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爲注者繼十八年前所注《楞伽經義貫》之後,在法上的又一重要努力。
《楞嚴經》,衆所周知,是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爲過。因爲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禅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于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叁界七趣衆生),令于聖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叁漸次、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使bǐ)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由于本經有這些稀有的特點,因此曆來皆被修行者奉爲必修的無上圭臬(guīniè標准),尤其是對習禅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漢傳佛寺中,僧衆每日早課都必須誦楞嚴咒,而且曆代在打禅七之前,傳統上都是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嚴會”,以除魔障。又,以本經中,顯密性相上的道理均發揮無遺,故是一部在法門上十分均衡,沒有宗派偏倚的圓滿法門。因此本經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無上大法寶。也因本經具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曆來注解《楞嚴經》的著作非常豐富。盡管如是,但很令人遺憾的是:就連在曆代大德的注本中,也常“抱怨”諸注本都有許多地方並未交待清楚;甚至有些地方變成有如解經的“死角”,幾乎是無法克服的障礙;曆代大德注到這些地方,有時是一筆帶過,有時則含混言之,有時就將原經文複述一遍,乃至幹脆略而不提(跳過去)的也有。因此問題總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本經之難解,當然跟本經在義理上本來就很深奧有關。不過本經的譯文特別古雅且簡練(有時也可說是簡略),更重增學者在理解上的困難。
本《義貫》作者昔在關中研讀本經及曆代注本時,發現有此一問題存在,即發心要釐(lí厘)清這些問題,俾令大家對這部稀有的寶典,于每一字、每一句、乃至每一行,都能得到較清楚、及確定、滿意的理解;也就是作者發心志在廓清所有的死角、盲點、與疑惑不清之處,普令“皆解如來真實義”。這是作者的發心,至于此目標究竟達成多少,則有賴各界大德慈悲明鑒指正。
又,大家都知道的,《楞嚴經》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寶典。尤其我們末法時期種種法上的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的十分透徹、明白;佛並且也指出其各各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衆生修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衆生方可望于如來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诳惑、破壞。
佛在經中說,末法將盡、法將滅時,《楞嚴經》最先滅;因爲《楞嚴經》是衆魔的克星,破魔的大法寶,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則無有能製者,魔事猖獗,衆生修行即罕能不墮魔數者。因此,爲佛弟子,應善護正法,勿謗此經,共同宣揚此法門,則自他于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茲爲序。
釋成觀識于臺北大毘盧寺
佛曆二五四九年十二月十九日
(民國九五年 西元2006.1.1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義貫
唐中天竺沙門般刺密谛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菩薩戒弟子 前正議大夫 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 清河 房融 筆受
沙門釋成觀撰注
緒論
一、本經梗概
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示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爲結束;于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爲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爲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不保,因而墮落,成就魔事。
