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竟無先生的生平、事業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質
北京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 程恭讓
圓光佛學學報
第四期(1999.12)
頁141-191
--------------------------------------------------------------------------------
頁142
一、在舉業中奮鬥和受挫的家族
歐陽漸,江西宜黃縣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卒于民國叁十二年(1943)。歐陽原字鏡湖,四十歲以後改字竟無。五十歲前後,歐陽在南京金陵刻經處,自修成就法相唯識之學,門人弟子及學術界漸漸譽爲歐陽竟無大師。自此之後歐陽的原字鏡湖,世遂不複及知。
歐陽家族的通譜中,以唐之歐陽詢、宋之歐陽修爲遠祖。修四傳至歐陽價,價徙居宜黃陽坊,這爲宜黃歐陽一系的開始。價十二傳至才立公,徙居宜黃城內南嶽之下[1]。此系世代務農,寂寂不顯。曾祖文楷公習詩文辭章書畫,歐陽家族始有文名。祖歐陽鼎訓四十五歲時中舉人,曾赴京都雜考,考取景山官學教習,此爲宜黃歐陽一系步入仕途之始。
鼎訓有二子一侄:晖、暄、昱。叁子都能繼承文楷、鼎訓開辟的家學,而且頗能發揚光大。表伯鄒小帆時爲江西名士,他曾經對歐陽昱誇獎說:“君家兄弟不可當(擋),爲爾盡披靡矣。[2]”這說明,鼎訓叁子的才學及文名,已經得到士人階層的接納和印可,這在江西宜黃家族的發展曆史上,是極爲重要的一步。
鼎訓長子歐陽晖即是歐陽漸的生父。晖字吉士,又字仲孫,及冠之年參加道光己酉科考試,中舉人。歐陽晖精于文章詞賦,擅長古文骈體,兼精書法。他居京幾十年,以文章、書法頗享時譽。歐陽晖志在功名,心系科場,不屑以文士自居。然而他中舉之後二十余年間,竟然累戰科場,而屢屢敗北。中年之後歐陽晖在家鄉督辦團練,以勞績保舉陝西司主政。歐陽晖少年得意,卻仕途受挫,以閑職勞其一生,故而終生郁郁,難申其志。
鼎訓第二子歐陽暄與乃兄在仕途上有相同的命運,但是反應不同。暄有過目不忘的天賦,文章有國初諸老的遺風,他童試、鄉試及其它各種課考,
--------------------------------------------------------------------------------
1. 參考《歐陽六宗通譜》,歐陽安世(清)等撰修,歐陽漸(民國)等輯目。歐陽竟無先生于民國十六年同歐陽孟博等商議會通湘譜、贛譜,民國二十叁年複與歐陽葆真、歐陽瑞骅等議決,將《通譜》加以整理,並石印五百套保存、流通。歐陽且寫有《歐陽六宗通譜目錄小引》等。然《竟無小品》中關于宜黃歐陽的遠祖譜系,歐陽另有一說,略謂:“宜黃歐陽氏系本佺公,非修公後,沿誤數百年,由叁修譜改之。佺子剪避仇崇仁石創,孫暹徙居巴唐,六傳至價,徙宜黃陽坊,價十二傳至才立公,徙宜黃城內嶽前。”未詳二說熟是。
2. 歐陽漸《竟無詩文.見聞瑣錄敘》,此敘又見于歐陽昱《見聞瑣錄》的序言。
頁143
一向名登榜首,然而闱試一第卻四戰敗北。歐陽暄從此心恢意冷,絕意功名。他隨父兄居京城時,常常“不冠不履”,縱情酒肄,以放蕩不羁之態排遣胸中無可奈何的郁郁之氣。[3]
歐陽晖的從弟歐陽昱,更是一位才華橫溢、志向高邁的讀書士子。和他的兩位兄長一樣,歐陽昱同樣也要經曆科場上的失意和打擊。[4]
歐陽晖病逝于光緒丙子年(1876)2月,是年歐陽漸虛齡六歲。由歐陽漸的曾祖、祖父及父親叁代,通過詩文修養的日漸積累,以及向仕途的逐步接近,歐陽家族大體上實現了由農人階層向士階層的轉變。在當時的曆史社會環境下,這也是一般家庭改變身份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歐陽父系一代在科場上的不幸、挫折,歐陽家族改變身份的道路並沒有徹底走通。隨後而來的晚清社會政治局勢的滄桑巨變,以及伴隨這種局勢而來的仕途升進之道的變化,沒有爲這個充滿希望正在上升中的家族,留下更多的時間和機遇。
宜黃歐陽家族改變階層身份的錦繡前程,被曆史形勢的變化無情地斷送了,歐陽晖及歐陽漸兩代人對于時局及新潮,采取抵拒及冷眼旁觀的態度,也就是合情合理之事了!
由于尚不曾在官場上飛黃騰達、積累家資,而又必須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投身于詩書文章,宜黃歐陽家族不得不承受經濟上的困頓及壓力。叁、四代人在詩書文章上的淵源積累,應當是相當深厚的,宜黃歐陽家族勢必不能重新折回務農一路,卻又受挫于仕途升進的一路,所以不得不沿著才性和讀書的方向,繼續向前發展!
