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信力
第二、精進力
第叁、念力
第四、定力
第五、慧力
我們已經講完“五根”,具足這五種善根後,仍然要加強堅固其力量,否則有根無力,根一樣會敗壞,所以我們一定要再增加根力。
止觀輔行問雲:
“名同于根,何須更立?”
“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
令根增長,根成惡破,複名爲力。”
“名同于根,何須更立?”既然“五根”與“五力”的名稱都一樣,爲何要將它分別,根之外再加上力呢?“善根雖生,惡猶未破,更須修習,令根增長,根成惡破,複名爲力。”意思是善根雖然已經生出,四念處的道理也了解,但是必須再往下紮根,堅定穩固它的附著力,而且惡習尚未破除,所以要再修習善念,使善根增長。
此處所謂的“惡”,是指我們平常的習氣,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善根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我們的習氣從無始劫以來,就由過去生帶至此生,而且又加上現在社會各種形態的汙染,和社會觀念混雜在一起,而産生“惡”。
舉一譬喻來說,佛教像一個镕爐,衆生的陋習就像廢鐵、雜鐵一樣;佛教以佛法灌輸我們的精神、洗淨我們的心地,我們聽到佛法的時候,覺得佛陀的教育及佛法的開導真是非常有道理,並且當場覺悟自己過去所做皆非;自覺錯誤而自我反省,如同廢鐵在熱爐中已經被火烤熱燒紅,並且開始軟化。但是這些熱紅的軟鐵若沒有繼續燒烤,一旦火勢漸小,它還是會冷卻,還原成本來的廢鐵,一點雜質都沒有除掉。
衆生的習氣都是如此,聽了佛法之後,覺得非常有道理,但是若沒有接受人事的磨練,仍然不會有任何改變,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人與事中互相接觸,才有真正磨練的機會。因此我常常將人事的的磨練比喻成一只鐵錘,所謂“打鐵趁熱”──當一個人接受佛法之後,覺得過去皆非,今日開始要創造真正的人生;那麼我們就要在建立這種人生觀時,立刻以人事磨練來鞭策,使做到事理圓融、人事圓滿的程度。
所以,人事磨練是慈濟工作最好的大鐵錘,它除了啓發人的良知之外,還可以鞭策人發揮良能。因此,想要使善根萌生並增強它的力量,除了佛法精神的教育之外,還必須加以人事的磨練。
“信”爲生命之所寄
我曾經親身接觸過一個人生實例,這是一個心理有障礙的青年,從小就失去父親,由母親撫養長大。因爲他是獨子,所以母親更加疼愛他,將一生的愛都給了兒子,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直到他十二歲那年,母親病重垂危,只好在臨終前爲他找個可靠並且肯照顧他的監護人,最後他請兒子的堂兄及堂嫂來代他撫養。
因爲他父親在家中排行老麼,他的堂兄與他父親的年齡非常相近。他母親放心地將他交托給他們夫婦,希望他們把他當做親生兒子來愛護、撫育,使他長大成人。
他的堂兄、堂嫂受了他母親再叁托付,真的對他百般呵護,甚至比自己的親生子更加疼愛,于是,堂嫂如同親生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疼愛他,結果使他變得非常依賴,而産生一種戀母情結。
他讀高中時,功課非常好,但是學校課業對他的精神造成很大的壓力,而且他覺得同學排斥他、嫉妒他。在這種情形下,他漸漸地與人隔離、遠離人群,然而對嫂子的依賴性卻越來越強烈。有一次他由于心情煩悶,覺得孤立無依,一回到家就向堂嫂傾訴,並全身投進堂嫂的懷抱中,如同子女向母親訴苦一般,將所有的情緒發泄出來。經過這一次的親匿行爲後,他忽然覺得自己對堂嫂的感情變得很複雜,但是他嫂子對他的親匿擁抱,是非常單純的母性之愛,是一種關心與鼓勵的安撫與慰藉……。沒想到這種無比溫存、萬般關切的動作,竟讓他想入非非,産生不健康的心理,一看到堂嫂就覺得自己有罪惡感,內疚極深。
在學校,他坐立不安,覺得同學不但嫉妒他,而且已經知道他的秘密。其實,大家都一樣照常上學念書,並不知道什麼;只是他自己的心理在作怪,疑神疑鬼,看到同學叁五成群在談話,便認爲大家都在談論他、排斥他。他平時成績很好,所以老師會在課堂上表揚他,現在老師請他出來受表揚時,他就覺得老師好像已經知道他的事,並且故意以反面來教導他。而這些事情一定是同學們告的密,所以他一看見老師,就起一份罪惡、慚愧的心。
老師看他的成績好,但是近日精神卻有點恍惚,不能安定,于是特別找他個別輔導,溫和地問他原因,並表示自己真正的關心與鼓勵,最後又提醒他要努力用功,不可胡思亂想。
他放假回家,一走到自己的村莊,看見堂嫂既想親近,又想逃避,走在路上或田間,見人對著他笑,他就覺得人家心懷鬼胎;若是不跟他打招呼,就以爲別人已經知道他犯的罪,所以他再也不敢住在自己家理,趕緊逃回臺北,住進學校宿舍。
