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佛教
履仁行慈,
博愛濟衆,
福常隨身,
臥安覺安。
——《法句經》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佛教
第一講
生與死的概念
佛陀呢?佛陀活到八十歲。從他開悟時算起,他教導門徒整整四十五年,有足夠的時間來逐步引導他們學習、修持不同階段的教義——從以自我爲中心的解脫生死痛苦一直到最深奧的出世(超世俗)教理。
如果我們假定這兩大宗教的創造者都具有至高的智慧,那麼佛陀所闡釋的許多教義中,很可能有許多是耶稣所知道而沒有時間傳授給他門徒們的。
因此,我認爲基督徒研究佛法似乎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那就是去探求耶稣知道而未及說出的教理。
佛教的生死概念也許即是這一類教理的一個好例子。所以我才先說了上面這些話。
現在,讓我談一談在人們心目中懸疑了數千年的一個神秘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人死了以後會怎麼樣?”
實際上,一切政治思想和哲學觀念的體系,如儒教等等,所談的都只是生,而不及死。孔子說過:“未知生,焉知死?”從實際的觀點來看,關于生的一切問題,確乎是比較重要,也更切身,但若因此就避而不去尋求死後怎樣的答案,則死的事實,以及死後怎樣的問題,將會永遠懸而不解。不但如此,如果人們確能知道人死後是怎樣的,人與人間的關系也很可能會因而大大的改變。
我們須知道。孔子並沒有說死是斷滅,他也沒有說死後不再有未來的生命。他的意思是:活在世界上做一個循規合理的人,比尋求死後生命的答案更爲重要。
可是,多數的宗教都有一套關于死後生命的教義。在全世界的宗教中,有兩種主要理論:一生論和多生論。一生論說:生是一個肉體的生命開始,體內有一個精神個體叫做靈魂,死是這一肉體的毀滅,而不是靈魂的毀滅。死後,靈魂依造物主上帝的判定,會升入天堂,或墮入地獄。基督教便代表這一類學說;它卻只止于此,不再講此後又如何。其涵義似乎是:每一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死後不是永在天堂享福即是永在地獄中受苦,了無出期。這一套說法究竟能否代表耶稣的全部教義,不得而知。很可能耶稣還有更多涉及生死的教義待傳。然而,在當時,即使這一個有限的生死概念,也不容易使人了解。耶稣沒有時間更進一步地去教導,將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多生論說:一個生命的生和死不過是其一連串無限生命中的一環,這個生命以五種不同的形態變換出生。這五種是:天人(即住在天上的神)和人(世人)、畜牲、餓鬼(即在世間可以自由行動的鬼)和獄鬼(即囚居地獄的鬼)。一個人死後會以新的一種形態再度出生,他或她可能再生爲人,也可能登入天堂、做畜牲、做餓鬼,或是囚居地獄。以此類推,一個獄囚,當其罪業報滿時,也會以畜牲、人類等形態再度出生;而一個天人也會死亡,而再生爲人或下降地獄等等。這樣地一個生命在不同形態的變遷中會無限期地繼續下去。生而死,死而生,一直要到生死的概念對這個生命已不再有意義的時候,這個生死的連環方始中斷。
印度教和佛教是承認這一種多生論的,但兩者卻有一個重要不同觀點。印度教相信:當人和梵天——全能的神——融合時,這種生死的概念便失去了意義。佛教的說法是:當人開悟時,它就失去意義,因爲這種生死概念已不再適用。要了解這個佛教概念,我們必須先明白佛法常是在兩種境界上解釋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現象的:一種境界是開悟境界,就是覺者體會了終極真理的境界。另一種可稱爲世俗境界。這種境界又可再分爲智識境界,也就是此刻我們所聚集在這兒的境界;和凡俗境界,便是一般世人通常所屬的境界。
生死概念,在開悟境界中是不適用的。這一點我以後當再說明)。但在世俗境界中,佛教主張多生論,並承認一個人有獨立的存在。這一點可以和基督教及印度教所主張的靈魂相提並論。靈魂有它的獨立性,在連續的生命中,以天人、世人、畜牲、餓鬼、或獄囚種種形態出生。
在此,我必須特別指出,這所謂獨立性的延續,並不是說這世的肉體可以轉移到來世,也不是說儲藏在腦中的一切可以帶到來去。事實上,肉體是時時刻刻在那兒變的。只要看看在不久以前拍的那些照片,你便會同意我的說法。真正進入來生及許多未來的生命,以構成獨立存在的連續性的,乃是一個人今生一切行爲(包括思想)的果。在佛教和印度教中,叫做業的定律,下一次的講演即以業爲主題。
講到這裏,你或許會說:“很好呀,但是(一)請讓我瞧瞧天堂和地獄,及天人和獄囚;(二)請你證明我在生前便已存在,而且在死後仍舊存在。”
關于第一個問題,讓我問你:“你相信你的眼睛看得見天堂和地獄嗎?”如果有人確能使我們看見天堂或者地獄,我們難道不會說,那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或者魔術,因此便不相信呢?如果你研究過電磁光譜(請參閱附圖),你也許會同意:人的肉眼僅只能看到宇宙中極小極小的一部份,幾乎可說,整個宇宙差不多都是我們肉眼所看不見的。幾百年前沒有人看得見一個活人的全身骨骼結構,而現在我們卻可以藉X光看見了。近年來在微觀宇宙和外太空的觀察上,進步得非常之快,誰又能說若幹年後,不會有人發明新的觀察儀器,使我們能夠看到光波以外的各種電磁波長,或許因而發現所謂地獄者也即在這個地球之上呢,或者新的太空儀器送回來一些外太空的照片,而發現一個世界恰恰便是佛陀所說的天界或大千世界之一的寫真呢。
關于第二問題,世界各地的記錄不時報導過某人某人記得前生的事迹;也有人(例如某些西藏大喇嘛)臨死能說出他將在那兒再度投胎入世。但是所有的這些報導都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明,能使一般人確實相信再生確有其事。
所以我現在想用另一個方法來研討,觀察這個世界上是否有某些現象可以藉以闡明生死的觀念,並提供解答這個神秘問題的一些線索。使我深信這個方法有其價值的理由很簡單:我們人類只不過是大自然的一種産品,完全受著一切大自然規律的控製。凡可以應用于大自然其它産品的現象,應該也可以應用于人類。
有趣的是,在我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發現在這個宇宙中很有若幹現象,可以幫助闡明多生論的正確性。最簡單而又容易了解的,便是H2O的多種形態變化。
我們大家都知道H2O吧?
