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藏传佛教中的生死与中阴

  藏传佛教中的生死与中阴

  前言

   摘生慈悲深广大师1972年对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略论”的讲解。

   由于贪嗔痴烦恼,造作了染污的业行,它就以习惯势力的形式,在心中建立了潜在功能。具有这种习惯势力的人,在死亡后带着由这些染污因素所置定的精神和物质,再次在轮回中受生。

   有些人,在过去世为生所积集的业因动力全部耗尽之时,结束了此生。其他一些人,并未活到他们规定的寿命,由于维持生活的条件不足,如缺乏必需品,而死亡了。这叫作非时之死,或福尽而死,由于建立此生的业因动力依然存在,但因前生福德不够,使今生缺乏顺缘环境。

   一个人可以带着善的、不善的或中性的心态而死。在第一种情况下,临终的人可以专心忆念一种善的对象:犹如三宝(佛陀、他的教导和修行的僧)或他自己的上师,由此产生一种信念;或者他或她可以培养泰然自若无限镇宁的心境,对任何有情都不起贪心和嗔恚;或者发慈悲心。这既可由他自己主动要这样作,也可由他人劝勉而作。如果临终之时能养成这种心态,他就带着善心而死,由于这样,他的转世是上升的。这样的死法是好的。

   但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虽然不是有意的要去引起嗔怒,其他人由于神经衰弱,会触犯临终的人,弄得他或她发火。也有时候,亲戚朋友围在床边,悲痛得引起明显的。不论是或嗔怒,人如果带着他平时所习惯的罪恶心态去死,那是十分危险的。

   有的人死于中性的心态,既不思念崇高的形象,也不发生贪爱或嗔忿。

  这三种心态,善的、不善的和中性的,现起于死亡时刻的意识以前。根据经教体系,这种最后的微细意识必须是中性的。因为不象无上瑜伽续,经典只讲对待粗心,不讲如何转变微细心为善心的方法。但合格的密乘行者(修行密续者)就能转变临死的微细心为趋向于修行的心识。能这样做,他的修行是很深入的了。

   任何情况下,临终之前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即使一位修行较好的人,如果在那时被扰乱了,就将产生明显的嗔恨。这是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前生不善业行所养成的习惯势力,它们在遇到不利环境时,是极易被激发的。就是这些习惯势力提供了堕落为畜生等的动因。同样,我们也有前生善业所养成的习惯势力,它们在遇到有利环境时,会提供往生天人等善道的动因。

   早就蕴藏在我们意识中的这些功能,受到系念和执着的滋养,以导致一种好的或环的转世。因此,如果一种由恶业所养成的习惯势力被激活了,就将堕入畜生、饿鬼或地狱。

   同样,如果一个常作罪行的人,临终却有向善的心态,他或她可能转世于一个较好的处境。所以对临终人及其眷属二者来说,避免产生或嗔怒,相反的,引发善良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一点。

   临终充满善心的人,会有种从黑暗进入光明的感觉,远离焦急,看到愉快的情境。有重病人的许多实例,他们在接近死亡时,尽管病情严重,却说他们的处境极其安乐。另有些人,一些小病,堕入甚大恐怖,呼吸紧张。他们沉于不善的思想,会有一种从光明趋向黑暗的感觉,并看到不愉快的形象。

   有些人因病热量减少,希求温暖,这就增强了转世于火烧地狱的习惯势力,他们就再生于极热的地方。另一些人,渴望一种冷的感受,犹如渴求饮些冷水,这就增强了转世于寒冰地狱的习惯势力,并与这样的再生发生了联系。因此在临终时以免欲念,引导思想于有益的境像,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嗔怒、嫉忌等思想,只要稍遇小事,就会大闹情绪 ;但是对我们的不熟悉的,譬如诉诸理智,就要化相当的力气,让他们表现自己。同样,在临终时刻,长期熟悉的心态,往往抢先冒头,并指导着转世。由于相同的理由,因为人人都害怕他自己将要毁灭,就对自我产生了强烈的执着,这种执着就成了过渡于死生之间的中有态的联络环节,对身体的贪着,依次,就成了建立中有身体的原因。

   对于肆意为恶的人,身体的热量先从身之上部退失,而后从其他部位;而对于专志为善的人,热量先从双脚退失。在二种情况下,热量最后集中于心间,意识就从此处离开。在生命初始,意识最初进入母胎中那些精血和合的物质质点,形成了心脏的中心;而在死亡时,意识最后就是从这原来进入的离开的。

   由此,中有境界立即现前。除非是转世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或三界之巅的无色界者,对于他们,必须经过中有状态。在此状态中,有情具有转世于何道的众生的开头。中有身全具五根,也有天眼,无能阻挡;并能迅速到达要去的地方。他们能见到与他们的中有——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和天也能被具天眼者所见。

   如果适合于某人习惯势力的转生处沿未找到,七天之后,经过一次小的死亡,他将转生于另一种中有状态。这最多能发生六次,所以在中有状态中的最长时期是四十九天。这就意味着,有些死了一年之后,还诉说尚未找到转生处者,已经不在中有状态中,而是转生为鬼了。

