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前言
第一章 名詞簡介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第叁章 基本觀念
第四章 學佛
第五章 皈依
第六章 受戒
第七章 宗派
《前言》
佛教和其他宗教信仰之差異,主要在于其他宗教都是感性的信仰,以感情爲信仰的支柱,佛教則是理性的信仰,以理智爲信仰的根源。所以在學佛的四門—信、解、行、證—中,解是居于關鍵地位。能領解佛法的義理,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才能發起真切的行持,才能證入此義理的境界。反推來說,信心必須靠正確的知見來支持,才不會中途退失信心;修行必須靠正確的知見來引導,才不會走入歧途;證果必須靠正確的知見爲依據,才不會墮入魔境邪道而下自知。由此可知知見的重要,學佛的行者,千萬不可輕忽。
高廣莊嚴的法幢,也必須以最基本的正確知見爲基礎,才能建立穩固。有鑒于正確基本知見的重要性,所以我們編了這本書,針對學佛最基礎的問題,用最淺白的詞句,將各問題由淺至深各個層面的看法都做重點式的討論。由于這是針對初機學佛者所設計的問題,所以它的外貌或許並不吸引人,就像柱底的礎石一樣,外表粗糙而單調。但我們希望這本書也能夠像礎石一樣,發揮它穩固的功能,讓所有學佛者,都能具備正確的基本學佛知見和心態,踏著它往上攀越,突破種種障礙,而達佛法的頂峰。我們更希望這本書能廣爲流傳,願讓所有的人都能在這塊粗陋的礎石上,建立超高廣莊嚴的法幢。
在翻閱本書時,方可做個人之需要,先選擇自己最想了解的問題來探討。若還有仍看不懂的地方,或其他關于佛法的各種問題,都歡迎向我們各分舍咨詢討論。
第一章 名詞簡介
一、什麼是佛?
(1)“佛”是“佛陀”的簡稱,而“佛陀”是印度話的音譯,意思是“覺悟的人”,目二種極其尊敬的稱呼。它含有自己覺悟、令別人也覺悟、及時時刻刻對宇宙人生一切事情都具有正確而徹底的覺悟等叁個意義,凡是這叁點都能做得圓滿的,便尊稱他爲“佛陀”。因此,所有的人,都有機會成爲“佛陀”。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衆生(一切有生命的存在體)都能成佛,因爲衆生的本性和佛的本性都是一樣的,只是衆生都是“迷”而不能“覺”、或者“覺”得還不徹底。但只要自己願意,又有正確的方法,每一個衆生,最後終必都能達到究竟圓滿的覺,而成佛。所以,“佛陀”是一種廣泛稱呼的名詞,宇宙裏其他世界的佛陀,也是無量無邊,數不清的。
但是,什麼是迷?什麼是覺?我們的感覺和意識作用,都是局限在相對的世界,這都是迷,都是錯覺;唯有超越意識的感知,超越一切相對的現象,到達沒有對待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覺。
又,怎麼樣的覺才算圓滿呢?必須要具備正覺、平等覺、無上覺叁個特性,才是圓滿的覺。正覺,是正確的覺悟、真正的覺悟、正直(當下直接)的覺悟,而不是錯覺、邪覺;是依智慧直截看得透澈的覺悟,而不是經過意識思考、分辨、判斷、感受等作用後而得到的覺知。平等覺,是這個覺無處不到、無時不在、無所不覺,超越虛空,遍滿宇宙,沒有一事一物不是在這個覺裏;而這個覺,又是一切事物真正的生命;如是覺證到一切生命都和自己的生命沒有分別,甚至是一體,不可分的。無上覺,是這個覺超越一切相對境界,到達絕待、究竟的境界。這樣的覺,才是真正圓滿的覺。
(2)一般所稱的“佛陀”,如果沒有特別標明是指那尊佛的話,通常都是指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因爲雖然宇宙的其他世界裏的佛很多,在我們這世界上成佛的也不少,但在我們目前所知的曆史中,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有展現成佛的外在形相,並且把他自己成佛的經驗教給大衆,流傳下來,因此我們尊他爲佛教的教主。其他後來依這經驗而修持成佛的人,爲了尊重教主的緣故,雖然事實上內在的境界已經成佛了,但在外在的形相上就不表現爲佛的形相,而仍舊是一般人的形相。所以一般所稱的佛陀,通常都是指釋迦牟尼佛。
(3)真正的佛,是一種充遍于宇宙中的智慧、悲願與能力,他恒常以非意識所能感知的光明之相存在,沒有生滅、增減,也沒有動靜,卻能夠隨緣如幻地化現出種種境相。我們一般所稱的佛,有形相、有名字的佛,都只是他依其大悲力而如幻所化現的形相之一而已。
(4)事實上,在成佛之後的實際境界裏,根本沒有什麼是佛、什麼是衆生。佛和衆生,都只是我們自己的妄見罷了。衆生因爲不能覺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妄見有種種世界、種種境相、種種衆生,事實上這些都是虛幻的。諸佛爲了讓衆生覺醒,所以化現如幻的佛身,進入衆生的妄識中,如幻地教導衆生成佛的方法,令衆生如幻而覺。既覺之後,才知道原來所謂的衆生、所謂的佛,都只是迷時的錯覺。
二、佛祖、苦薩、羅漢、和神明一樣嗎?