H2O是水是化學分子式,代表兩份氫氣和一份氧氣的結合。當水在沸點時變成蒸氣,或者在冰點時凝結爲冰,外表是變了,可是其化學分子並沒有變,都是H2O。當H2O以一種美麗,潔白的結晶體,人們稱之爲雪的形態出現時;或者以一種飄蕩于空氣中的細微小水珠,稱之爲霧的形態出現時,雪或霧在人的心目中成了兩種東西,但H2O卻還是H2O,並沒有變。
現在,一個很有趣的概念發生了。當水消失而變爲蒸氣或冰時,如果用生死的概念來表達,你是否會說,在那一個當兒,水是死了,而蒸氣或者冰出生了呢?或者,當雪和冰融化成水時,你會不會說,在那一刻雪和冰死了,而水出生了呢?不僅從你這這一個旁觀者的觀點看,事實確然如此;即使從水自己的觀點來看,則生死的概念也是如此。那就是說,如果水把本身只看作水,則當水變成蒸氣或冰時,水是死了;或當雪與冰融化成水時,水是生了。可是,如果水不把本身看爲水,而是看爲H2O,那麼生死的概念便不適用了。因爲當H2O的外貌從水變蒸氣或冰(或反變過來)時,H2O並沒有變。雖然H2O的外貌和物理特徵曾經變過無數次,而人們也爲它取過了許多次不同的名字,H2O並沒有經過“死和再生”。在將來即使H2O的特徵和外貌會再改變無數次,H2O還是不會經過死和再生。
從這個例證,我們可以看出印度教和佛教所提示的多生論應該是比一生論更接近真理。爲要強調這個理論,我願再作結論如下:
(一)在宇宙中有一種和H2O及其各種顯現的形態,如水、蒸氣、雪、霧或冰相類似的東西,我簡稱之爲“X”。這個“X”和H2O一樣以天人、世人、畜牲、餓鬼和獄囚等五種形態顯現。基督教和印度教稱這個“X”爲靈魂。在佛教的世俗境界中,“X”也可以叫做靈魂。
(二)五種生存形態是可以互變的。准此,一個人死後會再投生爲人,或生于天界、或畜牲、餓鬼或墮居地獄。依同理,一個獄囚也能以其他形態(包括人在內)再度出生。
(叁)根據佛法一個人不能永恒地住在天界中,也不會無限期地囚于地獄裏。生命延續下去,不斷地變換形態。這種生死流轉的現象,佛法中叫做輪回(Samsara)。
(四)生和死的觀念,只在我們提到某一個特別指定的物件時才具意義。如果把對象移轉到比那個物件更基本的性質上去,則原有的生和死的概念便不適用了。譬如水和H2O是一個例子:水爲這個物件,H2O則是它更基本的性質。一只金戒指是個物件,金子則爲它更基本的性質,是另一個例子。所以金戒指可以變爲金元,有生死,而金子還是金子。
(五)如果一個人認定自己是人的話,他便確然須經過死和再生。正如水倘認定是水,或者金戒指認定是金戒指,其定論亦是如此。然而假使一個人認定自己是“X”,他便沒有死亡。即使“X”的顯現形態“人”毀滅了,“X”還是沒有死。從“X”的觀點來看,只有形態不斷地在變;而“X”本身則是不變的。這正如水倘認定是H2O,金戒指認定是金子,其定論亦是如此。因此,我們若要脫離生死或輪回的話,我們第一件應當避免的事便是認定自己是個人。
不幸的是:這一點與我們的願望正好相反。我們偏要牢牢地認定自己是人,這就是我們不能脫離輪回的主因。
佛陀教…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