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學派的運動觀

  道堅法師本科畢業論文:中觀學派的運動觀

  中觀學派的運動觀

  ——以《中論·觀去來品》爲中心

  道 堅

  目 錄

  一、緒言

  二、略說運動觀

  (一)、何爲運動?

  (二)、世間的運動觀

  (叁)、佛學運動觀

  (四)、《觀去來品》

  叁、中觀學派的運動觀

  (一)緣起的運動觀

  1.運動的時間性

  2.誰是運動者?

  3.運動的空間性

  4.運動及時空的辨證關系

  (二)、靜止是真實的存在嗎?

  對運動的否定,是肯定靜止嗎?

  對靜止的否定

  (叁)運動和靜止

  行止法

  辯證的動靜觀

  四、對中觀學派運動觀的研究誤區

  (一)、否定主義

  (二)、否定之否定

  五、對中觀學派運動觀的評價

  (一)、《物不遷論》的産生

  (二)、《壇經》中的不動義

  (叁)、對大乘佛學基礎理論的支持

  (四)、研究中觀學派的現代意義

  六、結語

  中觀學派的運動觀

  ——以《中論·觀去來品》爲中心

  道堅

  內容提要 .《中論》的第二品《觀去來品》,從去來相著手,客觀辯證地分析了“運動”的普遍聯系規律。提出運動只不過是名言(即概念)性、時間性、空間性、相對性等一系列複合因素的緣起與統一,是沒有自性的,屬因緣假名的範疇。本文通過對中觀學派運動觀的基本要素的辯析,闡明了運動與運動者、運動與時空的緣生互存的關系,以及運動和靜止、運動的相續性和間斷性的對立協調關系。並對中觀學派運動觀的研究誤區進行深入的探討。最後,對中觀學派的曆史意義和現代價值做出了積極的評價。

  關鍵詞: 1、中觀學派 2、運動觀

  緒 言

  中觀學派是以龍樹大師的《中論》[1]爲基礎,並致力于宣揚空觀的學派。它認爲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獲得之認識,皆屬于戲論的範疇,稱之爲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覺現觀,擯棄一切錯覺和妄執,方能證得諸法的真實相,是爲真谛。從俗谛而言,是因緣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一切皆無自性,屬畢竟空。然而,世俗有離不開畢竟空,畢竟空離不開世俗有。世俗有即畢竟空,有即空,空即有,真俗二而不二,不著有無二邊,是爲中觀。以空觀思想爲理論基礎,分析運動、變化的諸多要素,以及這些要素之間的相因相待、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以明無所得正觀,稱爲中觀學派的運動觀。

  中觀學派關于運動、變化的論述極爲廣博,其中尤以龍樹大師的《中論》中第二品《觀去來品》最有系統。其以“去來”解釋宇宙萬物的運動和變化,對運動的屬性和緣起性,以及運動與靜止的關系等,進行了全面的深入研究。雖然它是兩千年前的古老學說,而與當今的現代運動理念相比較,也毫不遜色。因而,我以《中論.觀去來品》爲中心,來闡釋中觀學派的運動觀。

  對于佛學運動觀的研究,早期以僧肇大師爲首。他以般若真空思想,結合中國儒道文化,寫下了輝煌的哲學著作——《肇論》[2]。其中的《物不遷論》,便是專門研究宇宙運動及其變化的不朽名篇。後人對它的注疏及其研究,可謂代不乏人。當代對中觀學派運動觀的研究,有印順導師的《中觀論頌講記》[3],其中在闡釋“觀去來品”時,結合現代科學理論,詳細地就“去來相”作了深刻的剖析。印順導師在《中觀今論》[4]中,對有(物質)、時、空、動及其關系進行了分析,並指出了許多關于佛學運動觀研究的錯誤觀點。吳汝鈞教授在《龍樹的思想》中[5],有“對運動與變化的否定”一文,認爲龍樹大師以否定性的辯證思維方法,否定了“運動”的真實性。楊惠南教授的《龍樹與中觀哲學》[6],以邏輯學研究方法,對運動觀的辯證分析與比較研究,頗有意義。日本學者冢 本善隆編著的《肇論研究》[7],收集了多篇對《肇論》研究的學術文章,並對肇論作了詳盡的注解和資料分析,等等。

  縱觀以往的研究資料,許多學者對中觀學派運動觀的研究作出了有意義的工作,爲後人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對中觀學派運動觀的錯誤看法,今列其大概如下:

  否定主義。

  否定之否定律。

  肯定靜止是真實永存的。

  詭辯的運動觀。

  形而上學的運動觀。

  中觀學派運用緣起性空的理念,針對一切妄執,給予無情的批駁,可謂破而不立(即否定性的思維模式)。本文擬從俗有的角度,對中觀學派的運動觀作陳述式的闡發,通過對運動的分析,進而認爲“法”本爲衆生迷情而設施(設施假),有一定針對性,如應病予藥,故以目的論來闡釋中觀學派的運動觀。

  略說運動觀

  (一)、何爲運動?

