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坚法师本科毕业论文: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以《中论·观去来品》为中心
道 坚
目 录
一、绪言
二、略说运动观
(一)、何为运动?
(二)、世间的运动观
(三)、佛学运动观
(四)、《观去来品》
三、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一)缘起的运动观
1.运动的时间性
2.谁是运动者?
3.运动的空间性
4.运动及时空的辨证关系
(二)、静止是真实的存在吗?
对运动的否定,是肯定静止吗?
对静止的否定
(三)运动和静止
行止法
辩证的动静观
四、对中观学派运动观的研究误区
(一)、否定主义
(二)、否定之否定
五、对中观学派运动观的评价
(一)、《物不迁论》的产生
(二)、《坛经》中的不动义
(三)、对大乘佛学基础理论的支持
(四)、研究中观学派的现代意义
六、结语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以《中论·观去来品》为中心
道坚
内容提要 .《中论》的第二品《观去来品》,从去来相着手,客观辩证地分析了“运动”的普遍联系规律。提出运动只不过是名言(即概念)性、时间性、空间性、相对性等一系列复合因素的缘起与统一,是没有自性的,属因缘假名的范畴。本文通过对中观学派运动观的基本要素的辩析,阐明了运动与运动者、运动与时空的缘生互存的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运动的相续性和间断性的对立协调关系。并对中观学派运动观的研究误区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对中观学派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做出了积极的评价。
关键词: 1、中观学派 2、运动观
绪 言
中观学派是以龙树大师的《中论》[1]为基础,并致力于宣扬空观的学派。它认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获得之认识,皆属于戏论的范畴,称之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摈弃一切错觉和妄执,方能证得诸法的真实相,是为真谛。从俗谛而言,是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一切皆无自性,属毕竟空。然而,世俗有离不开毕竟空,毕竟空离不开世俗有。世俗有即毕竟空,有即空,空即有,真俗二而不二,不著有无二边,是为中观。以空观思想为理论基础,分析运动、变化的诸多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因相待、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以明无所得正观,称为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中观学派关于运动、变化的论述极为广博,其中尤以龙树大师的《中论》中第二品《观去来品》最有系统。其以“去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对运动的属性和缘起性,以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研究。虽然它是两千年前的古老学说,而与当今的现代运动理念相比较,也毫不逊色。因而,我以《中论.观去来品》为中心,来阐释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对于佛学运动观的研究,早期以僧肇大师为首。他以般若真空思想,结合中国儒道文化,写下了辉煌的哲学著作——《肇论》[2]。其中的《物不迁论》,便是专门研究宇宙运动及其变化的不朽名篇。后人对它的注疏及其研究,可谓代不乏人。当代对中观学派运动观的研究,有印顺导师的《中观论颂讲记》[3],其中在阐释“观去来品”时,结合现代科学理论,详细地就“去来相”作了深刻的剖析。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4]中,对有(物质)、时、空、动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许多关于佛学运动观研究的错误观点。吴汝钧教授在《龙树的思想》中[5],有“对运动与变化的否定”一文,认为龙树大师以否定性的辩证思维方法,否定了“运动”的真实性。杨惠南教授的《龙树与中观哲学》[6],以逻辑学研究方法,对运动观的辩证分析与比较研究,颇有意义。日本学者冢 本善隆编著的《肇论研究》[7],收集了多篇对《肇论》研究的学术文章,并对肇论作了详尽的注解和资料分析,等等。
纵观以往的研究资料,许多学者对中观学派运动观的研究作出了有意义的工作,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中观学派运动观的错误看法,今列其大概如下:
否定主义。
否定之否定律。
肯定静止是真实永存的。
诡辩的运动观。
形而上学的运动观。
中观学派运用缘起性空的理念,针对一切妄执,给予无情的批驳,可谓破而不立(即否定性的思维模式)。本文拟从俗有的角度,对中观学派的运动观作陈述式的阐发,通过对运动的分析,进而认为“法”本为众生迷情而设施(设施假),有一定针对性,如应病予药,故以目的论来阐释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略说运动观
(一)、何为运动?
