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一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一

  

  想各位必已知道:这次所要研讨的主题为《佛法原典研习》。各位手边的讲义,乃是今天所要讲的纲要。大致而言,于〈绪言之一〉中,主要讲的是有关教理的部份。至于有关禅坐止观的部份,则留待下次的〈绪言之二〉,再仔细剖析。我希望在这两次的课程中,能把原始佛法的教理和修行方法,作一个统观;然后再对照后期的大乘佛法,便更能凸显出原始佛法的特色。

  

  以下即开题说明:这次的研讨,何以称为《佛法原典研习》?

  

  原典:即指「源泉」之意。

  

  如河流之上、中、下游的质量、景观各不相同。

  

  何以现代人宁可多花钱,去买「矿泉水」呢?

  

  首先讲「原典」,即谓佛教最初结集的典籍。故原典,其实乃包括经典、律典和论典。但论典部分,我引用的很少,故研讨内容主要还是以经跟律为主。

  

  为什么要研讨佛法原典呢?因为原典,即是源头。在历史上,不管一个学说或宗教在流传久远之后,往往会跟原来有很大的差距。故愈到后来,便愈是诸家横说、支离破碎?于是到底谁是谁非?谁本谁末?就难以辨认矣!但如果我们能追溯到源头的话,则谁是主流?谁是旁支?谁是穿凿附会的?就能分辨得很清楚。因此研讨佛法原典,主要为:从追溯佛法的源头,到确立佛法的正知见。

  

  相信各位也曾到郊外走走,不知道曾否注意到:河川的上游、中游、下游,景观、流量各不相同。在最上游时,可能只是从岩壁里渗出来的泉水而已!故水量必然非常地小,但水质却很清纯、甘美。后来众泉慢慢汇集成小溪,故水量已渐大矣!且以坡度较陡,水流湍急故,往往会形成瀑布、峡谷或深潭等。因此这时的河流乃充满了生机,很多鱼虾都能在此悠游自在。而更到中、下游之后,水量虽越来越大;但大致而言,坡度会愈来愈缓,流速会越来越慢。故既不可能有瀑布、急湍的出现;也都含污纳垢而寡生机。

  

  于是乎,一般的都会区若近于下游,便只能饮用那含污纳垢而寡生机的水。所以在今天的都会区里,不管是国内、国外,都会有人在卖「矿泉水」─标示其为最近源头的清泉,售给特重品味的爱用者。

  

  然而即使标示为「矿泉水」,是否真为「原泉」呢?

  

  是否原泉?有比较简单的验别方法吗?

  

  实告各位,我个人却从来不买瓶装的矿泉水。为什么呢?因为叫我如何相信:那真是矿泉水呢?因为就我所知,真从岩壁里渗出来的矿泉水,数量有限哩!因此若满街都是矿泉水的话,便只证明这牌子的矿泉水不是真的而已!

  

  那是否真矿泉水?有什么方法可以检定呢?当然有很多科学方法可以分辨。但对我们升斗小民而言,这岂非太费周章呢?然对我而言,只要喝它一口,便可分辨它是否原泉?因为我从小就在乡下长大,所以能经常到不同的源泉里,去品尝其味道。尤其出家后,又大部分住在高山上,所以仍更有机会去品尝原泉。所以只要喝过原泉的人,便能直接俐落地分辨出何者为原泉?何者非原泉?而都会区里,何以宁用那煞费周章的科学方法呢?因为他根本就不曾喝过原泉啊!

  

  我的意思是:什么是原始佛法?虽时下都宁可用「学术方法」来辨认。但对真于佛法修行有体验的禅者,却不必如此煞费周章。因为他就像一位已品过原泉滋味的人,故只要再喝一口,便能分辨何者为原泉?何者为末流?故在这个课程中,我主要是以「心法」来分辨何者为原泉?何者为末流?愿各位听过后,也能从「解行并进」中,来确认佛法的正知见!

  

  原典:又指「原点」之意。

  

  譬如几何学上的座标原点。

  

  于是空间上任何一点,和「原点」的差距,便一目了然矣!

  

  其次,原典又可指「原点」之意。相信对于学理工的诸位而言,这应更好理解。因其就像在几何学上,先标定原点的位置;于是不管在空间上的任一点,它跟原点一对照,则位置有多偏?距离有多远?都可立刻算得出来。

  

  同理,佛法经过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已开创出各式的宗派理论及修行法门。所以,目前的佛教有所谓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及汉传佛教等不同的风貌。这就像从一个原点,向四面八方扩散。

  

  于是既从一个原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又比只是单纯地定位河川的上、中、下游要复杂得多。但如我们能追溯到佛法最初的原点,则其偏上、偏下?偏左偏右?也都可一目了然。

  

  因此研习这课程的根本目的,初从「解行」来确认佛法的原点。其次,再从原点下看诸宗各派,便能脉络清楚,本末靡遗。这是首先讲到「原典」,其次再论「佛法」。

  

  佛法:从觉悟而完成解脱之法。

  

  然于世间的流传中,其又有「契理」与「契机」的差别。

  

