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一
想各位必已知道:這次所要研討的主題爲《佛法原典研習》。各位手邊的講義,乃是今天所要講的綱要。大致而言,于〈緒言之一〉中,主要講的是有關教理的部份。至于有關禅坐止觀的部份,則留待下次的〈緒言之二〉,再仔細剖析。我希望在這兩次的課程中,能把原始佛法的教理和修行方法,作一個統觀;然後再對照後期的大乘佛法,便更能凸顯出原始佛法的特色。
以下即開題說明:這次的研討,何以稱爲《佛法原典研習》?
原典:即指「源泉」之意。
如河流之上、中、下遊的質量、景觀各不相同。
何以現代人甯可多花錢,去買「礦泉水」呢?
首先講「原典」,即謂佛教最初結集的典籍。故原典,其實乃包括經典、律典和論典。但論典部分,我引用的很少,故研討內容主要還是以經跟律爲主。
爲什麼要研討佛法原典呢?因爲原典,即是源頭。在曆史上,不管一個學說或宗教在流傳久遠之後,往往會跟原來有很大的差距。故愈到後來,便愈是諸家橫說、支離破碎?于是到底誰是誰非?誰本誰末?就難以辨認矣!但如果我們能追溯到源頭的話,則誰是主流?誰是旁支?誰是穿鑿附會的?就能分辨得很清楚。因此研討佛法原典,主要爲:從追溯佛法的源頭,到確立佛法的正知見。
相信各位也曾到郊外走走,不知道曾否注意到:河川的上遊、中遊、下遊,景觀、流量各不相同。在最上遊時,可能只是從岩壁裏滲出來的泉水而已!故水量必然非常地小,但水質卻很清純、甘美。後來衆泉慢慢彙集成小溪,故水量已漸大矣!且以坡度較陡,水流湍急故,往往會形成瀑布、峽谷或深潭等。因此這時的河流乃充滿了生機,很多魚蝦都能在此悠遊自在。而更到中、下遊之後,水量雖越來越大;但大致而言,坡度會愈來愈緩,流速會越來越慢。故既不可能有瀑布、急湍的出現;也都含汙納垢而寡生機。
于是乎,一般的都會區若近于下遊,便只能飲用那含汙納垢而寡生機的水。所以在今天的都會區裏,不管是國內、國外,都會有人在賣「礦泉水」─標示其爲最近源頭的清泉,售給特重品味的愛用者。
然而即使標示爲「礦泉水」,是否真爲「原泉」呢?
是否原泉?有比較簡單的驗別方法嗎?
實告各位,我個人卻從來不買瓶裝的礦泉水。爲什麼呢?因爲叫我如何相信:那真是礦泉水呢?因爲就我所知,真從岩壁裏滲出來的礦泉水,數量有限哩!因此若滿街都是礦泉水的話,便只證明這牌子的礦泉水不是真的而已!
那是否真礦泉水?有什麼方法可以檢定呢?當然有很多科學方法可以分辨。但對我們升鬥小民而言,這豈非太費周章呢?然對我而言,只要喝它一口,便可分辨它是否原泉?因爲我從小就在鄉下長大,所以能經常到不同的源泉裏,去品嘗其味道。尤其出家後,又大部分住在高山上,所以仍更有機會去品嘗原泉。所以只要喝過原泉的人,便能直接俐落地分辨出何者爲原泉?何者非原泉?而都會區裏,何以甯用那煞費周章的科學方法呢?因爲他根本就不曾喝過原泉啊!
我的意思是:什麼是原始佛法?雖時下都甯可用「學術方法」來辨認。但對真于佛法修行有體驗的禅者,卻不必如此煞費周章。因爲他就像一位已品過原泉滋味的人,故只要再喝一口,便能分辨何者爲原泉?何者爲末流?故在這個課程中,我主要是以「心法」來分辨何者爲原泉?何者爲末流?願各位聽過後,也能從「解行並進」中,來確認佛法的正知見!
原典:又指「原點」之意。
譬如幾何學上的座標原點。
于是空間上任何一點,和「原點」的差距,便一目了然矣!
