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经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三章 割爱去贪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 ※ ※ ※ ※ ※ ※ ※
第四章 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今天讲第四章,“善恶并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必须明确。你要不明白善,那我们属于有眼的瞎子,因为我们不见善,不能看到光明;如果不明白什么是恶,我们就像一个人无心似的,做了恶也不知道,与木头无异,像木头似的。所以说,对善恶都要明白。
为什么要明呢?明的意思就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明”,明什么呢?就是明白善。善,我们要去做;恶呢?恶要止。佛法是“止恶不止善”,所以对善恶必须要明确。不明善,那不如畜生。明白善,我们才能不去继续造恶。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得明白善。有时候想去做,却没法做,因为你不明白善。明白善了,我们就知道怎样做人,我们就会远离恶。要不明善,我们就堕落这个恶里了,而且明知它不对也去做,甚至就连做恶也不知道是恶,还以为我们应该这么做。我们就如同一个人没有心肝,也如同一个人是个瞎子,老在泥坑里混,明知道自己快要完了,但是找不到出路。如果我们知道善了以后,就可以远离恶。所以说必须得明白善,才能止恶。这个善非常重要。
“明”,已经跟大家讲了,就是要众善奉行。善事我们要去做,要尽心尽力去做,而且做得无有余地,不是“随顺”去做。有的说我“随顺”去做,这个“随顺”和佛法里所说的随顺不一样。因为我们很少有人能随顺这个善去做。什么叫随顺?你把你的身、口、意全部交给那个善,那叫随顺。你有一点“我保留”的目的,就不是随顺。你有十分劲使出了九分,但还有一分,你这一分就不叫随顺,是不是?你没有随顺这个善,这一分就没有随顺,因为你不彻底,不彻底就说明你没有随顺。
要随顺这个善去做,就得全心全意、尽心尽力,这才叫善。要尽心尽力,你做这个善事才叫善,没有尽心尽力不能称为善。虽然你做了很多,但是你只是在往善道上走,还没有完美。
什么是善呢?善恶并明,这个善,如果你尽心尽力了,就达到这个善,它就会明。哪儿明?我们心里明。你心里明,才是真正的善,大善。所以说,做个善事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有时候做个善事,虽然做了一点儿,但是没有尽心尽力,只是在往善道上走。必须尽心尽力去做,这才为明。这个善分大善、小善,世间善、出世间善。虽然分了很多名,但是世间善、小善都终非究竟,只有出世间的善才为真善。真善必明,明了必然是真善。这点大家一定要清楚,这说的是善。
“恶”,我们知道,只有真善才能断恶,你没有善,这个恶去不掉。就像人在黑暗里,你没有光明,你从那屋的黑暗到这屋的黑暗,不管到哪一屋它也是黑暗。因为没有光明的缘故,都是黑暗。只有善了,这个恶才会消除。因为这个恶就像黑屋一样。虽然我们的黑暗有时候是几十年或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但是由于我们的善,就像灯亮了,黑暗都会马上消除,瞬间就消除了。你不用说:“这已经几千年的黑暗,我们得一点点明,今天明一点,明天明一点。”只要一明,一切明。
所以说,我们只要善现前了,我们的恶就会止住。那恶上哪去了呢?因为恶和善是一条根子,善要是现前了,恶就不存在了;善要是没有,就到恶那里去了。不是善就是恶,它俩是一条根子。善的现前,恶就转化为善,已经转到善里;如果恶现前,那善就变成恶,它俩本是一条根。只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善,恶必然能消除。所以说我们行善行不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读一下原文。佛讲得很清楚,就是“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就是十事。刚才我讲了,善恶是一条根。众生以十事为善,这“何等为十”呢?就是身口意——身三、口四、意三,这为十事。身三者是什么呢?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果我们造这些业,这叫什么呢?叫十恶,这些业是十恶。如果不造这些,不顺着这个十恶走,“若止”,我们不做这些十恶,就是十善。因为有了恶,就没有善;有善,恶就止。
“身三”,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也造业,因为它随着自己的妄想、习性而行动。首先是杀生,这个“杀”非常的厉害,这是根本大罪。为什么说戒杀非常重要?因为一切众生皆有爱惜生命的心,所以你杀谁都是不允许的。杀人不行,杀众生也是不行的。有杀就有被杀,因果在那摆着。你杀别人,别人就杀你。所以说,有杀就会发生各种的灾难,灾难中最重的就是杀生。
我们众生之所以有病,皆因杀生而来。特别是我们看到《悲惨世界》这本书,它讲得很好。你看看,它举了很多的例子,说过去战争中有很多人被杀,这被杀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我们以前不断地杀众生所产生的果报。包括各种战争都是一样,哪来的战争?就由于你杀生,你杀别人,这时候果报就来了。
释迦牟尼佛的族人,释迦族被灭的时候,佛就讲: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多少劫以前,由于释迦族的前生,一个村落的人,去吃那个大坑里的鱼。因为饥饿,也是条件所逼的,去吃那个坑里的鱼。吃了那个鱼以后,由于这个杀因,多少劫以后因果成熟了,最后被杀,整个族都被人灭掉了。你说厉不厉害?厉害到这种程度!
