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住生心集

  無住生心集

  (一)

  真正發心學佛的人,在這個動亂的大時代之中,一定要認識清楚-佛家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要深深地體會這一句話,然後就曉得怎樣去用功、怎樣去修持。凡是帶不去的,決定不要挂在心上;能帶得去的,一定是分秒必爭,決定不能把光陰空過。什麼是能帶得去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帶得去,這是世間的小善;而諸佛如來期望我們的乃是成佛、成菩薩的大善。成佛、成菩薩就一定要深信淨土,念佛求往生。

  怎樣才做到“老實”呢?一定要萬緣放下。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之中,保持自己心地的真誠、清淨、慈悲。將這一句“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挂在心上。遇到有緣的衆生,我們要真誠、恭敬、歡喜地將這法門介紹給他,勸勉他。這就是真實的供養。

  “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爲最”,這與阿彌陀佛、諸佛如來的本願就相應。要這樣的修學,我們一天的時間就沒有空過。這一天一定能得到身心清淨、法喜充滿,而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二)

  佛在《金剛經》裏告訴我們:“叁心不可得,萬法因緣生。”這個意思就是說明,衆生以爲自己能分別、能執著,能愛、能取、能有的自心;而“叁心不可得”說明能有的心是虛妄的、不實的,是不可得的;“萬法緣生,當體即空”,則一切萬物也是不可得。

  “能得與所得,俱不可得”,這是佛爲我們說出事實的真相。不但一切法不可得,非法也不可得。佛爲什麼要說“非法”?“非法”就是空相。“法”是有;“非法”是空。在叁界之內,欲界、色界執著「有”;無色界人執著「空”。空、有俱不可得,這才能超越輪回。然在叁界之外,偏真涅槃也是空相。阿羅漢、辟支佛證入涅槃,往往就停住在其中。

  佛在經上說,“阿羅漢住在偏真涅槃是二萬劫;辟支佛住在涅槃的時間是一萬劫。”換句話說,這麼長的時間他無所作爲,工夫完全停頓在那個地方,毫無進展。這叫作“墮無爲坑”。所以佛這兩句話意思就非常深遠,教導菩薩空、有兩邊都不住。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無上菩提”。

  衆生在世間,生生世世無論怎麼辛苦,怎麼忙碌,都是四種緣在主宰: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西方的資本家,他集聚雄厚的財富,我們仔細一觀察,他還是爲了討債還債而來。他有公司、工廠和許許多多的員工。他養活這些員工,也就是過去世欠他的債務。欠他多的,養活他一輩子;欠他少的,養他一年、兩年。員工離開了,那是欠得少的。所以,他自己天天精勤在那裏策劃、經營,都是討債、還債。

  員工當中有對他很尊敬的,全心全力替他工作的,那是報恩的。有一些找麻煩的,想方法來搗蛋的,那是報怨的。我們看穿這一點,對于世間的真相便不難理解;而後對這個世間“留戀的心”自然也就淡薄了。唯有看清楚真相,才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知道念佛了生死,超叁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還是迷戀在這個世間,貪圖世間的功名富貴,他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超越輪回。不能超越輪回,我們知道來生在叁善道的機會少,在叁惡道的機會一定多。

  (叁)

  世間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無不執著這個身相以爲就是自己。于是貪生怕死,發展成爲自私自利,因而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能自拔。結果就是墮落。他在生命層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裏講的十法界,從畜生道墮到餓鬼道;從餓鬼道墮到地獄道。如果明了生命的真相,他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舍去了。他知道墮落在六道裏,縱然是天道也免不了受苦。佛法給我們講的叁苦、八苦,這些都是事實。

  受苦就如同世間受刑一樣。世間受刑的人,是看你犯罪的輕重。犯罪輕的刑罰也輕;犯罪重的受刑罰也重。由此可知,叁惡道,就好比是犯重罪的人受重刑;叁善道,是犯罪比較輕的受輕刑。可見凡是在六道之中,都等于是在坐監牢,在受刑。佛在經上常講“叁界牢獄”,把叁界、六道比做監牢獄。佛這種比喻,實實在在不過分。

  我們仔細觀察,真正是名實相符。必須這些罪受完,才能出監獄,恢複自由。怎樣才能服刑期滿而出監牢獄?必須在監獄裏有良好的表現。果然有良好的表現,有些時候還有特赦,不到期滿的時候也可以出來。這種特赦就是我們斷惡修善,努力修行,消除業障,提升生命的層次,這樣才能早一天出離監獄,恢複自由。諸佛菩薩苦口婆心指點我們,教導我們,所以他的恩德超越父母。我們常念佛恩,常念師恩,依教奉行,才不辜負自己,不辜負佛菩薩的教誨。

