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一章~第四章

  佛說四十二章經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經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爲勝。住大禅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谛*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複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爲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爲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複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爲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曆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爲道。

  第叁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須發,而爲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 ※ ※ ※ ※ ※ ※ ※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言: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何等爲十?身叁、口四、意叁。身叁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叁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今天講第四章,“善惡並明”。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都必須明確。你要不明白善,那我們屬于有眼的瞎子,因爲我們不見善,不能看到光明;如果不明白什麼是惡,我們就像一個人無心似的,做了惡也不知道,與木頭無異,像木頭似的。所以說,對善惡都要明白。

  爲什麼要明呢?明的意思就是“衆善奉行,諸惡莫作”。“明”,明什麼呢?就是明白善。善,我們要去做;惡呢?惡要止。佛法是“止惡不止善”,所以對善惡必須要明確。不明善,那不如畜生。明白善,我們才能不去繼續造惡。

  如果我們想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就得明白善。有時候想去做,卻沒法做,因爲你不明白善。明白善了,我們就知道怎樣做人,我們就會遠離惡。要不明善,我們就墮落這個惡裏了,而且明知它不對也去做,甚至就連做惡也不知道是惡,還以爲我們應該這麼做。我們就如同一個人沒有心肝,也如同一個人是個瞎子,老在泥坑裏混,明知道自己快要完了,但是找不到出路。如果我們知道善了以後,就可以遠離惡。所以說必須得明白善,才能止惡。這個善非常重要。

  “明”,已經跟大家講了,就是要衆善奉行。善事我們要去做,要盡心盡力去做,而且做得無有余地,不是“隨順”去做。有的說我“隨順”去做,這個“隨順”和佛法裏所說的隨順不一樣。因爲我們很少有人能隨順這個善去做。什麼叫隨順?你把你的身、口、意全部交給那個善,那叫隨順。你有一點“我保留”的目的,就不是隨順。你有十分勁使出了九分,但還有一分,你這一分就不叫隨順,是不是?你沒有隨順這個善,這一分就沒有隨順,因爲你不徹底,不徹底就說明你沒有隨順。

  要隨順這個善去做,就得全心全意、盡心盡力,這才叫善。要盡心盡力,你做這個善事才叫善,沒有盡心盡力不能稱爲善。雖然你做了很多,但是你只是在往善道上走,還沒有完美。

  什麼是善呢?善惡並明,這個善,如果你盡心盡力了,就達到這個善,它就會明。哪兒明?我們心裏明。你心裏明,才是真正的善,大善。所以說,做個善事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有時候做個善事,雖然做了一點兒,但是沒有盡心盡力,只是在往善道上走。必須盡心盡力去做,這才爲明。這個善分大善、小善,世間善、出世間善。雖然分了很多名,但是世間善、小善都終非究竟,只有出世間的善才爲真善。真善必明,明了必然是真善。這點大家一定要清楚,這說的是善。

  “惡”,我們知道,只有真善才能斷惡,你沒有善,這個惡去不掉。就像人在黑暗裏,你沒有光明,你從那屋的黑暗到這屋的黑暗,不管到哪一屋它也是黑暗。因爲沒有光明的緣故,都是黑暗。只有善了,這個惡才會消除。因爲這個惡就像黑屋一樣。雖然我們的黑暗有時候是幾十年或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但是由于我們的善,就像燈亮了,黑暗都會馬上消除,瞬間就消除了。你不用說:“這已經幾千年的黑暗,我們得一點點明,今天明一點,明天明一點。”只要一明,一切明。

  所以說,我們只要善現前了,我們的惡就會止住。那惡上哪去了呢?因爲惡和善是一條根子,善要是現前了,惡就不存在了;善要是沒有,就到惡那裏去了。不是善就是惡,它倆是一條根子。善的現前,惡就轉化爲善,已經轉到善裏;如果惡現前,那善就變成惡,它倆本是一條根。只要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善,惡必然能消除。所以說我們行善行不善,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讀一下原文。佛講得很清楚,就是“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就是十事。剛才我講了,善惡是一條根。衆生以十事爲善,這“何等爲十”呢?就是身口意——身叁、口四、意叁,這爲十事。身叁者是什麼呢?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叁者:嫉、恚、癡。如果我們造這些業,這叫什麼呢?叫十惡,這些業是十惡。如果不造這些,不順著這個十惡走,“若止”,我們不做這些十惡,就是十善。因爲有了惡,就沒有善;有善,惡就止。

  “身叁”,我們知道我們的身體也造業,因爲它隨著自己的妄想、習性而行動。首先是殺生,這個“殺”非常的厲害,這是根本大罪。爲什麼說戒殺非常重要?因爲一切衆生皆有愛惜生命的心,所以你殺誰都是不允許的。殺人不行,殺衆生也是不行的。有殺就有被殺,因果在那擺著。你殺別人,別人就殺你。所以說,有殺就會發生各種的災難,災難中最重的就是殺生。