你想跑?那还是自己家里的事,都是自己所造的因果。那个攻打释迦族的琉璃王,跟这个释迦族还是亲属关系。你想,这因果多厉害!那琉璃王想不杀,但旁边还有个人两舌,告诉他:“你得杀呀,不杀不行,你忘了你的仇恨啦?”。一共是三次来鼓动他杀释迦族。
琉璃王第一次去了,佛坐在道边上。一看佛在跟前,他就退兵了。因为啥呢?由于他知道佛的威力呀,所以他就退兵了。退兵后,又不行,这个杀业又起来了,于是又去,一看佛还在那儿。佛有时坐在道间,有时就坐在树上,不断地显示,一共是三次。第四次,琉璃王是什么也不顾了。佛最后一看,业力没有办法阻止。佛都阻挡不了这个因果,因果成熟,果自还。琉璃王最终把释迦族都灭掉了。由于释迦族人听闻佛法、信佛,所以不抵抗,承认因果,他们知道有这笔杀业。
琉璃王进兵的时候,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将五百个释迦族人放进钵里,送到天上。但是由于杀业不可思议故,释迦族人虽然被目犍连送到天上了,但最后取下钵一看,都化为脓血了。佛说:“你救不了的。”
五百释迦族人的身体虽然没被杀,但都化为脓血,这个业力就这么大呀!你想跑,上天入地,往哪儿跑?这不是谁杀不杀的问题,你只要有一个杀心,你的杀业一旦形成,就难逃法网。由于不断地杀,才会被杀;由于被杀,他又不断地报仇,又去杀,因此杀业循环不停。所以说,最重的业大不过一个“杀”字。
这个“身三”非常的重要。我们一定不要杀生、不报仇,这样才能把这个杀业止住。包括一个小虫子都不要去杀,而且不光小虫子,甚至有一些植物都不去毁坏,就一张纸啊、一个树叶啊,我们都不要去毁坏,因为有了杀心就可怕。
有人说:“师父,你们这个戒挺好,不杀生,有生命的不杀。那我们吃的东西,咱这包括有动物形像的东西,它也没有生命啊?那是豆腐做成的形,你就是吃了,也没有杀生,它也没有命根,是不是?”但是你吃这个,还是有起心动念,有个杀心,同样是有果报的。大乘菩萨更重于心。虽然这个“杀”不是直接去做,但是由于你的意念,这个“杀”同样是有果报的。所以我们连做成动物形状的素食都不吃,就是这样。
一个大乘菩萨绝对不会去那么做,大乘菩萨不会说“我无相”,而去吃众生肉去。无相,他宁可吃石头也不会吃众生肉。他无相么,那么可以吃石头,何必吃众生肉呢,是不是?吃众生肉者,非菩萨,非佛的弟子;不是佛的弟子,也不是菩萨,也不是无相。无相,你吃石头呗,你何必吃众生肉呢,是不是?你尽在那说好听的,是不是?所以吃众生肉者非佛的弟子,是断大慈悲种子。
有的人说:“我这因为地区的关系,吃众生肉。”那离开不生长蔬菜、水果的地方,有的到这边有蔬菜、水果的地方了,大鱼大肉还吃呢,所以解释不通。而且现在的条件,运输或种植蔬菜、水果都可以了,但是他为什么还吃肉,还不改?所以那种说法只是这些人的借口,他们虽然一边学佛法,但还是一边杀生,只能算是个初学佛人,刚开始学佛的人。
“杀”在佛教里是绝对禁止的!沙门哪,那是非常清净,绝…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一章~第四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