  運動(motion),指物體位置對另一物體的變化,或物體位置對參照系或坐標系的變化[8]。因之,運動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運動。如地球自轉並圍繞太陽轉動,相對太陽而言,地球是運動不息的。而地球又與太陽一起圍繞銀河系而轉動。亞裏士多德則把潛能與現實的學說和運動的理論聯系在一起,他說:“既然在每一類事物中,都有潛在和完全實在之分,所以我把潛在者本身的現實化稱爲運動。”[9]“潛在的東西當它已經完全是實在的,並且不是作爲它自己而是作爲能動的東西而活動的時候,它的完成便是運動。[10]唯物論者的運動觀稍接近佛學,但其執于物質的實有,誇大事物的矛盾性,所以稱運動的基本形式是由不同事物內部和外部矛盾所決定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表現類型。[11]總之,運動在物性表現爲轉化、性質、分量、作用的變化;表現在空間上即位移、去來等;在時間上表現爲寒來暑往等變化。因而宇宙有運動的表現,才構成動態的宇宙現象。我們對運動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宇宙的真相,認識我們的依報世間。

  (二)世間運動觀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爲宇宙萬物的生成,是原氣的化生所致。這種化生,即是運動的表現。稍後的陰陽五行學說,則更多辯證色采。其以爲金木水火土等元素在不停地運動,且相互轉化,相互製迹嗷ヒ來妫傭鈎捎钪嫱蚴巒蛭铩N鞣降墓畔@罷苎Ъ野⒗宋髅濫峒氨洗锔缋溝齲燦欣嗨頻墓勰睿徊還罷叩謀駒叢碩呤瞧笳呷銜鞘U嬲言碩魑瀾绺吹氖槍畔@叭撕綻死兀摹笆瀾缡且煌挪歡系刈幕罨稹幣晃模運腦兀ɑ稹⑵⑺⑼粒┑淖陀钪娴男緯桑髁朔淺>實拿枋觥12]

  對運動的實在性的否定,古希臘哲學家芝諾也已想到。他爲此立了四個證明,以說明事物的不動理念:

  (1)二分辨:一個物體永不能達到終點。因爲它在通往目的地之前,必須走完全程的一半;然走完這一半之前,必須走完半程的一半,如此無窮分割下去,無有盡期,怎麼能達到目標呢?既然達不到終點,物體就是不動的。

  (2)追龜辯:阿基裏斯永遠追不上烏龜。假定阿基裏斯比烏龜的速度快十倍,讓龜跑100公尺時他開始追趕。當他跑到100公尺時,龜已跑出10公尺;他跑到110公尺時,龜又跑出1公尺……這樣,他永遠都追不上龜。即快慢速 度幾乎一樣,那麼物體是不運動的。

  (3)飛矢辯:即飛矢不動。因爲箭在一定時間裏必然存在于與它自身相等的空間裏。如把箭在空中的運動過程被分爲無數點時,那麼,飛矢是無數靜止的總和而不是運動。

  (4)運動場辯:即一半與一倍的運動相等。假如有ABC叁列物體,A不動,B、C以相等速度循相反方向運動,當它們走過同等距離的時間中,B越過C的物體數目,要比它越過A的數目多一倍,這就得出物體不動的結論。[13]

  由上四點,可以看出芝諾忽視了運動的相續性,並假定時間和空間的無限分割的可能性,把運動和靜止的物體同時作爲參照系,就得出了不動的論證,顯然是錯誤的。這種僵化的不動論,只是流于詭辯論而已。若能進一步對不動論進行分析,那麼,芝諾便成了偉大的辯證家了。

  佛學運動觀

  在叁藏墳典中,在講到宇宙的生滅變化、運動時,多以“行”、“來去”等表示。從現實俗有的我法中,都眼見有來去的活動,無論相續長時的移動,還是刹那之間,均有來去相、生來相,從而成立諸法有生,乃至執持“我、法”實有相,而成叁界有漏業因。如叁苦谛之一的“行苦”[14],及衡量佛法的基本法則“諸行無常” [15]、十二因緣法的“行支”[16]等。此中的行,即是表諸法的運動形相的——是刹那不斷,萬物流變的。從這宇宙不定的變數中,領悟到諸法的無自性性、非永恒性。對宇宙表相的世界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判,從而得到人生的變遷不定,衆苦聚集(有漏皆苦)的觀念。轉而將我人外在的尋覓變爲內在的淨化與超越,達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妙境。諸行無常的動態宇宙觀,在考察宇宙萬事萬物的生成、發展、衰亡時,總結出了一切有爲法的生、住、異、滅的客觀變化規律。

  部派學者,如叁世實有派的一切有部,雖說也講諸行無常,但無常是約諸法的作用而起滅,而法體是叁世一如,從無差別的。現在實有派的經部,認爲生滅相續,雖有立刹那生滅的,但前滅後生之間,無有間隔,其理論多相互矛盾。後來一些大乘學者,甚而主張真常不動了。[17]唯識學者認爲色相的運動,是我人內心的呈現,在心刹那間的相續變上,似有從此到彼的相狀,稱之爲動,實則是唯識所呈現的幻象而已。以因緣法爲指導原則的運動觀,對運動進行深層次的剖析,發現運動只不過是運動者、名言概念、時間、空間等一系列合成因素的有機協調統一,且彼此相因相待,互爲依存。因而得出運動是沒有實在性,爲因緣所生法的結論。依緣起法觀察諸行之運動,最根本的理念是刹那生滅有爲的行相,即動相,是生滅不住的,如流水燈焰,有而還無,才生即滅。刹那之間,即生即滅,生即滅、滅即生,亦生亦滅。依此論之,諸法是動靜兼而有之的。從生而俗有觀察它,即是…

《中觀學派的運動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