  我們衆生之所以有病,皆因殺生而來。特別是我們看到《悲慘世界》這本書,它講得很好。你看看,它舉了很多的例子,說過去戰爭中有很多人被殺,這被殺是什麼原因呢?就是由于我們以前不斷地殺衆生所産生的果報。包括各種戰爭都是一樣,哪來的戰爭?就由于你殺生,你殺別人,這時候果報就來了。

  釋迦牟尼佛的族人,釋迦族被滅的時候,佛就講: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爲多少劫以前,由于釋迦族的前生,一個村落的人,去吃那個大坑裏的魚。因爲饑餓,也是條件所逼的,去吃那個坑裏的魚。吃了那個魚以後,由于這個殺因,多少劫以後因果成熟了,最後被殺,整個族都被人滅掉了。你說厲不厲害?厲害到這種程度!

  你想跑?那還是自己家裏的事,都是自己所造的因果。那個攻打釋迦族的琉璃王,跟這個釋迦族還是親屬關系。你想,這因果多厲害!那琉璃王想不殺,但旁邊還有個人兩舌,告訴他:“你得殺呀,不殺不行,你忘了你的仇恨啦?”。一共是叁次來鼓動他殺釋迦族。

  琉璃王第一次去了,佛坐在道邊上。一看佛在跟前,他就退兵了。因爲啥呢?由于他知道佛的威力呀,所以他就退兵了。退兵後,又不行,這個殺業又起來了,于是又去,一看佛還在那兒。佛有時坐在道間,有時就坐在樹上,不斷地顯示,一共是叁次。第四次,琉璃王是什麼也不顧了。佛最後一看,業力沒有辦法阻止。佛都阻擋不了這個因果,因果成熟,果自還。琉璃王最終把釋迦族都滅掉了。由于釋迦族人聽聞佛法、信佛,所以不抵抗,承認因果,他們知道有這筆殺業。

  琉璃王進兵的時候,目犍連尊者用神通將五百個釋迦族人放進缽裏,送到天上。但是由于殺業不可思議故,釋迦族人雖然被目犍連送到天上了,但最後取下缽一看,都化爲膿血了。佛說:“你救不了的。”

  五百釋迦族人的身體雖然沒被殺,但都化爲膿血,這個業力就這麼大呀!你想跑,上天入地,往哪兒跑?這不是誰殺不殺的問題,你只要有一個殺心,你的殺業一旦形成,就難逃法網。由于不斷地殺,才會被殺;由于被殺,他又不斷地報仇,又去殺,因此殺業循環不停。所以說,最重的業大不過一個“殺”字。

  這個“身叁”非常的重要。我們一定不要殺生、不報仇,這樣才能把這個殺業止住。包括一個小蟲子都不要去殺,而且不光小蟲子,甚至有一些植物都不去毀壞,就一張紙啊、一個樹葉啊,我們都不要去毀壞,因爲有了殺心就可怕。

  有人說:“師父,你們這個戒挺好,不殺生,有生命的不殺。那我們吃的東西,咱這包括有動物形像的東西,它也沒有生命啊?那是豆腐做成的形,你就是吃了,也沒有殺生,它也沒有命根,是不是?”但是你吃這個,還是有起心動念,有個殺心,同樣是有果報的。大乘菩薩更重于心。雖然這個“殺”不是直接去做,但是由于你的意念,這個“殺”同樣是有果報的。所以我們連做成動物形狀的素食都不吃,就是這樣。

  一個大乘菩薩絕對不會去那麼做,大乘菩薩不會說“我無相”,而去吃衆生肉去。無相,他甯可吃石頭也不會吃衆生肉。他無相麼,那麼可以吃石頭,何必吃衆生肉呢,是不是?吃衆生肉者,非菩薩,非佛的弟子;不是佛的弟子,也不是菩薩,也不是無相。無相,你吃石頭呗,你何必吃衆生肉呢,是不是?你盡在那說好聽的,是不是?所以吃衆生肉者非佛的弟子,是斷大慈悲種子。

  有的人說:“我這因爲地區的關系,吃衆生肉。”那離開不生長蔬菜、水果的地方,有的到這邊有蔬菜、水果的地方了,大魚大肉還吃呢,所以解釋不通。而且現在的條件,運輸或種植蔬菜、水果都可以了,但是他爲什麼還吃肉,還不改?所以那種說法只是這些人的借口,他們雖然一邊學佛法,但還是一邊殺生,只能算是個初學佛人,剛開始學佛的人。

  “殺”在佛教裏是絕對禁止的!沙門哪,那是非常清淨,絕…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一章~第四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