(1)佛和祖是兩種身份。佛是佛陀,祖是祖師,不應該合爲一個名詞。
(2)菩薩是印度話“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覺性、或者是覺道(覺悟之道);“薩埵”,一般翻譯作“有情”(即衆生),但這不是很正確的翻譯,因爲它不是指一般的有情,而是指具有大能力、大智慧、勇猛無畏的有情,所以有人譯爲“勇識”,這個譯法是比較貼切的。菩提薩埵,就是指具有大慈悲心、大智慧、和大能力,能夠勇猛無畏地追求覺悟之道,又能教導他人求覺悟,這樣的人,就是菩薩。事實上,菩薩就是在追求成佛的修行者。
“薩埵”又有總集合體的意思,能攝集一切智慧、能力、功德、事業,有人將此義翻譯爲“心”,但這個心是總持精要的意思,不是指思考的意識心,也不是指心髒。菩提薩埵,也就翻成“大道心衆生”,是指能追求如佛般覺悟的正道、能修持積聚如佛的智慧能力功德事業的人。
菩薩又分爲:凡夫菩薩、賢位菩薩、和聖位菩薩。凡夫菩薩,是還沒能解脫生死,但已發起自覺、覺他的心願,並開始學習像菩薩一樣做自利、利他的行爲的人。賢位菩薩,是已經解脫世間的生死輪回,已經修習覺悟之道,但還沒有真正複現自己與佛無二的本性的菩薩。聖位菩薩,是已經複現本性,但還沒有究竟圓滿的菩薩。如果圓滿了,也就是成佛了。
菩薩,依他覺悟的程度,又分爲好幾個階位。賢位菩薩,分“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叁十個階位,聖位菩薩,則分“十地、等覺、妙覺、無上正等正覺”等十叁個階位。
(3)羅漢,全名是“阿羅漢”,也是印度話。有叁個意義:一是不生,已經解脫生死輪回,不用再來受生;二是殺賊,這是一個比喻,因爲他不再受煩惱,好比已殺了煩惱賊;叁是應供,以他解脫的功德,應受人天之供養。
菩薩是不但自求解脫、自求覺悟、自求成佛,也要使一切衆生都能解脫、覺悟、成佛。而另一種人,只以自求解脫爲目的,他們依佛陀所開示的自求解脫的方法來修,這種人稱爲“聲聞”,而他們所證到的最終果位,就是阿羅漢。因爲他們一開始的發心是求自己解脫生死輪回,並沒接受自己本性與佛無二的教導,也沒接受回複自性的方法,所以即使證到阿羅漢,即使已經解脫生死輪回,也都還不知道自己的本性。
(4)神:在民間的習俗裏,常把神和天混淆,其實天和神是不同的兩類衆生。事實上,神和鬼才是同類。
一般所謂的“天神”,其實是具有大力量的善鬼,受天的管轄差譴,來保護世間行善的人和佛法的。
另一種神,是民間所祭拜的神。一般稱爲“王爺、千歲、將軍、太保、娘娘、某某公”等等的,這些都只是福報比較大的鬼而已。民間的習俗,凡有冤死的鬼魂鬧事,地方不得甯靜,就爲他蓋廟祭拜,求他不要鬧事,這就是民間神祠的由來,其實所祭拜的也都是鬼類的衆生。還有一類,是民間以神怪小說的虛造人物爲祭拜對象,像孫悟空、哪叱、濟公等,結果引來一些鬼類衆生,假借所祀者的名號前來受祀。更甚者,還有供奉精怪爲神的,像樹神、蛇神等就是。
不管是那一種神,善鬼也好、福報鬼也好、精怪也好,雖然具有鬼通、妖通,有人所沒有的能力,卻都和人一樣,還是在生死輪回之中的衆生。
因此,佛教對“神”的看法,是相信有神的存在,但不崇拜神。我們尊敬並感謝保護世間和保護佛教的神,但不對他有所祈求。我們悲愍貪享祭祀的鬼神和精怪,但避免和他們接觸。這也就是儒家的看法:“敬鬼神而遠之”。等我們自己有能力之後,這一切鬼神都是我們所要度化的對象。
叁、佛和上帝一樣嗎?
(1)從信仰上來分辨,信仰上帝的人說上帝是造物主,是宇宙和一切生命的創造者,但信仰佛陀的我們卻不認爲佛陀是造物主。所以佛和上帝是絕不相類的兩種信仰。
(2)從證境上來說,上帝是天的統領者,雖然福報、智慧、和力量會比我們一般人要高些,但仍然還沒脫離生死輪回,仍然要死亡。而佛則是具有完全的智慧覺悟的人,是已經脫離生死輪回的人。
在佛教的看法,天人的精神層次是比神還要高的,而天帝或上帝則是天人中最高的,所以我們對天帝要存有恭敬心,但這種恭敬心是好比世間法上對父母師長或國王大臣的恭敬,而不是如對佛菩薩的皈命禮敬,也不用畏懼,因爲我們不認爲他們能“創造”我們、主宰我們、拯救我們、或毀滅我們。
事實上,據佛經所說,有很多菩薩都會示現爲天帝,來保護、教化衆生。所以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天帝或上帝,說不定也是某些菩薩示現去教化那類衆生的。
(3)道教的“玉皇大帝”,是欲界第二天的天帝—釋提桓因。基督教和回教的上帝,依華藏祖師的開示,都是欲界第六天的天帝,第六天有兩層,下層是基督教的天國,上層是回教的天國。
四、什麼是佛性?
佛性,簡單地說,就是“成佛的本能性”,或“覺悟的本能性”。這種本能性,是一切的衆生都具備的。因爲有這種本能,所以…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