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福臨門 (陳柏達居士)

  五福臨門

  陳柏達居士著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長壽(第一福)

  第叁章 富貴(第二福)

  第四章 康甯(第叁福)

  第五章 好德(第四福)

  第六章 善終(第五福)

  第七章 結語(感言)

  第一章 引言

  一、五福的意義

  “五福”這個名詞,原出于《書經》和《洪範》。現在已成爲家喻戶曉的辭句了,幾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臨門”這個成語,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種福。至于福臨門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到底五福是什麼呢?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叁福是“康甯”,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注:《書經》上所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叁曰康甯、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的終命(《書經洪範》)

  “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

  “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甯”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甯。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甯靜。

  “善終”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裏沒有挂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

  二、哪有十全十美的福

  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一分開可就不妙了。比方說,有的人雖然長壽而沒有福氣,有的人富貴而健康情況不佳,有的人爲貧賤而煩惱,有的人身雖富貴但十分操心,有的人滿足、于清貧悠閑的生活,有的人貧賤而善終,有的人富貴長命而最後卻遭遇橫禍不得好死人生境遇多得不勝枚部臨門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各種情況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和四福——“好德”。有著生性善,寬厚甯靜的德,這是最好的“福相”,因爲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結果和表現以此敦厚純潔的“好德”,隨時布施行善,廣積陰德,才可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斷增長。

  叁、最悲慘的遭遇

  一九八零年六月叁日的報紙,報導了一個非常可憐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本省花蓮縣的瑞穗鄉。

  謝蓮清今年四十一歲,住在花蓮穗鄉國光北路一0二巷十七號,平常以小工爲職業,家境十分貧困。他的妻子徐秀英,現年叁十六歲,夫妻一共生了八個子女。

  十七歲的老大謝榮興,因爲到臺北去學技藝,不幸于今年五月二十叁日上午被摩托車撞死。更遺憾的是,謝家的子女,除了老大是正常人以外,其他七個弟妹都是白癡。老二謝惠珠今年十五歲,老叁謝坤升十叁歲,老四謝坤成十二歲,老五謝坤芳八歲,老六謝坤龍六歲,老七謝明志四歲,老麼謝瑞蘭只有兩歲。謝家的老大死了,剩下七個癡呆的弟妹。

  然而,謝媽媽本人又因病,長期躺在床榻上,全家大小完全靠謝蓮清一個人做小工來維持生計。他所寄望的老大被車子撞死,七個子女全部白癡,妻子又病倒了,真可憐!

  四、爲什麼福有殘缺的現象

  今生的境遇不好,都是由于我們的過去(包括前世)所造的惡行(惡業)的結果。譬如說,過去或前生愛虐待動物的人,今世就多病;過去殺害動物的人,今世就會得短命短命的苦果;過去或前生吝啬的人,今生就會貧窮;過去或前生傲慢的人,今世就卑賤;過去或前生激動好怒的人,今世就醜陋;過去或前生以殘忍的方式殺害人類或其他動物,今是就會不得好死。

  長壽而貧賤的人是因爲他過去慈愛動物,而卻吝于施舍,富貴而短命的人是因爲愛施舍財物,而卻殺害動物,醜陋而富貴的人是因他過去慷慨大方,可是卻容易發脾氣,容貌端莊而地位卑微的人是因爲前世有容忍心、持守戒律,而輕視他人所導致的結果。總括一句話,五福有缺陷,主要是由于行善和積德不完全。

  第二章 長壽(第一福)

  一、壽命是個謎嗎?

  自古以來,壽命就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問題。除非在心智上下過功夫的修行人,否則誰都不知道死神什麼時候會跟我們碰面,也許二十年後或者明年,也許是今天或者下一分鍾隨時可能有車禍、地震、心髒等意外災害,真是太可怖了。因爲我們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把“朝不保夕”這句成語用在我們身上,直是顯得格外貼切。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告誡弟子“從命只在呼吸間”,意思是說,一氣不來,便屬隔世。我們誰也沒有把握這有生之年,趁活著的時候,努力學習,積極行善,用功的修行。免得臨命終至,急得像一只落湯的螃蟹。

  察覺“人命無常”的事實,對我們有很大的益處。因爲體會到生命無常的人,便不會再放蕩和貪逸了。因此,對于生命無常的覺醒是智慧的開端,也是解脫苦海的第一步。難怪在《佛門日課》裏,普賢菩薩要提醒我們: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二、世間的成就不一定和生死有關

  財富、學識、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幹的。縱使富貴如王侯,世俗的學識淵博如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難來時,仍不免手忙腳亂,一命嗚呼。假如佳人才子就可以長壽,那麼就不會有“自古紅顔多薄命”的說法了。所以不可因美麗的容貌而生驕傲。

  不可以爲我們年紀輕而就認爲閻羅王還在睡覺,不會這樣快找上門來。須知:棺材裏所裝的死人不一定是年老的。在人生旅途上,走不到終點而躺下來的大有人在。因此,古人警惕我們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人的死期很難預料,有的胎死腹中,在還沒有出生以前就死了,有的嬰兒一出生因染上黃膽病和血友病就長辭世間了;有的小孩活到叁、四歲就被車壓死;有的長大成人,在青壯年時,因遭意外而傷亡了。