   在将转世为人时,他看到自己未来的父母,似乎睡在一起。如将转生为男,这种情境将促使他对母生爱,以及对父生嗔;或将转生为女,情况恰恰相反。由于贪爱,他冲到那里要参加淫欲,但到达之后,他只看到所爱对象的性器官。这就使他发火,由此结束了中有状态,他已经进入了母胎,开始了人的一生。当父精母血与这个新生命或意识相结合之后,它们就自然的逐渐地发育成长为一个人的支分。

   一个人总是感情上强烈地被他未来的生处所吸引,甚至这将是一个地狱。例如,一个屠夫可能看到远处的羊群,犹如在梦中,当他冲过去要杀它们时,景象就消失了,这使他发怒,由此中有结束,而他在地狱的新生就开始了。也有,如前已说,将生于热地狱的,被热所吸引将入于冷地狱的,被冷所吸引。将生于恶趣的中有,其本身就非常惊恐;最后,他冲到投生处,而当他的欲望未被满足时,他发火了,由此,中有境界结束,新的一生开始。

   所以,与各个生命发生的联系,是受到贪爱、嗔恚和愚痴的影响的。除非这些烦恼都被克服,众生如被铁索所缚,是毫无自由的。确实,转世有好的和坏的,但是,如果仍在束缚之中,他必须忍受在染污的业行和烦恼影响下各种心理和物理积聚的重担,这不是一次了事,而是再再重复,无有己时。

   要克服生老病死的痛苦,必须克服贪欲、嗔恚和迷惑。它们的根子,还归于无明——一种人和其他现象自性不空的观点。外在的医药可缓解表面的痛苦,但不能解决中心的问题。内在的修习犹如诉诸解除贪爱和嗔恚的特殊方法则更有帮助,但效果短暂。无论如何,一个人若能断除无明——它们的根子,那么所有这一切都自动止息了。

   如果无明断除了,那么依之而起的染污业行必将停止。进之,断了无明,能增强过去业行所成习惯势力的系念和执着不再发生作用,无法控制的轮回转世不此宣告结束!

  序言

   佛教的密续,分为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相当于瑜伽能力的四种水平。其最高形式、无上瑜伽部的目标,在于了生脱死,并超脱二者之间的中有状态,也在于把这些都转入佛地。这是通过一系列的瑜伽修法而达成的,这些瑜伽修法是以死有、中有与生有的过程为模型的,直到瑜伽师获得了对这些过程的控制,他就不再受生死了。

   因为这些瑜伽修法是基于对死有的模拟,所以瑜伽师必须知道人是如何死亡的—死亡的程序以及它们背后的生理原由。密续对这些的描述,是基于一种风、或能流的复杂理论,这些风是作为不同层次意识的基础。随着作为意识基础的这些“风”的能力这逐步瓦解,死亡的事件内在的和外在的—发生了。由此,无上瑜伽续的行者对死亡的研究,就是对这些“风”和依之而存的意识的研究。

   “风”者可在描述气脉明点三种基质的佛教医学原理中找到。在平衡时,这三者发挥身心健康的作用;在不平衡时,它们会引起疾病,故被称为三错。风是三者之中最重要的,因为它能指导其他二者。它被定义为“轻(重量方面)和运动”,以及它能完成吞咽、讲话、排尿、排粪和四肢屈伸等动作。因之,“风的”意义的变动范围,可以从所呼吸的空气到较微细的各种风或能流,它们促成身体的活动,并作为意识的载体或基础。

   在密教的医学原理中,风有五种形式:

  1、 持命风:位于心间,而在其粗显形式中,它促成呼吸、打嗝、吐痰等动作。

  2、 上行风:位于胸的中部,作用通于喉胧及口,它主要引起语及食物和唾液的吞咽,但也在关节处工作。

  3、 遍行风:位于顶门,导致柔和的动作,四肢的屈伸、以及咀和眼睑的开闭。

  4、 平住风:位于胃的第三层,它在内脏器官—肺、心、肝、胆囊等等到处活动,也通过脉道及于四肢。它引起养料的消化,分出提纯与未提纯部分等。

  5、 下消风:位于下腹,运行于子宫或储精囊,尿囊、大腿等处,它启闭大小便和月经。

   通过无上瑜伽续的修习,一位瑜伽师设法使这些粗风和细风融入于心间的极细持命风。这种瑜伽反映了死亡时所发生的相似过程,并包括对体内脉和脉轮的专心禅观。

   这种脉有72000支,三支主要的,从前额到头顶,沿脊椎而下,进入密处。沿着这三支主脉的脉道中心称为脉轮(带着不同数目的轮辐或叶瓣),它们位于前额、顶门、喉间、心间、太阳 、尾闾和密处。在这些脉轮处,左脉和历脉环绕着中脉,压缩它,并减少或阻碍着风的流通。

   在死亡时,作为意识基础的诸风,融入于左右脉内的诸风…

《藏传佛教中的生死与中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阴险道法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