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教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教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法句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教

   第一讲

   生与死的概念

   佛陀呢?佛陀活到八十岁。从他开悟时算起,他教导门徒整整四十五年,有足够的时间来逐步引导他们学习、修持不同阶段的教义——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解脱生死痛苦一直到最深奥的出世(超世俗)教理。

   如果我们假定这两大宗教的创造者都具有至高的智慧,那么佛陀所阐释的许多教义中,很可能有许多是耶稣所知道而没有时间传授给他门徒们的。

   因此,我认为基督徒研究佛法似乎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去探求耶稣知道而未及说出的教理。

   佛教的生死概念也许即是这一类教理的一个好例子。所以我才先说了上面这些话。

   现在,让我谈一谈在人们心目中悬疑了数千年的一个神秘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

   实际上,一切政治思想和哲学观念的体系,如儒教等等,所谈的都只是生,而不及死。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从实际的观点来看,关于生的一切问题,确乎是比较重要,也更切身,但若因此就避而不去寻求死后怎样的答案,则死的事实,以及死后怎样的问题,将会永远悬而不解。不但如此,如果人们确能知道人死后是怎样的,人与人间的关系也很可能会因而大大的改变。

   我们须知道。孔子并没有说死是断灭,他也没有说死后不再有未来的生命。他的意思是:活在世界上做一个循规合理的人,比寻求死后生命的答案更为重要。

   可是,多数的宗教都有一套关于死后生命的教义。在全世界的宗教中,有两种主要理论:一生论和多生论。一生论说:生是一个肉体的生命开始,体内有一个精神个体叫做灵魂,死是这一肉体的毁灭,而不是灵魂的毁灭。死后,灵魂依造物主上帝的判定,会升入天堂,或堕入地狱。基督教便代表这一类学说;它却只止于此,不再讲此后又如何。其涵义似乎是: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死后不是永在天堂享福即是永在地狱中受苦,了无出期。这一套说法究竟能否代表耶稣的全部教义,不得而知。很可能耶稣还有更多涉及生死的教义待传。然而,在当时,即使这一个有限的生死概念,也不容易使人了解。耶稣没有时间更进一步地去教导,将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多生论说:一个生命的生和死不过是其一连串无限生命中的一环,这个生命以五种不同的形态变换出生。这五种是:天人(即住在天上的神)和人(世人)、畜牲、饿鬼(即在世间可以自由行动的鬼)和狱鬼(即囚居地狱的鬼)。一个人死后会以新的一种形态再度出生,他或她可能再生为人,也可能登入天堂、做畜牲、做饿鬼,或是囚居地狱。以此类推,一个狱囚,当其罪业报满时,也会以畜牲、人类等形态再度出生;而一个天人也会死亡,而再生为人或下降地狱等等。这样地一个生命在不同形态的变迁中会无限期地继续下去。生而死,死而生,一直要到生死的概念对这个生命已不再有意义的时候,这个生死的连环方始中断。

   印度教和佛教是承认这一种多生论的,但两者却有一个重要不同观点。印度教相信:当人和梵天——全能的神——融合时,这种生死的概念便失去了意义。佛教的说法是:当人开悟时,它就失去意义,因为这种生死概念已不再适用。要了解这个佛教概念,我们必须先明白佛法常是在两种境界上解释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的:一种境界是开悟境界,就是觉者体会了终极真理的境界。另一种可称为世俗境界。这种境界又可再分为智识境界,也就是此刻我们所聚集在这儿的境界;和凡俗境界,便是一般世人通常所属的境界。

   生死概念,在开悟境界中是不适用的。这一点我以后当再说明)。但在世俗境界中,佛教主张多生论,并承认一个人有独立的存在。这一点可以和基督教及印度教所主张的灵魂相提并论。灵魂有它的独立性,在连续的生命中,以天人、世人、畜牲、饿鬼、或狱囚种种形态出生。

   在此,我必须特别指出,这所谓独立性的延续,并不是说这世的肉体可以转移到来世,也不是说储藏在脑中的一切可以带到来去。事实上,肉体是时时刻刻在那儿变的。只要看看在不久以前拍的那些照片,你便会同意我的说法。真正进入来生及许多未来的生命,以构成独立存在的连续性的,乃是一个人今生一切行为(包括思想)的果。在佛教和印度教中,叫做业的定律,下一次的讲演即以业为主题。

   讲到这里,你或许会说:“很好呀,但是(一)请让我瞧瞧天堂和地狱,及天人和狱囚;(二)请你证明我在生前便已存在,而且在死后仍旧存在。”

