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停心觀 1

  五停心觀

  

  7月17日

  

  各位善知識,各位法師(請放掌)!今天非常的吉祥,禅七現在開始了。

  

  本寺的大和尚聖印長老,他的大悲願力,出現這樣的清淨道場,舉辦禅七的法會,這是非常值得贊歎的。各位法師肯抽出來時間到這兒來參加禅七,也是非常值得贊歎的。我們出家人發心修行,這是我們的本分事。但是能發心修行,的確是值得贊歎的。因爲不是一個人、二個人,我們是多數人在一起用功,所以難免這主辦者會有些規定,我向各位念一遍。

  

  禅七的期間全部止語,不要說話,專心地用功修行。第二樣、請注意時間表,准時上下坐。有特殊疾病的人請事先提出,以便照顧,這是主辦者的慈悲。第四樣、有關參禅的問題,請于小參時間發問。禅七的期間,不准會客、外出、接聽電話及打電話。這是有這麼五樣。

  

  小參的時間,是禅七的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每一天的下午四點五十五分到五點叁十分舉行。前叁天不安排小參,這是一樣。第二樣、第一個禅七于第七天藥石後結束,就是可以出堂了。第叁樣、第二個禅七在報到這一天晚間八點鍾的時候開始行香,八點一刻止靜,到九點一刻開靜。這是開始報到的這一天是這樣。第四樣、第二個禅七第七天是停止小參的。第七天這一天的四點五十五分到六點叁十分,禅七的心得報告。或者一個七,或者是二個七,你修行了這麼多天的心得報告,這是一樣。第五樣、就是第二個七的最後一天,就是八月一日,是六點半到七點藥石,藥石完了的時候就是禅七圓滿了,就結束了。

  

  7月18日

  

  各位善知識,各位大法師!我們今天是禅七的第一天,這一堂是講開示。

  

  我們出家人放棄了世間的五欲,來到佛法裏面來修學聖道。打禅七這件事,應該說就是修學聖道。可是修行這件事在今天的佛教來說,的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這話的意思,如果說是生在佛世,我們拜佛爲師,像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那些人,他們遇見佛了,隨佛出家,或者是我們拜一位大阿羅漢做師父,或者是拜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做師父,那這話可以不要說,用不著說。但是在今天來說修行這件事,就不是那麼容易。

  

  我們從事實上來開始講這句話,也不是今天開始,也很久了,我們出家人的修行,就是上早晚殿,平常除了上早晚殿之外,或者是我們再念念《金剛經》,或者念念《法華經》,或者是念咒,或者怎麼樣,那麼這就是修行了。也是的,這也是修行,不能說不是。但是,從經論上看,不管是《阿含經》也好,從《般若經》上、《法華經》上、《華嚴經》上,這些大小乘的經律論上看,我們這樣的修行算什麼修行呢?我看,我們大家都可能是在佛學院住過的,我們應該會知道,經論上說修行的次第是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經論上說的修行次第是這樣子。那麼我們今天上早晚殿,就這麼念一念,這在經論上說的修行上看,只是在聞慧上,聞、思、修在聞慧上有一點,還不是圓滿的聞慧,就是聞慧的一點,一少部分,這就是修行了。但是這樣的修行,我看應該是贊歎才是對,但是事實上,出家幾十年就停留在這裏,我認爲是很可惜,我倒不是反對這件事,只是很可惜。這是一件事。

  

  其次,我們看古代的大德,從《高僧傳》上看,從禅師的語錄上看,那些高僧怎麼修行呢?他們怎麼修行?有的地方當然說得很明白,有的地方也很含蓄,不是太明白。但是在禅師語錄上,有的地方是非常明白的,究竟怎麼修行,一看也就知道了。禅師語錄上怎麼說的呢?我舉出幾段,我們看一看他們怎麼修行。

  

  我以前曾經是講過的,洞山禅師在解夏,四月半到七月半的時候,也可能是七月十六,洞山禅師爲大衆僧說法,他說:「各位善知識!叁個月的安居今天結束了。有的人東去、西去。有的人向東邊走,有的人向西邊去,有的人向南邊去,到各地方去參學去了,但是應該究竟是向那邊去呢?萬裏無寸草處去,應該到這個地方來。」但這個話,「萬裏無寸草處去」,這個話應該是容易懂?是不容易懂?這是一回事。但是,我本人是在佛學院裏面住過,是舊時代的佛學院,不是今天的,就是拿著經本讀經的這麼一種情形。去讀這句話,當然就是要分別了,就是要用心去分別,分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向第一義谛上去。「萬裏無寸草處」這句話就是第一義谛,明白一點說,就是第一義谛。

  

  如果你們各位若是考一考我,或者問一問我,爲什麼這句話當第一義谛講呢?我可以姑妄地解釋一下。《維摩诘經》上有一句話:「畢竟空寂舍」。《大悲心陀羅尼經》上也有一句話:「願我速入無爲舍」;無爲就是舍,舍就是房子,房舍,無爲是個房舍,無爲就是個房子。《維摩經》說「畢竟空寂舍」。畢竟空寂就是個房子,我們願意在房子裏面住,在外面太陽曬、下大雨、風吹、雨淋,或者還有老虎、有毒蛇,不安全,在屋子裏邊安全一點,這個舍。

