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欧阳竟无先生的生平、事业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质

  欧阳竟无先生的生平、事业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质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程恭让

  圆光佛学学报

  第四期(1999.12)

  页141-191

  --------------------------------------------------------------------------------

  页142

  一、在举业中奋斗和受挫的家族

  欧阳渐,江西宜黄县人。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卒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欧阳原字镜湖,四十岁以后改字竟无。五十岁前后,欧阳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自修成就法相唯识之学,门人弟子及学术界渐渐誉为欧阳竟无大师。自此之后欧阳的原字镜湖,世遂不复及知。

  欧阳家族的通谱中,以唐之欧阳询、宋之欧阳修为远祖。修四传至欧阳价,价徙居宜黄阳坊,这为宜黄欧阳一系的开始。价十二传至才立公,徙居宜黄城内南岳之下[1]。此系世代务农,寂寂不显。曾祖文楷公习诗文辞章书画,欧阳家族始有文名。祖欧阳鼎训四十五岁时中举人,曾赴京都杂考,考取景山官学教习,此为宜黄欧阳一系步入仕途之始。

  鼎训有二子一侄:晖、暄、昱。三子都能继承文楷、鼎训开辟的家学,而且颇能发扬光大。表伯邹小帆时为江西名士,他曾经对欧阳昱夸奖说:“君家兄弟不可当(挡),为尔尽披靡矣。[2]”这说明,鼎训三子的才学及文名,已经得到士人阶层的接纳和印可,这在江西宜黄家族的发展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鼎训长子欧阳晖即是欧阳渐的生父。晖字吉士,又字仲孙,及冠之年参加道光己酉科考试,中举人。欧阳晖精于文章词赋,擅长古文骈体,兼精书法。他居京几十年,以文章、书法颇享时誉。欧阳晖志在功名,心系科场,不屑以文士自居。然而他中举之后二十余年间,竟然累战科场,而屡屡败北。中年之后欧阳晖在家乡督办团练,以劳绩保举陕西司主政。欧阳晖少年得意,却仕途受挫,以闲职劳其一生,故而终生郁郁,难申其志。

  鼎训第二子欧阳暄与乃兄在仕途上有相同的命运,但是反应不同。暄有过目不忘的天赋,文章有国初诸老的遗风,他童试、乡试及其它各种课考,

  --------------------------------------------------------------------------------

  1. 参考《欧阳六宗通谱》,欧阳安世(清)等撰修,欧阳渐(民国)等辑目。欧阳竟无先生于民国十六年同欧阳孟博等商议会通湘谱、赣谱,民国二十三年复与欧阳葆真、欧阳瑞骅等议决,将《通谱》加以整理,并石印五百套保存、流通。欧阳且写有《欧阳六宗通谱目录小引》等。然《竟无小品》中关于宜黄欧阳的远祖谱系,欧阳另有一说,略谓:“宜黄欧阳氏系本佺公,非修公后,沿误数百年,由三修谱改之。佺子剪避仇崇仁石创,孙暹徙居巴唐,六传至价,徙宜黄阳坊,价十二传至才立公,徙宜黄城内岳前。”未详二说熟是。

  2. 欧阳渐《竟无诗文.见闻琐录叙》,此叙又见于欧阳昱《见闻琐录》的序言。

  页143

  一向名登榜首,然而闱试一第却四战败北。欧阳暄从此心恢意冷,绝意功名。他随父兄居京城时,常常“不冠不履”,纵情酒肄,以放荡不羁之态排遣胸中无可奈何的郁郁之气。[3]

  欧阳晖的从弟欧阳昱,更是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迈的读书士子。和他的两位兄长一样,欧阳昱同样也要经历科场上的失意和打击。[4]

  欧阳晖病逝于光绪丙子年(1876)2月,是年欧阳渐虚龄六岁。由欧阳渐的曾祖、祖父及父亲三代,通过诗文修养的日渐积累,以及向仕途的逐步接近,欧阳家族大体上实现了由农人阶层向士阶层的转变。在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下,这也是一般家庭改变身份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欧阳父系一代在科场上的不幸、挫折,欧阳家族改变身份的道路并没有彻底走通。随后而来的晚清社会政治局势的沧桑巨变,以及伴随这种局势而来的仕途升进之道的变化,没有为这个充满希望正在上升中的家族,留下更多的时间和机遇。

  宜黄欧阳家族改变阶层身份的锦绣前程,被历史形势的变化无情地断送了,欧阳晖及欧阳渐两代人对于时局及新潮,采取抵拒及冷眼旁观的态度,也就是合情合理之事了!

  由于尚不曾在官场上飞黄腾达、积累家资,而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身于诗书文章,宜黄欧阳家族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困顿及压力。三、四代人在诗书文章上的渊源积累,应当是相当深厚的,宜黄欧阳家族势必不能重新折回务农一路,却又受挫于仕途升进的一路,所以不得不沿着才性和读书的方向,继续向前发展!

