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要
惟賢法師
(2003年10月25-27日講于深圳弘法寺)
(壹)以佛法覺悟人生 一、世間四種錯誤的人生觀
二、正確的人生觀
生性愚鈍的周利槃陀伽
佛法的價值觀--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
佛法的宇宙觀--正念觀知欲境空
佛法的人生觀--無益之苦當遠離
(貳)華嚴經要義
一、《華嚴經》理論的特點
(一)一切唯心造
(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叁)從法界觀說明真俗無礙、真俗圓融的道理
二、《華嚴經》的宗趣
法界
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爲宗趣
簡介淨土宗
身邊往生的故事
念佛還須修叁福業
如何入法界
如何爲正信、正解、正行
叁、《華嚴經》的翻譯和傳承
《華嚴經》的叁個譯本
龍樹菩薩與《華嚴經》傳承
馬鳴菩薩與《大乘起信論》
世親菩薩與《十地經論》
《華嚴經》在中國的傳承
四、《華嚴經》重點和內容
華藏世界
菩薩修行的路線圖
普賢十大願的核心
五、四法界觀
事法界
理法界
理事無礙法界
事事無礙法界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六、《普賢行願品》的人生價值意義
清淨叁業
十願廣大
與般若相應
七、簡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善財童子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與五臺山發塔
普賢菩薩的前世苦行
“善財”法義解析
善財童子與五十叁參
(叁)《普賢行願品》的簡單解釋
講經綱要
釋迦悟道,初轉華嚴
一、經題闡釋
大
方
廣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入
不思議
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品
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二、正文講解
(一)序分
菩薩摩诃薩
如來勝功德
何爲如來
正解*輪,批判邪說
廣大如來功德
證佛功德
(二)正宗分
1.略釋十大願
禮敬諸佛
稱贊如來
廣修供養
忏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輪
請佛住世
常隨佛學
恒順衆生
普皆回向
2.十願功德
3.六十二個頌
(叁)流通分
(壹)以佛法覺悟人生
首先我講一個前言:以佛法覺悟人生。
我們經常聽到這幾句話,這也是我們善知識指示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友難遇。這個人身是難得的,得了人身我們應該怎樣辦?人在衆生之中具有靈性,爲萬物之靈。中國孟子講“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稀”,“幾稀”就是在我們心靈之間。因爲我們有心,有感情,有覺知,有理性,這就是人與其它動物的區別。
在佛法來講,得個人身很困難。人具足靈性,我們要善于利用這個靈性,不能夠使這個靈性喪失。靈性是什麼呢?就是覺性。佛法分本覺、始覺、妙覺。就好像一顆夜明珠,當明珠埋在土中的時候不能放光,但是明珠的本性,它是不會喪失的。我們現在學了佛以後,就要把明珠發掘出來使它放光。聽聞佛法,就是一個增上緣,這個階段就是始覺。
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由人生趨向解脫,由解脫進一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會圓成佛果妙覺。所以對于這個人生我們要尊重它的靈性,發揮它的價值。皈依叁寶,學習佛法,具足正見,慢慢就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谛,認識諸法實相。對事物有正確的觀察和了解,就可産生智慧。以智慧因修六度行,證菩提果,就能發揮人生價值。
一、世間四種錯誤的人生觀
世間上一般的人,在生死苦海中,認識不到這一點,就不能發揮人生的價值。對于這種人生觀,我簡單把它分爲四種:
第一種,懵懂的人生。吃飯穿衣,穿衣吃飯,忙忙碌碌只是爲生活,不知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懵懵懂懂過了一輩子,這是懵懂的人生。
第二種,作惡的人生。不但是懵懂而且爲了自己的利益,處處損害他人以利益自己。損人利己這種現象存在比較多,權權鬥爭,爭權奪利,勾心鬥角,就造成社會的五毒現象,破壞家庭、社會、國家的秩序,這一種人生就是作惡的人生。
第叁種,邪見人生。這種邪見是不信叁寶,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輪回。在知見上,就是只見眼前,不見未來,執著宇宙一切都是常恒不變,或者錯誤地執著“一切現象消滅以後就沒有了”。那麼前一種叫常見,後一種叫斷滅見。以這種見解來指導他的思想,在行爲上就往往導致道德墮落,理性喪失,否定一切,打倒一切,這就是邪見的人生。
第四種,世俗人生。這種人生就是行善修福只想來世好,不求解脫生死。與前叁種人生相比,還算比較好的。但是如果不求解脫,修善積福固然好,充其量只能保持人身。這個人身由于業力的支配不見得永遠都是人身,造了業還要下墮,墮落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二、正確的人生觀
學佛以後,我們應該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在這裏我簡單引證一個公案。
生性愚鈍的周利槃陀伽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千二百五十常隨弟子。其中有十大弟子,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很出名的弟子叫周利槃陀伽。他爲什麼叫周利槃陀伽呢?周利槃陀伽,就是道路的意思,周利是繼續的意思,他們是兄弟二人。