  当今虽有很多人也在学佛,却以为吃素.课诵.持名便是佛法;而忘却了佛法最初的定义为何?于是学来学去,修这修那,终究只是在枝末中打转,而沦为「末法时代」。

  

  因此,今天真欲学佛者,必先回归到「佛法」的原义,才能落实于佛法的修行。其实,大家也都知道:所谓「佛」,乃是指觉悟的意思。而释迦牟尼最初发何等心而出家修道呢?乃发「解脱」生老病死苦之心而出家修道。因此「从觉悟而完成解脱」之法,便是佛法最根本的定义。

  

  以虽完成解脱,是佛法的终极目标;然也唯有透过觉悟,才可能完成解脱。所以觉悟是因,解脱是果。这从因到果一贯相承的次第,便是佛法开展和教化的重点。而在教化的众法门中,其又有「契理与契机」的两大诉求。

  

  一般而言,「契理」者即近于原点与源泉。

  

  而「契机」者乃千差万别,而为中、下游的滔滔洪流。

  

  如纯水只有一种,而饮料却千差万别也。

  

  既佛教是从觉悟而完成的教法,所以它的教理当比世间任何的哲学或宗教崇高、透彻。所以教理的开示.启蒙,便是教化中最重要的课题。故如何导引信众契入佛法的教理,这便是「契理」之所在。但为使佛法流传于世间,除「契理」外,还另有「契机」的需求。所谓「契机」,即是为接引不同根器的众生而有不同的入道方便。

  

  一般而言,既「契理」者,乃从觉悟者心中直说的法,故近于原点与源泉。至于为了度化更多的众生,而开创出来的八万四千法门,却形如中.下游般的滚滚长河。这就像纯水只有一种,而饮料却千差万别。何以有的加酸?有的加甜呢?乃为满足不同众生的需要。但是加酸.加甜者,便非原泉矣!

  

  因此,确认「何者才是佛法的原点?」这是个重大的问题。

  

  但很多人却不关心─局限于宗派之门槛。

  

  所以确认「何者才是佛法的原点?」这本是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但很多人对此却不关心。我认为这主要为两种缘故:

  

  第一是宗派的隔阂:如很多人学佛乃是从打坐入门的,于是以自认为是学禅的,便只看些有关禅法的典籍。也有的人最初接触到的却是净土法门,以某些大德开示他,只持一个佛号便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所以他就安心地只用这个法门。既每个宗派都自认为最高明、最殊胜、最契机的,所以行者只要安心于这个宗派的修行方法,就可以得度了。于是因为宗派的隔阂,他们便无法发起欲探究佛法原典的意愿。

  

  第二是大乘的情结:以中国佛教一向自标榜为大乘佛教。而在大乘佛教的传统上,乃把原始佛教称为声闻乘,甚至谓为「小乘佛教」。于是既贬之为小乘,则谁还会有意愿去深入原始佛典呢?甚至对原始佛典,不只不愿意去研习,反用一种鄙视、瞧不起的态度,去看待它。

  

  所以中国佛教近千年来,很多人对于原始佛典就保持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而当此诸说横流.邪正不分时,我们就没办法抉择谁是主流?谁是旁门?

  

  也有很多关心者,却因见地不同而意见分歧。

  

  从学术研究入门者,与从修行体证入门者,在方法上便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最近几十年来,很多人对于深入原始佛典就有比较大的意愿。然而因这时代对佛教的研究,乃偏用学术方法;而学术方法,大致上是透过对文献.资料去整理的。但文献资料,依我们学禅人来看,却只是第二手资料,而非第一手资料。至于第一手资料在那里呢?如你已觉悟了,所悟者便是第一资料。至于透过别人解说的,便都只是第二手资料。于是既非用第一手资料,便有违「原典」之称呼也。

  

  因此,目前虽有心深入佛教原典的人越来越多,但如只从学术方法去研究的话,要真切入原典的心要,我认为还是很不容易;除非更从修行的体验去切入,才能更贴切也。然而自认为修行有体验者,却常又夹杂某些外道见哩!因此云何来分辨:谁是真正的见性者?谁是具足正见者?这又是个更棘手的问题。

  

  因此,我们既不能不借助文字,又不能太迷信文字。既不能不用功修行,又不能太标榜修行的体验。故在这次的课程里,一方面引用经典的原文,二方面辅用禅修的心要。愿此双管齐下,而能更契入原典的精髓,这是首先讲到「佛法原典」的开题。下面再讲「研习」:

  

  我们都知道:所谓学佛,非只是信仰或听闻而已!而是必须「信、解、行、证」。简单讲,其有「解、行」二门。解,就是理解佛法,不只是听闻,也包括研读经典和如理思惟,「闻思」都包括在内。至于行门的「修」,其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活行为的调理,一是专精的禅坐止观。

  

  故完整的研习乃包括:听闻教理、如理思惟、禅坐止观与生活中的实践。

  

  关于「禅坐止观」法门,于后续的课程中,乃会有较详细的说明。

  

  这三者:佛法的闻思、生活的调理,还有专精的禅坐止观,便是「戒、定、慧」三学也。以生活的调理,就是广义的戒学。很多人以为戒:仅止于五戒、八戒…等有形有相…

《佛法原典 佛法原典研习─绪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