歐陽漸晚年曾有一段回憶,從中可以見出宜黃歐陽家族經濟方面的難堪情形:
常聞叔父(指歐陽昱,引者)言:祖兄弟四,以次輪養曾祖母。祖母值月,質當稱貸,蒸以一雞卵以爲供。食罄,叔父舔其余味,不啻享天廚異品矣。
叔父衣敗絮,目赤而瘡,程家表叔貴公子,衣服麗都,時或
--------------------------------------------------------------------------------
3. 參考《江西宜黃南嶽歐陽氏五修宗譜》。又徐清祥所著《歐陽竟無評傳》依此譜于歐陽家事考訂甚詳,本節頗多參考其說。
4. 有關歐陽昱的情況,請參考下節。
頁144
來,曾祖母撫弄之。呵叱叔父:乞丐子不得前!祖母痛甚,時流涕。[5]
在祖父母輪養曾祖母的值月,祖母甚至要質當家裏的物事,才能購回一些雞蛋,來供養曾祖母。這些尋常的雞蛋在年幼的叔父眼裏,竟然如同“天廚異品”!于此我們可以設想歐陽父、祖輩家庭生活的環境,也可以感受到歐陽家族創業的艱辛,以及創業受阻的痛苦!
二、身爲幕賓的叔父歐陽昱
祖父歐陽鼎訓二子一侄中,日後對歐陽漸影響最大的,要算叔父歐陽昱。
昱字宋卿,同治十二年(1873)江西省拔萃科貢士。後朝考獲二等,錄爲清州州判。歐陽昱少年即有“風雲宇宙”的大志[6],故對此職頗爲鄙棄,未去就任。
歐陽昱幼孤家貧,由伯父歐陽鼎訓撫養成人。昱少時因被祖母罵爲“乞丐子”,憤而向學。歐陽漸的記載是:
叔父遂發奮讀,讀于塘坊外氏。通宵達旦不息,日光射窗隙,油燈密吟如故也。冬夜撫熏籠,倦而假寐,袍爲之焚而不覺也。如是者數年,作城濮之戰賦千余言,不日而畢。[7]
歐陽昱讀書求學的最初啓蒙者,是乃兄歐陽晖。歐陽昱的知交南昌名士魏元曠(斯逸),在歐陽昱死後,曾爲昱作傳紀念。這篇傳文簡略而准確地反映了歐陽昱的生平、性格及成就:
府君諱昱,字宋卿。幼孤,從長兄仲孫先生爲學。既長,博雅淵懿,擅名于時,與仲孫先生相埒。同治癸酉,當選拔萃,以未歲試,與成格不合,學使者爲李公文田,粵之名宿也,特以充貢,庠序無異言。
君性倜傥,好講求生民利病,與天下治亂之故。崇正論,病邪說,凡中朝貞淫進退,及政事之興替,禍變之起伏,皆有
--------------------------------------------------------------------------------
5. 歐陽漸<見聞瑣錄敘>。
6. 歐陽漸<見聞瑣錄敘>載歐陽昱晚年之言:“既未風雲宇宙,便須雨露鄉間。”
7. 同上注。
頁145
籍錄,以驗其後。中歲淪落,不得行其所志。嘗曆居譚序仲、沈品蓮、梅筱岩諸巨公幕,從不幹以私,相與討論一世之成敗得失,聲氣辭色不少假借,諸公皆敬憚之。沈公居閩,藩屬與法蘭西用兵,君以防策亟诤之,沈公以諸帥臣難與進言,且曰終歸于和、不虞戰端,卒有馬江之敗,閩江殘震。
君久遊上元、雲間諸郡,習知蠶桑利,親購桑秧,聘蠶師,著《蠶桑簡要錄》,教於邑中,數年,城鄉桑成者至十萬株。邑沿河有壩,置水確,節節壅遏,水旁溢,壞田廬,舟行觸壩,辄致沈溺。初,黃樹齋侍郎欲毀之不能,君籌費給各壩,曉譬寲切,竟夷其害。
光緒乙未以後,朝廷漸更新政,士多習公羊說,君引爲深憂,言之則憤形于色。以貧故,晚應河南撫臣松壽教讀聘,州縣所饋節規約千金,皆堅卻不受,出則布衣小車,無有知爲中臣上賓者。[8]
從魏元曠的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
(一)同從兄歐陽晖、歐陽暄一樣,歐陽昱在文章辭賦上的天賦及造詣,均已臻于上品,歐陽昱未參加歲試,本不合拔貢生的“成格”,江西學使李文田能夠破除“成格”錄用他,並且上上下下無有異議,此即爲明證[9]。
(二)歐陽昱拒絕州判之任,其功名、仕途即告斷絕,此後剩下的唯一一條道路,便是作諸侯的“賓客”──作“名公巨卿”的幕友,或“課讀”這些仕途成功者的子弟,這是歐陽昱在“中歲淪落,不得行其所志”之後,唯一可行的選擇[10]。
--------------------------------------------------------------------------------
8. 見<《見聞瑣錄》附刊.清州判拔萃科貢士歐陽府君家傳>。附刊除此傳外,尚載有魏元曠爲歐陽昱寫的六十壽序、墓志銘,及爲《見聞瑣錄》所作的序言等文字,內容大致相同。
9. 歐陽昱晚年曾應河南巡撫松壽幕,松壽爲歐陽昱遺書《崇本堂文集》所作的<序>稱其才學:“宜黃歐陽宋卿先生,績學多才,以明經遨遊公卿,所至羔雁充庭,聲稱借甚。爲文貫穿經史,出入諸子百家,每一搦管,洋洋灑灑辄千萬言。”
10. 歐陽昱所作《見聞瑣錄》的自序中,敘自己的幕友生涯如下:“予足…
《歐陽竟無先生的生平、事業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