總而言之,經過這一次的打擊之後,他失去了定力,本來學識能力很強的他,再也無法保持學業成績的水准,一直對自己缺乏信心。最後他發現自己有嚴重心理問題,于是主動地去找心理醫師解決。心理醫生耐心的開導他,使他的情緒在短期內安撫下來,重新努力用功,學業成績才又突飛猛進;但是沒多久,他的雜念妄想及罪惡感又開始作祟,結果成績再度一落千丈,心理問題也更加嚴重,到處疑神疑鬼,精神恍惚,散亂不定。
有一天他走在街上,不幸被一輛摩托車從後面撞來而受傷倒地,被人送到醫院急救後,他的堂兄、堂嫂及老師、同學全都趕到醫院照顧他,每個人都非常關心他的病情。但是別人的關心與照顧,對他而言卻是一種侮辱,因爲他認爲大家都覺得他自己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並且認爲這樣憐憫他是件非常可恥的事。老師知道他的情形後,就告訴大家讓他獨立,不要始他産生自卑感。兩叁天之後,他見大家都不來探望他,竟然覺得所有人都放棄他。
後來,心理醫生又再度到醫院找他,不斷加以輔導,當他的病情漸漸穩定,身體慢慢康複後,心理醫生便帶他出院。他與醫師共同相處了一段時間,在這期間內,他的心情非常平靜、穩定。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獨自出門,走在臺北西門町的街上,碰到一群人圍聚在一塊說長論短,不知是在咒罵何人。他無意間聽到人家說“這種人最沒有用,應該去死”,便誤以爲連不認識他的人都叫他去死,那自己還活在這世界上做什麼呢?根本毫無意義與價值。
此時他覺得所有鼓勵他的人都在欺騙他,因此萌生自殺的念頭,認爲自己活在人間沒有什麼用,于是跑到淡水河的某一水門,割腕自殺,等到被人發現時,他已經失血過多而昏迷不醒了。後來仍然被送到醫院急救,這次他真的是從死神的手裏被救回來。在他養病的這段時間,所有的人都盡量避開,讓他冷靜地接受心理醫師的照顧與輔導,終于在這次的醫治下,他的身體不但恢複健康,心理也不再異常。聽說幾年來,他一直非常平靜,大學也畢業了,並且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
但是他康複的這段時間裏,曾經對我說,自己雖然久無發病的迹象,卻仍然對自己的信心不夠堅定,沒有把握是否日後都能如此順利正常。這是以前我所遇到的一位年輕人的人生經曆,很慶幸的是,這幾年來,他沒有再發生任何異常情況,可見他真的已經平靜穩定下來了。
多一分信任少一分疑念
宗教除了要使我們看開人生之外,還要教我們萌生善根,也就是往下紮根,穩固基礎與根本。剛剛我所提到的這位年輕人,雖然大家都鼓勵他上進,使他産生信心,但是信根尚未穩固,盡管他有一段時間非常平靜,但是仍有自我傷害的心理,這就是根基不穩,力量不足;如果他的自信心能增加力量,那麼,自然能排除外界許多無關自己的是非。其實別人無心的眼光看他,他卻當作有色的眼光,別人無意批評的言語,他卻認爲人家對他有所龃龉;而堂兄、堂嫂將他視如自己的孩子,他卻對堂嫂環抱撫慰的母愛之情産生複雜的感覺,而自覺罪不可赦,總是以爲他破壞了人倫、喪失善念而造下罪惡。
這就是對自我信心的力量太弱的關系。我們學佛就是要撥開人生的是非,尤其是心理作祟的問題,更要盡快解決。這裏所談的,就是要加強“五根”的力量,一個人看開宇宙的真理後,要將此信念與精神往下紮根,加強信根的力量,産生信力,除了能相信別人之外,還能相信自己。
所以我常常說,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也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或不原諒的人;如果我們能具足此“叁無”,則能使心理健康並正常發展,而自然會寬容人、愛人、信任人。若對人有疑心,就無法愛人;對人有疑念,就無法原諒人;對人有疑惑,就無法相信人。你否定了世間的一切,當然對自己的信念也消失了,學佛就是要堅定我們的信根,也要堅定我們的信念。所以這段文中說“善根雖生,惡猶未破”,雖然善根已經萌生出來,但是壞的觀念尚未洗除,因此應該更進一步自我鍛煉,善加修習,加強善根的力量,若能如此,則能破除惡習。
總之,根的力量一定要增長強化。如同農夫耕種田地一樣,施肥時要分別肥料的用途;保護作物的葉子,還是加強根部生長,都有一定的施肥方法。現在我們應該加強根部的力量,如此自然能滅除罪惡;多一分信心,就能減少一分疑念。方才所說的這個青年,就是缺乏信心,所以會生疑念,若能加強信心就可減少疑念,並能增加力量;所以“信根”之後還要加上“信力”。
五力是五根的增上
“五根”接著談到“五力”,力就是加強根的力量,有根無力也無法成就我們的道業。發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福,發多大的願就有多大的力;也就是說發心發願之後,還必須身體力行,若只是發願而不去推行、不好好去實踐,那麼,願再大也只是虛願而已。所以發願之後,就把善念牢植于心中,這稱爲善根;而加強根的力量,身體力行…
《叁十七道品講義:五力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