  欧阳渐晚年曾有一段回忆,从中可以见出宜黄欧阳家族经济方面的难堪情形:

  常闻叔父(指欧阳昱,引者)言:祖兄弟四,以次轮养曾祖母。祖母值月,质当称贷,蒸以一鸡卵以为供。食罄,叔父舔其余味,不啻享天厨异品矣。

  叔父衣败絮,目赤而疮,程家表叔贵公子,衣服丽都,时或

  --------------------------------------------------------------------------------

  3. 参考《江西宜黄南岳欧阳氏五修宗谱》。又徐清祥所着《欧阳竟无评传》依此谱于欧阳家事考订甚详,本节颇多参考其说。

  4. 有关欧阳昱的情况,请参考下节。

  页144

  来,曾祖母抚弄之。呵叱叔父:乞丐子不得前!祖母痛甚,时流涕。[5]

  在祖父母轮养曾祖母的值月,祖母甚至要质当家里的物事,才能购回一些鸡蛋,来供养曾祖母。这些寻常的鸡蛋在年幼的叔父眼里,竟然如同“天厨异品”!于此我们可以设想欧阳父、祖辈家庭生活的环境,也可以感受到欧阳家族创业的艰辛,以及创业受阻的痛苦!

  二、身为幕宾的叔父欧阳昱

  祖父欧阳鼎训二子一侄中,日后对欧阳渐影响最大的,要算叔父欧阳昱。

  昱字宋卿,同治十二年(1873)江西省拔萃科贡士。后朝考获二等,录为清州州判。欧阳昱少年即有“风云宇宙”的大志[6],故对此职颇为鄙弃,未去就任。

  欧阳昱幼孤家贫,由伯父欧阳鼎训抚养成人。昱少时因被祖母骂为“乞丐子”,愤而向学。欧阳渐的记载是:

  叔父遂发奋读,读于塘坊外氏。通宵达旦不息,日光射窗隙,油灯密吟如故也。冬夜抚熏笼,倦而假寐,袍为之焚而不觉也。如是者数年,作城濮之战赋千余言,不日而毕。[7]

  欧阳昱读书求学的最初启蒙者,是乃兄欧阳晖。欧阳昱的知交南昌名士魏元旷(斯逸),在欧阳昱死后,曾为昱作传纪念。这篇传文简略而准确地反映了欧阳昱的生平、性格及成就:

  府君讳昱,字宋卿。幼孤,从长兄仲孙先生为学。既长,博雅渊懿,擅名于时,与仲孙先生相埒。同治癸酉,当选拔萃,以未岁试,与成格不合,学使者为李公文田,粤之名宿也,特以充贡,庠序无异言。

  君性倜傥,好讲求生民利病,与天下治乱之故。崇正论,病邪说,凡中朝贞淫进退,及政事之兴替,祸变之起伏,皆有

  --------------------------------------------------------------------------------

  5. 欧阳渐<见闻琐录叙>。

  6. 欧阳渐<见闻琐录叙>载欧阳昱晚年之言:“既未风云宇宙,便须雨露乡间。”

  7. 同上注。

  页145

  籍录,以验其后。中岁沦落,不得行其所志。尝历居谭序仲、沈品莲、梅筱岩诸巨公幕,从不干以私,相与讨论一世之成败得失,声气辞色不少假借,诸公皆敬惮之。沈公居闽,藩属与法兰西用兵,君以防策亟诤之,沈公以诸帅臣难与进言,且曰终归于和、不虞战端,卒有马江之败,闽江残震。

  君久游上元、云间诸郡,习知蚕桑利,亲购桑秧,聘蚕师,着《蚕桑简要录》,教於邑中,数年,城乡桑成者至十万株。邑沿河有坝,置水确,节节壅遏,水旁溢,坏田庐,舟行触坝,辄致沉溺。初,黄树斋侍郎欲毁之不能,君筹费给各坝,晓譬寲切,竟夷其害。

  光绪乙未以后,朝廷渐更新政,士多习公羊说,君引为深忧,言之则愤形于色。以贫故,晚应河南抚臣松寿教读聘,州县所馈节规约千金,皆坚却不受,出则布衣小车,无有知为中臣上宾者。[8]

  从魏元旷的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

  (一)同从兄欧阳晖、欧阳暄一样,欧阳昱在文章辞赋上的天赋及造诣,均已臻于上品,欧阳昱未参加岁试,本不合拔贡生的“成格”,江西学使李文田能够破除“成格”录用他,并且上上下下无有异议,此即为明证[9]。

  (二)欧阳昱拒绝州判之任,其功名、仕途即告断绝,此后剩下的唯一一条道路,便是作诸侯的“宾客”──作“名公巨卿”的幕友,或“课读”这些仕途成功者的子弟,这是欧阳昱在“中岁沦落,不得行其所志”之后,唯一可行的选择[10]。

  --------------------------------------------------------------------------------

  8. 见<《见闻琐录》附刊.清州判拔萃科贡士欧阳府君家传>。附刊除此传外,尚载有魏元旷为欧阳昱写的六十寿序、墓志铭,及为《见闻琐录》所作的序言等文字,内容大致相同。

  9. 欧阳昱晚年曾应河南巡抚松寿幕,松寿为欧阳昱遗书《崇本堂文集》所作的<序>称其才学:“宜黄欧阳宋卿先生,绩学多才,以明经遨游公卿,所至羔雁充庭,声称借甚。为文贯穿经史,出入诸子百家,每一搦管,洋洋洒洒辄千万言。”

  10. 欧阳昱所作《见闻琐录》的自序中,叙自己的幕友生涯如下:“予足…

《欧阳竟无先生的生平、事业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