运动(motion),指物体位置对另一物体的变化,或物体位置对参照系或坐标系的变化[8]。因之,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如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转动,相对太阳而言,地球是运动不息的。而地球又与太阳一起围绕银河系而转动。亚里士多德则把潜能与现实的学说和运动的理论联系在一起,他说:“既然在每一类事物中,都有潜在和完全实在之分,所以我把潜在者本身的现实化称为运动。”[9]“潜在的东西当它已经完全是实在的,并且不是作为它自己而是作为能动的东西而活动的时候,它的完成便是运动。[10]唯物论者的运动观稍接近佛学,但其执于物质的实有,夸大事物的矛盾性,所以称运动的基本形式是由不同事物内部和外部矛盾所决定的相互作用的基本表现类型。[11]总之,运动在物性表现为转化、性质、分量、作用的变化;表现在空间上即位移、去来等;在时间上表现为寒来暑往等变化。因而宇宙有运动的表现,才构成动态的宇宙现象。我们对运动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宇宙的真相,认识我们的依报世间。
(二)世间运动观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是原气的化生所致。这种化生,即是运动的表现。稍后的阴阳五行学说,则更多辩证色采。其以为金木水火土等元素在不停地运动,且相互转化,相互制迹嗷ヒ来妫佣钩捎钪嫱蚴峦蛭铩N鞣降墓畔@罢苎Ъ野⒗宋髅滥峒氨洗锔缋沟龋灿欣嗨频墓勰睿徊还罢叩谋驹丛硕呤瞧笳呷衔鞘U嬲言硕魑澜绺吹氖枪畔@叭撕绽死兀摹笆澜缡且煌挪欢系刈幕罨稹币晃模运脑兀ɑ稹⑵⑺⑼粒┑淖陀钪娴男纬桑髁朔浅>实拿枋觥12]
对运动的实在性的否定,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也已想到。他为此立了四个证明,以说明事物的不动理念:
(1)二分辨:一个物体永不能达到终点。因为它在通往目的地之前,必须走完全程的一半;然走完这一半之前,必须走完半程的一半,如此无穷分割下去,无有尽期,怎么能达到目标呢?既然达不到终点,物体就是不动的。
(2)追龟辩: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假定阿基里斯比乌龟的速度快十倍,让龟跑100公尺时他开始追赶。当他跑到100公尺时,龟已跑出10公尺;他跑到110公尺时,龟又跑出1公尺……这样,他永远都追不上龟。即快慢速 度几乎一样,那么物体是不运动的。
(3)飞矢辩:即飞矢不动。因为箭在一定时间里必然存在于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里。如把箭在空中的运动过程被分为无数点时,那么,飞矢是无数静止的总和而不是运动。
(4)运动场辩:即一半与一倍的运动相等。假如有ABC三列物体,A不动,B、C以相等速度循相反方向运动,当它们走过同等距离的时间中,B越过C的物体数目,要比它越过A的数目多一倍,这就得出物体不动的结论。[13]
由上四点,可以看出芝诺忽视了运动的相续性,并假定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分割的可能性,把运动和静止的物体同时作为参照系,就得出了不动的论证,显然是错误的。这种僵化的不动论,只是流于诡辩论而已。若能进一步对不动论进行分析,那么,芝诺便成了伟大的辩证家了。
佛学运动观
在三藏坟典中,在讲到宇宙的生灭变化、运动时,多以“行”、“来去”等表示。从现实俗有的我法中,都眼见有来去的活动,无论相续长时的移动,还是刹那之间,均有来去相、生来相,从而成立诸法有生,乃至执持“我、法”实有相,而成三界有漏业因。如三苦谛之一的“行苦”[14],及衡量佛法的基本法则“诸行无常” [15]、十二因缘法的“行支”[16]等。此中的行,即是表诸法的运动形相的——是刹那不断,万物流变的。从这宇宙不定的变数中,领悟到诸法的无自性性、非永恒性。对宇宙表相的世界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判,从而得到人生的变迁不定,众苦聚集(有漏皆苦)的观念。转而将我人外在的寻觅变为内在的净化与超越,达到离苦得乐的涅槃妙境。诸行无常的动态宇宙观,在考察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发展、衰亡时,总结出了一切有为法的生、住、异、灭的客观变化规律。
部派学者,如三世实有派的一切有部,虽说也讲诸行无常,但无常是约诸法的作用而起灭,而法体是三世一如,从无差别的。现在实有派的经部,认为生灭相续,虽有立刹那生灭的,但前灭后生之间,无有间隔,其理论多相互矛盾。后来一些大乘学者,甚而主张真常不动了。[17]唯识学者认为色相的运动,是我人内心的呈现,在心刹那间的相续变上,似有从此到彼的相状,称之为动,实则是唯识所呈现的幻象而已。以因缘法为指导原则的运动观,对运动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发现运动只不过是运动者、名言概念、时间、空间等一系列合成因素的有机协调统一,且彼此相因相待,互为依存。因而得出运动是没有实在性,为因缘所生法的结论。依缘起法观察诸行之运动,最根本的理念是刹那生灭有为的行相,即动相,是生灭不住的,如流水灯焰,有而还无,才生即灭。刹那之间,即生即灭,生即灭、灭即生,亦生亦灭。依此论之,诸法是动静兼而有之的。从生而俗有观察它,即是…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