   关于第一个问题,让我问你:“你相信你的眼睛看得见天堂和地狱吗?”如果有人确能使我们看见天堂或者地狱,我们难道不会说,那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或者魔术,因此便不相信呢?如果你研究过电磁光谱(请参阅附图),你也许会同意:人的肉眼仅只能看到宇宙中极小极小的一部份,几乎可说,整个宇宙差不多都是我们肉眼所看不见的。几百年前没有人看得见一个活人的全身骨骼结构,而现在我们却可以藉X光看见了。近年来在微观宇宙和外太空的观察上,进步得非常之快,谁又能说若干年后,不会有人发明新的观察仪器,使我们能够看到光波以外的各种电磁波长,或许因而发现所谓地狱者也即在这个地球之上呢,或者新的太空仪器送回来一些外太空的照片,而发现一个世界恰恰便是佛陀所说的天界或大千世界之一的写真呢。

   关于第二问题,世界各地的记录不时报导过某人某人记得前生的事迹;也有人(例如某些西藏大喇嘛)临死能说出他将在那儿再度投胎入世。但是所有的这些报导都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明,能使一般人确实相信再生确有其事。

   所以我现在想用另一个方法来研讨,观察这个世界上是否有某些现象可以藉以阐明生死的观念,并提供解答这个神秘问题的一些线索。使我深信这个方法有其价值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种产品,完全受著一切大自然规律的控制。凡可以应用于大自然其它产品的现象,应该也可以应用于人类。

   有趣的是,在我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在这个宇宙中很有若干现象,可以帮助阐明多生论的正确性。最简单而又容易了解的,便是H2O的多种形态变化。

   我们大家都知道H2O吧?

   H2O是水是化学分子式,代表两份氢气和一份氧气的结合。当水在沸点时变成蒸气,或者在冰点时凝结为冰,外表是变了,可是其化学分子并没有变,都是H2O。当H2O以一种美丽,洁白的结晶体,人们称之为雪的形态出现时;或者以一种飘荡于空气中的细微小水珠,称之为雾的形态出现时,雪或雾在人的心目中成了两种东西,但H2O却还是H2O,并没有变。

   现在,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发生了。当水消失而变为蒸气或冰时,如果用生死的概念来表达,你是否会说,在那一个当儿,水是死了,而蒸气或者冰出生了呢?或者,当雪和冰融化成水时,你会不会说,在那一刻雪和冰死了,而水出生了呢?不仅从你这这一个旁观者的观点看,事实确然如此;即使从水自己的观点来看,则生死的概念也是如此。那就是说,如果水把本身只看作水,则当水变成蒸气或冰时,水是死了;或当雪与冰融化成水时,水是生了。可是,如果水不把本身看为水,而是看为H2O,那么生死的概念便不适用了。因为当H2O的外貌从水变蒸气或冰(或反变过来)时,H2O并没有变。虽然H2O的外貌和物理特徵曾经变过无数次,而人们也为它取过了许多次不同的名字,H2O并没有经过“死和再生”。在将来即使H2O的特徵和外貌会再改变无数次,H2O还是不会经过死和再生。

   从这个例证,我们可以看出印度教和佛教所提示的多生论应该是比一生论更接近真理。为要强调这个理论,我愿再作结论如下:

   (一)在宇宙中有一种和H2O及其各种显现的形态,如水、蒸气、雪、雾或冰相类似的东西,我简称之为“X”。这个“X”和H2O一样以天人、世人、畜牲、饿鬼和狱囚等五种形态显现。基督教和印度教称这个“X”为灵魂。在佛教的世俗境界中,“X”也可以叫做灵魂。

   (二)五种生存形态是可以互变的。准此,一个人死后会再投生为人,或生于天界、或畜牲、饿鬼或堕居地狱。依同理,一个狱囚也能以其他形态(包括人在内)再度出生。

   (三)根据佛法一个人不能永恒地住在天界中,也不会无限期地囚于地狱里。生命延续下去,不断地变换形态。这种生死流转的现象,佛法中叫做轮回(Samsara)。

   (四)生和死的观念,只在我们提到某一个特别指定的物件时才具意义。如果把对象移转到比那个物件更基本的性质上去,则原有的生和死的概念便不适用了。譬如水和H2O是一个例子:水为这个物件,H2O则是它更基本的性质。一只金戒指是个物件,金子则为它更基本的性质,是另一个例子。所以金戒指可以变为金元,有生死,而金子还是金子。

   (五)如果一个人认定自己是人的话,他便确然须经过死和再生。正如水倘认定是水,或者金戒指认定是金戒指,其定论亦是如此。然而假使一个人认定自己是“X”,他便没有死亡。即使“X”的显现形态“人”毁灭了,“X”还是没有死。从“X”的观点来看,只有形态不断地在变;而“X”本身则是不变的。这正如水倘认定是H2O,金戒指认定是金子,其定论亦是如此。因此,我们若要脱离生死或轮回的话,我们第一件应当避免的事便是认定自己是个人。

   不幸的是:这一点与我们的愿望正好相反。我们偏要牢牢地认定自己是人,这就是我们不能脱离轮回的主因。

   佛陀教…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学鸟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