依次,就成了建立中有身體的原因。

   對于肆意爲惡的人,身體的熱量先從身之上部退失,而後從其他部位;而對于專志爲善的人,熱量先從雙腳退失。在二種情況下,熱量最後集中于心間,意識就從此處離開。在生命初始,意識最初進入母胎中那些精血和合的物質質點,形成了心髒的中心;而在死亡時,意識最後就是從這原來進入的離開的。

   由此,中有境界立即現前。除非是轉世于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或叁界之巅的無色界者,對于他們,必須經過中有狀態。在此狀態中,有情具有轉世于何道的衆生的開頭。中有身全具五根,也有天眼,無能阻擋;並能迅速到達要去的地方。他們能見到與他們的中有——地獄、餓鬼、畜生、人、修羅和天也能被具天眼者所見。

   如果適合于某人習慣勢力的轉生處沿未找到,七天之後,經過一次小的死亡,他將轉生于另一種中有狀態。這最多能發生六次,所以在中有狀態中的最長時期是四十九天。這就意味著,有些死了一年之後,還訴說尚未找到轉生處者,已經不在中有狀態中,而是轉生爲鬼了。

   在將轉世爲人時,他看到自己未來的父母,似乎睡在一起。如將轉生爲男,這種情境將促使他對母生愛,以及對父生嗔;或將轉生爲女,情況恰恰相反。由于貪愛,他沖到那裏要參加淫欲,但到達之後,他只看到所愛對象的性器官。這就使他發火,由此結束了中有狀態,他已經進入了母胎,開始了人的一生。當父精母血與這個新生命或意識相結合之後,它們就自然的逐漸地發育成長爲一個人的支分。

   一個人總是感情上強烈地被他未來的生處所吸引,甚至這將是一個地獄。例如,一個屠夫可能看到遠處的羊群,猶如在夢中,當他沖過去要殺它們時,景象就消失了,這使他發怒,由此中有結束,而他在地獄的新生就開始了。也有,如前已說,將生于熱地獄的,被熱所吸引將入于冷地獄的,被冷所吸引。將生于惡趣的中有,其本身就非常驚恐;最後,他沖到投生處,而當他的欲望未被滿足時,他發火了,由此,中有境界結束,新的一生開始。

   所以,與各個生命發生的聯系,是受到貪愛、嗔恚和愚癡的影響的。除非這些煩惱都被克服,衆生如被鐵索所縛,是毫無自由的。確實,轉世有好的和壞的,但是,如果仍在束縛之中,他必須忍受在染汙的業行和煩惱影響下各種心理和物理積聚的重擔,這不是一次了事,而是再再重複,無有己時。

   要克服生老病死的痛苦,必須克服貪欲、嗔恚和迷惑。它們的根子,還歸于無明——一種人和其他現象自性不空的觀點。外在的醫藥可緩解表面的痛苦,但不能解決中心的問題。內在的修習猶如訴諸解除貪愛和嗔恚的特殊方法則更有幫助,但效果短暫。無論如何,一個人若能斷除無明——它們的根子,那麼所有這一切都自動止息了。

   如果無明斷除了,那麼依之而起的染汙業行必將停止。進之,斷了無明,能增強過去業行所成習慣勢力的系念和執著不再發生作用,無法控製的輪回轉世不此宣告結束!

  序言

   佛教的密續,分爲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相當于瑜伽能力的四種水平。其最高形式、無上瑜伽部的目標,在于了生脫死,並超脫二者之間的中有狀態,也在于把這些都轉入佛地。這是通過一系列的瑜伽修法而達成的,這些瑜伽修法是以死有、中有與生有的過程爲模型的,直到瑜伽師獲得了對這些過程的控製,他就不再受生死了。

   因爲這些瑜伽修法是基于對死有的模擬,所以瑜伽師必須知道人是如何死亡的—死亡的程序以及它們背後的生理原由。密續對這些的描述,是基于一種風、或能流的複雜理論,這些風是作爲不同層次意識的基礎。隨著作爲意識基礎的這些“風”的能力這逐步瓦解,死亡的事件內在的和外在的—發生了。由此,無上瑜伽續的行者對死亡的研究,就是對這些“風”和依之而存的意識的研究。

   “風”者可在描述氣脈明點叁種基質的佛教醫學原理中找到。在平衡時,這叁者發揮身心健康的作用;在不平衡時,它們會引起疾病,故被稱爲叁錯。風是叁者之中最重要的,因爲它能指導其他二者。它被定義爲“輕(重量方面)和運動”,以及它能完成吞咽、講話、排尿、排糞和四肢屈伸等動作。因之,“風的”意義的變動範圍,可以從所呼吸的空氣到較微細的各種風或能流,它們促成身體的活動,並作爲意識的載體或基礎。

   在密教的醫學原理中,風有五種形式:

  1、 持命風:位于心間,而在其粗顯形式中,它促成呼吸、打嗝、吐痰等動作。

  2、 上行風:位于胸的中部,作用通于喉胧及口,它主要引起語及食物和唾液的吞咽,但也在關節處工作。

  3、 遍行風:位于頂門,導致柔和的動作,四肢的屈伸、以及咀和眼睑的開閉。

  4、 平住風:位于胃的第叁層,它在內髒器官—肺、心、肝、膽囊等等到處活動,也通過脈道及于四肢。它引起養料的消化,分出提純與未提純部分等。

  5、 下消風:位于下腹,運行于子宮或儲精囊,尿囊、大腿等處,它啓閉大小便和月經。

   通過無上瑜伽續的修習,一位瑜伽師設法使這些粗風和細風融入于心間的極細持命風。這種瑜伽反映了死亡時所發生的相似過程,並包括對體內脈和脈輪的專心禅觀。

   這種脈有72000支,叁支主要的,從前額到頭頂,沿脊椎而下,進入密處。沿著這叁支主脈的脈道中心稱爲脈輪(帶著不同數目的輪輻或葉瓣),它們位于前額、頂門、喉間、心間、太陽 、尾闾和密處。在這些脈輪處,左脈和曆脈環繞著中脈,壓縮它,並減少或阻礙著風的流通。

   在死亡時,作爲意識基礎的諸風,融入于左右脈內的諸風…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與中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陰險道法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