哥哥叫槃陀伽,因爲他父母在旅途之中,母親懷胎,胎兒成熟,就在路上生下來的。槃陀伽,路邊的意思,路生,這就是兄長。
接著他母親懷胎又在外面旅行,胎兒成熟又生一個,就是周利槃陀伽。這個周利呀,就是繼續的意思,叫繼生就是繼路而生,名繼路或繼道,翻譯過來又叫小路,因爲他年紀小一點嘛。兄弟倆後來都學佛出家。
槃陀伽很聰明又有智慧,學習佛法很有悟性,而周利槃陀伽,生性愚鈍。在佛法來講都是過去的因緣,哥哥在過去聞過佛法,生性比較靈敏,悟性比較高。而這個弟弟呢過去從未熏習過佛法,但是有善根以至于後來出家,因此生性就很遲鈍。那麼他出家以後,在學習佛法過程中,表現得就很遲鈍,記性差,理解也很不夠。佛很慈悲,在這個情況之下,就教授他一首四句偈:
身語意業不作惡
莫惱世間諸有情
正念觀知欲境空
無益之苦當遠離
這四句偈就代表了佛法的一個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
佛法的價值觀——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
“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這就是佛法的價值觀。表現在行爲上,要做到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即是奉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做到叁業清淨的同時,對于一切有情不能擾惱它,不能損害它,而要饒益它,要救苦救難,即爲“莫惱世間諸有情”。
短短的兩句,說明佛法以戒律建立道德。一個人能夠做到叁業清淨,在身、語、意叁業中不造惡業,同時發菩提心,饒益有情,不擾亂煩惱別人,這就是菩薩心胸啊!這就是佛法的價值觀!這樣子才能發揮人生的價值——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做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佛法的宇宙觀——正念觀知欲境空
“正念觀知欲境空”,這就是一種宇宙觀。必須要保持正念,不要有邪念、染念。以這種正念觀察事物、觀察宇宙,對于六塵境界,也就是衆生貪婪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才能看破,才能由現象到本質,了解一切如幻如化的真理,就可當體即空,從緣起法中了解到性空的道理。
對于宇宙的觀察,對于事物整體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必須要了解它的實相,這個實相就是緣起性空。如此觀察和思維,這就是佛法的宇宙觀。
《華嚴經》法界觀講到,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森羅萬象,不管染的、淨的,有漏的、無漏的,都是唯心所現。清淨的,就是心的妙用所顯;染汙的,是由于妄念的蒙蔽,成爲染汙的六凡境界,還是屬于心的妙用。從這點我們就可曉得佛家的哲學,看問題、看事物的方法,是心物總和。不是單講心,也不是單講物,不是哲學上的唯心論,或者唯物論。有心就有物,有物就有心,心物總和,即在現象上能夠看破放下,就可以恢複自己的妙明真心,也就是緣起法上當體即空,消除我執、法執,就可以見到一切法的本體實相。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麼一個宇宙觀,以這個宇宙觀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才是正確的行動。具體表現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
佛法的人生觀——無益之苦當遠離
“無益之苦當遠離”,《法華經》上講:“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這個衆苦就表示有很多的苦,具體來講有: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就包括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這些本性都是苦,所以叫苦苦。
壞苦是什麼呢?就是說,普通人以爲快樂的事情,如:家庭聚會呀,有地位、有錢財等功名利祿,追求物質享受……這一些東西究竟是不是樂?大家想一想,實際上這都是在變幻之中,沒有不散的家庭,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凋謝的花,沒有不缺的月亮。世間上就是這樣子的:當人或事物在快樂的時候,忘乎其形;當變化成苦的時候,就痛苦交加。實際上還是苦,花不常好月不常圓!這些都是變化的,叫壞苦!
行苦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五蘊身,這個五蘊身是四大假合,包括“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五蘊身的細胞,隨常都在變化,時時在進行新陳代謝。一個人生下來以後,從幼兒開始到少年、青年、老年,一直到死亡,五蘊身的細胞,時時刻刻,刹那刹那,無不在“由生到死”的變化之中,從這個方面來講就叫行苦。
所以苦苦、壞苦、行苦,都屬“無益之苦”,必須要有遠離心,要看淡放下!這就是佛法的一種人生觀。
佛法就在世間,能夠看透世間,了悟世間,就可以由世間法到出世間法,由俗谛證入真谛。在現實中善用其心,走“止惡行善”的道路,走“利益衆生”的道路,遵守佛陀的遺訓,慈悲利生,救苦救難,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就可以了悟,可以見佛!這個道理是很深微的。
因此我們了解這個人生,就必須由惡轉善,由邪轉正,由染趨淨。這四句話,是佛陀當時由于悲心給周利槃陀伽講的,叫他經常念。周利槃陀伽讀這個偈子讀了很久,讀熟以後就經常念,後來悟性開發…
《普賢行願品講要(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