基于阿難之請,于是佛方便示導,曆經七處征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衆、開示大衆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衆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開示依如來藏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陳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由于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谛:由“苦”谛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滅”谛之果回溯“道”谛之因。)
爲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爲如來救度阿難免于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叁藐叁菩提、于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于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茲不贅述。又,佛說:末法時期,衆生修行,若不持楞嚴咒,能遠離魔事者,無有是處!修行不能離魔事,而能有所修證、有所成就者,亦無有是處。
如來開示首楞嚴法門的基本作法之後,即詳述整個修行過程:亦即“四種清淨明誨”(此爲前方便),以及大乘菩薩“六十位修證”的真菩提路。“六十位”爲:
1、叁漸次——除其助因、刳其正性、違其現業(3)
2、幹慧地(1)
3、十信位(10)
4、十住位(10)
5、十行位(10)
6、十回向(10)
7、四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4)
8、十地(10)
9、等覺、妙覺(2)
一般通教大乘爲五十二階位,本經爲令易于實修,于開始時加上了“叁漸次”及“幹慧地”,俾入菩薩正位(信位)。其次于十回向後、入地之前,加“四加行位”,因爲“地前”爲賢位,“十地”爲聖位,是爲摩诃薩埵之位,爲令速入菩薩聖位,即精修加行,易得成就。
以上爲如來開示的出世間無上菩提道的因緣業果,說完出世間聖賢解脫境界,接著,如來即開示世間一切衆生的生死因緣果報。關于衆生的生死因緣業果,如來在諸經中皆有所開示,然而,開示得如此詳細而完全的,則非本經莫屬:如來首先詳細開示衆生輪回生死的總因及總果,亦即叁界衆生之“十習因”及“六交報”,這是總的因與果,然後再分別開示四生(卵、胎、濕、化)以及“七趣”衆生。“七趣”即在一般所說的六趣,再加上“仙趣”(因爲仙趣衆生,非天非人,非聖非凡,且修之者衆,尤其是中國人,多愛求仙、成仙)如來在此詳述七趣之因、果、相狀,于修多羅教中,亦無出其右者;這七趣,亦皆各有多種:種種地獄趣、十種鬼趣、十種畜生趣、十種人趣、十種仙趣、欲界色界諸天趣、四種修羅趣。如來詳示七趣衆生之意,在令真修菩提者了解諸趣皆是生死流轉,無有止時,令發心不貪著一切世間,速得離妄修真。
接著,爲令真修免于魔事之留難與破壞,如來于是開示“五十重陰魔”。所謂五十重陰魔,其實也就是修定時會碰到的五十種難關,所以五十重陰魔可說是“禅定五十關”;或是更確切及中性地說,即是“禅中五十境”,也就是在禅定中會現起的五十種境界;但這五十種境界並不一定會成爲難關,更不一定會成爲魔境,因人而異。如果修定者,對于這些定中所顯的境界,心不貪著、不緣、不取、不住、不憶、不念,則不但不會構成難關或魔境,而且還是“善境界”。然而行者心中若生貪愛、住著、自以爲大,即立刻爲魔所趁,而轉此境界爲魔境。所以佛于經中說:“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爲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苦作聖解,即受群邪。”
其次,從本經的方法論(methodology)來講,則本經爲有破有立,破立均等。佛經中有些經是以“破”爲主的,有些則是以“立”爲主的;而破立均等的,並不很多;例如《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是以破爲主的。而《華嚴》、《法華》、《涅槃》、淨土諸經、《藥師經》、《圓覺經》等,是以立爲主的。而本經則破立均攝、破立均等。所謂“破”,即是破凡夫、外道、魔道、小乘、乃至大乘權教。所謂“立”,即是確立、建立大乘、無上乘心地法門、如來藏、真菩提路;一言以蔽之,即是建立“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再從教相上來看,則本經系圓攝“顯、密、性、相”“禅、淨、密、律”諸法,再以禅密爲主修。至于禅與密的配合,則取“先禅後密”、“由禅入密”、及“外禅內密”的方式。所言“密”者,秘密也,廣而言之,即諸佛如來自行的秘密、不可思議境界,以非九界凡聖(六凡叁聖)所知,故稱爲秘密。詳言之,即如來的身、語、意叁業,皆是秘密不可思議;故稱爲如來之“叁密”,即“身密、語密、意密”,如來以自住之身語意叁密,教授菩薩及大根衆生,菩薩及衆生依教熏修此叁密,即得自于八識中熏得叁密之氣分,于外則能感得如來依本願威神之力,叁密加持行者;內外勝因勝緣和合,是故速得生起菩提道種、乃至熏轉八識、斷惡生善、轉身爲菩提薩埵。茲將禅密修行的配合之方式,簡述如下:
(1) 先禅後密——本經在如來重說首楞嚴神咒之前,其教相主要是以禅爲主,因爲如來要以“顯說”的方式,來引攝阿難等,先行破妄,而于真…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自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