  

  但是在出家人,在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來說,什麼是房子呢?就是什麼地方是我們安居的地方呢?是「畢竟空寂舍」,應該在這個地方住,就是這個意思。那麼「萬裏無寸草」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房子裏邊是沒有草的,你若是從門出去了,今天現時代的房子,可能門前還是沒有草的;但是舊時代可能不是,你出門邁一步就是草,離開門一步,從門走出一步就是草。但是不必執著這件事,意思就是,「無寸草」就是房子裏邊沒有草,你要到房子裏邊去。什麼是房子呢?就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是我們所居住的房子。當然,這話說的是對的,也符合經論上佛菩薩的法語。所以,這禅師說的話,我們若不讀經論,禅師說的話可能不大容易懂。若是讀過經論,禅師說的話沒有什麼,多少可以說是隱語,但是也是很明白的。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到這裏去參學,你到那裏去參學;你到這個禅師去參學,到那個禅師去參學,但是,不管到那裏去學習佛法,出家人是要到第一義谛那裏去,也就是苦集滅道的滅谛,就是到那裏去,也就是涅槃。「萬裏無寸草」也就是涅槃的地方,我要到涅槃那裏去,是這麼意思。

  

  《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其實這句話是二句話,一切賢聖皆因覺悟了無爲而成就的,但是覺悟的有深、淺,所以有差別,這其實是二句話。和這句話是一樣。從這句話來說,修行就是要觀第一義谛,就是應該這樣修行。從天臺宗、華嚴宗來說,法相宗、唯識宗,天臺宗的止觀,一心叁觀,或者次第叁觀,華嚴宗的法界觀,唯識宗的唯識觀、四尋伺、四如實智,這樣的修行,乃至叁論宗的修行,也都是到第一義谛中去,也都是這樣子。但是說的不完全一樣,就是這樣修行。

  

  我也相信古時代的人也的確是這樣修行。所以在南北朝時代也的確是,我認爲是有聖人的,中國是有得聖道的人的,得禅定的人、得聖道的人是有,但是不是很多。等到後來逐漸地逐漸地,恐怕不多了,恐怕少而又少了。如果說一天就是上早晚課這個情形,自從這樣做早晚課以後恐怕更少了,得聖道的人是更少更少了。禅宗說是看話頭:念佛是誰?但是看話頭以後也是一樣,就是得聖道的人更少更少。可是,在今天的禅宗來說,當然還有很多人提倡這一點──看話頭,當然這也是禅宗的大善知識的善巧方便。「萬裏無寸草處去」,這是一個修行,就這樣修行嘛,但是把這句話改變了,「念佛是誰?」這樣修行。

  

  我在想,我們學過經教的人,學過佛法的人,我們去讀禅師語錄,比較容易懂的。如果經教沒有學,就直接去讀禅師語錄,這句話能不能懂?懂得對不對?都有問題。如果是完全沒有學過佛法,來到佛教裏面來,你到禅堂去,就是「念佛是誰?」這樣子修行,可以嗎?說我這樣修行可以,有人開悟了;那個事情也不一定,我看。若你開悟了,經論上說,你要和修多羅合,和佛菩薩說的法要相契合才可以。如果相違背,就是邪知邪見了。

  

  我們照佛法去學,照文字上去學習,我們能夠得到佛法的正義都還不是那麼容易。說沒有學,我就坐在這裏「念佛是誰?」就能明白佛法,也可能,也不是不可能。並且你爲什麼要這樣修行呢?爲什麼說「念佛是誰」?爲什麼要這樣修行?目的何在?喔!我要開悟!什麼叫開悟呢?明白點說,得無生法忍就是開悟了;淺白一點說,就是明白佛法了,叫做開悟。

  

  這個悟從教義上看,就是分二部分:一個是證悟,一個是解悟。明白佛法了,你要能與修多羅合,這可以名之爲解悟。若是你斷惑證真了,就是證悟就是聖人了。就是分這二種。若是我坐在這裏看話頭就開悟了,那也很好,也是好。可是,經論上的佛法,佛菩薩的法語,我們那樣去學習,不是很容易也就可以明白佛法嗎?爲什麼不那樣做?

  

  我舉一個例子,就說懷讓禅師。懷讓禅師到六祖這裏來,懷讓禅師這個人,他初出家還和天臺宗的人有關系,但是由別人的介紹就是到六祖這裏來。六祖就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從嵩山來。」從嵩山這地方來。「什麼物恁麼來?」是個什麼東西,怎麼樣能夠從那邊到這兒來呢?就回答不上來。答不上來,就在那裏住了八年,懷讓禅師在六祖那裏住了八年。這一天對六祖說:「我現在可以回答了。」就說:「好!」六祖就問:「什麼物恁麼來?」這時候懷讓禅師說:「說似一物即不中。」我說是一個東西就不對了。這時候,六祖就給他印證了。

  

  假設你若是讀一讀《金剛般若經》,自己若是讀不懂,可以看一看大德的注解,有世親菩薩的《金剛般若論》,有無著菩薩的《般若論》,還有各位大德的《般若經》的解釋。《般若經》說:「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從文字上的佛法,一下子就可以知道了,就…

《五停心觀 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五停心觀 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