  人不可以恃著聰明才智而輕慢他人,因爲聰明而夭折的人也很多,例如:我念小學時,隔壁有位姓歐陽的班長,功課樣樣第一,可是在小學五年級時就生了肺炎而離開人間。小學六年級又有一位姓柳的高材生,因脖子長瘤死了。

  有了財富和地位也不能夠傲慢。你看,中國從秦漢到清朝,曆代皇帝的平均壽命才叁十多歲,美國總統甘乃迪有地位、有才幹又有魄力,可是沒有人會想到他會那麼早就死了。以歌唱起家的貓王普裏斯萊擁有私人噴射客機、劇院、保镖,可是死得卻很突然。

  信了宗教也不一定能夠長命百歲。例如,屏東有一位信基督教很虔誠的青年人,剛大學畢業不久,因爲飛機失事而“蒙主恩召”。當我讀研究生時,有一位念企業管理系的學弟,名字叫塗有生,信了佛教,而且也當佛學社的社長。很不幸的是,他去珊瑚潭郊遊,涉水過河時,滑倒溺死,這不是佛法不靈,而是自己功夫不到家,學佛不得力,才無法轉變定業。

  我引用這些真實的故事,其目的在說明,世俗的學問和技能只能解決生活上的小難題,不能解決生死的大問題。各種宗教都致力尋求生死大事的解答,而惟一能徹底解決生死的只有佛教。信基督教,天主教、摩門教,雖然可以升天堂,但卻不能脫離六道輪回。佛教的教法和義理雖然盡善盡美,但並不是相信了就可以了事,還要不斷地理解和實行,才能夠實證永恒的真理,確實解決生死的問題。我們千萬不要認爲信了佛教,閻王爺就不會這麼快找上門來,因而也就漫不經心了。我們應該知道“定業難轉”這個事實。除非在佛法上修煉到有真功夫,能生死自在,對于生死問題確實十分有把握以外,否則還要拼命努力用功。絲毫懈怠不得。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裏說得好:

  “修道的人好像一頭牛,背部載著很重的東西,走在泥沼當中,雖然身體已經很疲倦了,但是仍然不敢左顧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繼續努力,等到走出了淤泥以後,才可以安心休息。修道的人應該觀察世間一切自私的情欲比淤泥還可怖,專心用功修道,才可以出離苦海。”

  叁、營養、運動和奉命

  諸君千萬不要認爲:只要多加營養多運動,壽命就一定可以延長。營養和運動是延長壽命的助緣(輔助條件),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因爲有許多纨參褲子弟好吃好穿又愛遊蕩,壽命卻不長。近代的電影明星李小龍天天練拳運動,卻很早中年逝世了。壽命的長短和知識道德的高低有時也不一定成正比例。譬如,盜蹠有幾千名隨從,橫行天下,爲非作歹,壽命活的卻相當長。項囊七歲時做了孔子的老師,可是卻很早就夭折了。我們也不能以壽命的長短,來斷定一個人的品行修養,例如: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顔回,他的心念能叁個月都不離開,犯了過失,絕不會再得犯第二次,而且從不誇張自己的善行和長處,可是卻也夭折了。諸君千萬不要以爲顔回短命是因爲營養不良。顔回一箪食一瓢飲而自得其樂,這是他的修養功夫好,如果顔回短命的原因,當然是前世業力的影響。要是一箪食一瓢飲會造成短命的結果,那麼〈普曜經〉和〈因果經〉上所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未成道以前曾在雪山苦行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麥,怎麼受得了呢?

  〈大美百科全書〉裏有一個有關飲食和健康的科學實驗。科學家把老鼠分成兩組,甲組老鼠每天都給它吃得飽飽的,乙組的老鼠則給予少量的食物。結果發現:乙組的老鼠不但平均壽命比甲組的老鼠長,而且乙組老鼠身上的毛也較甲組的老鼠有光澤。心理學上也有類似的實驗,例如,把白老鼠分做兩組,甲組的白老鼠每天喂飽後,偶而用“電擊”來刺激它們:乙組的白老鼠則盡量讓它們挨餓。結果發現:甲組的白老鼠犯胃潰瘍的比例,較乙組的白求恩老鼠高出了許多。這也說明了:産生胃潰瘍的原因主要是精神緊張,而並非饑餓。在自然界中,我們很容易找到吃得少而長壽的證據,例如,烏龜每天只吃很少的水草而可活上數百年。獅子老虎每天吃下很多肉類,壽命卻反而短。在現實社會中也是如此,天下絕對沒有暴飲暴食而活長命的人。我見到許多住在鄉下的山上的老太婆,她們每天都吃很簡單的蔬菜,卻能活到九十高齡,你說奇怪不奇怪!

  四、長壽的因和緣

  壽命的長短跟財富、地位、常識、美醜等無關。可是跟“慈悲心…

《五福臨門 (陳柏達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