其次,原典又可指「原點」之意。相信對于學理工的諸位而言,這應更好理解。因其就像在幾何學上,先標定原點的位置;于是不管在空間上的任一點,它跟原點一對照,則位置有多偏?距離有多遠?都可立刻算得出來。
同理,佛法經過兩千多年來的發展,已開創出各式的宗派理論及修行法門。所以,目前的佛教有所謂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及漢傳佛教等不同的風貌。這就像從一個原點,向四面八方擴散。
于是既從一個原點,向四面八方擴散;又比只是單純地定位河川的上、中、下遊要複雜得多。但如我們能追溯到佛法最初的原點,則其偏上、偏下?偏左偏右?也都可一目了然。
因此研習這課程的根本目的,初從「解行」來確認佛法的原點。其次,再從原點下看諸宗各派,便能脈絡清楚,本末靡遺。這是首先講到「原典」,其次再論「佛法」。
佛法:從覺悟而完成解脫之法。
然于世間的流傳中,其又有「契理」與「契機」的差別。
當今雖有很多人也在學佛,卻以爲吃素.課誦.持名便是佛法;而忘卻了佛法最初的定義爲何?于是學來學去,修這修那,終究只是在枝末中打轉,而淪爲「末法時代」。
因此,今天真欲學佛者,必先回歸到「佛法」的原義,才能落實于佛法的修行。其實,大家也都知道:所謂「佛」,乃是指覺悟的意思。而釋迦牟尼最初發何等心而出家修道呢?乃發「解脫」生老病死苦之心而出家修道。因此「從覺悟而完成解脫」之法,便是佛法最根本的定義。
以雖完成解脫,是佛法的終極目標;然也唯有透過覺悟,才可能完成解脫。所以覺悟是因,解脫是果。這從因到果一貫相承的次第,便是佛法開展和教化的重點。而在教化的衆法門中,其又有「契理與契機」的兩大訴求。
一般而言,「契理」者即近于原點與源泉。
而「契機」者乃千差萬別,而爲中、下遊的滔滔洪流。
如純水只有一種,而飲料卻千差萬別也。
既佛教是從覺悟而完成的教法,所以它的教理當比世間任何的哲學或宗教崇高、透徹。所以教理的開示.啓蒙,便是教化中最重要的課題。故如何導引信衆契入佛法的教理,這便是「契理」之所在。但爲使佛法流傳于世間,除「契理」外,還另有「契機」的需求。所謂「契機」,即是爲接引不同根器的衆生而有不同的入道方便。
一般而言,既「契理」者,乃從覺悟者心中直說的法,故近于原點與源泉。至于爲了度化更多的衆生,而開創出來的八萬四千法門,卻形如中.下遊般的滾滾長河。這就像純水只有一種,而飲料卻千差萬別。何以有的加酸?有的加甜呢?乃爲滿足不同衆生的需要。但是加酸.加甜者,便非原泉矣!
因此,確認「何者才是佛法的原點?」這是個重大的問題。
但很多人卻不關心─局限于宗派之門檻。
所以確認「何者才是佛法的原點?」這本是個非常重大的問題;但很多人對此卻不關心。我認爲這主要爲兩種緣故:
第一是宗派的隔閡:如很多人學佛乃是從打坐入門的,于是以自認爲是學禅的,便只看些有關禅法的典籍。也有的人最初接觸到的卻是淨土法門,以某些大德開示他,只持一個佛號便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所以他就安心地只用這個法門。既每個宗派都自認爲最高明、最殊勝、最契機的,所以行者只要安心于這個宗派的修行方法,就可以得度了。于是因爲宗派的隔閡,他們便無法發起欲探究佛法原典的意願。
第二是大乘的情結:以中國佛教一向自標榜爲大乘佛教。而在大乘佛教的傳統上,乃把原始佛教稱爲聲聞乘,甚至謂爲「小乘佛教」。于是既貶之爲小乘,則誰還會有意願去深入原始佛典呢?甚至對原始佛典,不只不願意去研習,反用一種鄙視、瞧不起的態度,去看待它。
所以中國佛教近千年來,很多人對于原始佛典就保持著漠不關心的態度。而當此諸說橫流.邪正不分時,我們就沒辦法抉擇誰是主流?誰是旁門?
也有很多關心者,卻因見地不同而意見分歧。
從學術研究入門者,與從修行體證入門者,在方法上便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最近幾十年來,很多人對于深入原始佛典就有比較大的意願。然而因這時代對佛教的研究,乃偏用學術方法;而學術方法,大致上是透過對文獻.資料去整理的。但文獻資料,依我們學禅人來看,卻只是第二手資料,而非第一手資料。至于第一手資料在那裏呢?如你已覺悟了,所悟者便是第一資料。至于透過別人解說的,便都只是第二手資料。于是既非用第一手資料,便有違「原典」之稱呼也。
因此,目前雖有心深入佛教原典的人越來越多,但如只從學術方法去研究的話,要真切入原典的心要,我認爲還是很不容易;除非更從修行的體驗去切入,才能更貼切也。然而自認爲修行有體驗者,卻常又夾雜某些外道見哩!因此雲何來分辨:誰是真正的見性者?誰是具足正見者?這又是個更棘手的問題。
因此,我們既不能不借助文字,又不能太迷信文字。既不能不用功修行,又不能太標榜修行的體驗。故在這次的課程裏,一方面引用經典的原文,二方面輔用禅修的心要。願此雙管齊下,而能更契入原典的精髓,這是首先講到「佛法原典」的開題。下面再講「研習」:
我們都知道:所謂學佛,非只是信仰或聽聞而已!而是必須「信、解、行、證」。簡單講,其有「解、行」二門。解,就是理解佛法,不只是聽聞,也包括研讀經典和如理思惟,「聞思」都包括在內。至于行門的「修」,其又可分爲兩大部分:一是生活行爲的調理,一是專精的禅坐止觀。
故完整的研習乃包括:聽聞教理、如理思惟、禅坐止觀與生活中的實踐。
關于「禅坐止觀」法門,于後續的課程中,乃會有較詳細的說明。
這叁者:佛法的聞思、生活的調理,還有專精的禅坐止觀,便是「戒、定、慧」叁學也。以生活的調理,就是廣義的戒學。很多人以爲戒:僅止于五戒、八戒…等有形有相…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習─緒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