  佛在《金剛經》上教誨菩薩“不受福德”。這句話對于權小、凡夫實在是非常重要。我們曾經看到過去現在許多發心修行的大德,早年他們的道心、修持都獲得社會大衆的肯定、贊揚,而到中年、晚年就變節、墮落。原因在那裏?就是福報現前,享受福報而迷失了自性。因爲享福一定會增長貪、嗔、癡、慢、疑、惡見。不但不能降服其心,不能消除業障,障惡反而與日俱增。這是墮落真正的原因。除非是見了性的大菩薩,他們雖然受福德,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可是這樣的菩薩要是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度化衆生,他還是示現“不受福德”。像世尊及曆代祖師大德們的示現,這是大慈大悲,要做一個好榜樣給我們看。在人間弘法,就要做人世間的好榜樣;在天上說法,要給天人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是說生活受用程度上有差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佛菩薩,在中國應化示現,都與經上的教訓相應。真正能看破、放下,過著極其簡單的生活方式。

  這是真實大慈悲的顯示。教導我們預防在菩提道中墮落,所以“不受福德”這一句經訓我們要牢牢記住,一生要依教奉行,不敢違背。

  (四)

  我們大家既然已經發心出家,當然是不容易的。覺悟的人就不應該再造罪業。可是我們畢竟還是凡夫,八識田中含藏著無始劫來的惡習氣,遇到惡緣很難保持不墮落。因此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遠離惡緣。佛教菩薩在六度中,特別重要的是行布施。也就是要舍,要放下。其次是忍辱波羅密。特別是對于物質生活一定要能堅忍,永遠過著清苦的生活。世尊教誡子弟,“以苦爲師;以戒爲師”。這些教訓都是保障我們在菩提道上遠離惡緣,而不至于墮落。特別是接受供養,在世尊那個時代,出家人接受在家信徒的供養,只限于簡單的生活必需品: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所謂“四事供養”。今天的社會由于科技發達,一般人生活水准提高,金錢財物的供養多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

  我們看到許多例子,初出家的時候沒有人供養,手裏沒有錢財,還有道心。等到供養一多,生活享受奢侈了,道心沒有了。貪、嗔、癡、慢,無始煩惱不但是現前,而且是加速度的在增長。他怎麼不墮落?諺語上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話是有原因的,不是隨便說的。因此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信徒對我們的供養,我們要知道保持簡單的物質生活:衣服穿得暖,吃得飽,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就足夠了。道場是爲弘法利生用的。建立一個大道場,目的何在?過去叢林寺院就是佛教大學,提供四衆同修研習、修行的場所。道場多半是國家建立的,也有大富長者捐獻供養的。

  所以,一般道場有山有田地,也就是有恒産。這些山林、田地可以租給農夫去種植,寺院向他們收租,這是道場生活的來源。絕不靠信徒的供養,也沒有化緣募捐。住在這個道場,心安理得,隨緣而不攀緣。不但沒有超度的事,連一般法會都很少,一年偶爾有一兩次法會。那是真正修行道場,那是在農業時代。

  弘法利生,就是要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幫助一切人改善他的生活。給予他智慧,幫助他從煩惱、充滿種種壓力的苦難生活中,解脫出來。過一種像佛菩薩,充滿大智慧的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叫做弘揚佛法,這才是真實的修持。現代科技、資訊發達,交通便捷。因此,現今道場的形式,不再是莊嚴的硬體建設,而是利用現代科學的工具,用廣播、用電視、用錄音、錄影,用CD來傳播大乘佛法。由此可知,信徒們對我們的供養,除了讓我們保持極簡單的生活之外,都要用來弘法利生,也就是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才不造罪業,才能免于墮落。

  出家人是不是要做這些事呢?不可以的。如果存心一定要做這些事,那就是攀緣心,對于了生死出叁界産生嚴重的障礙。信徒對我們的這些供養,我們要以隨緣的心來看待。真正要懂得像古代龐居士所謂“好事不如無事,多事不如少事”。真正學佛,一切都是諸佛菩薩的安排,自己不要加一點點意思。這樣才如法。所謂“如法”,就是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保持自己的正念。

  念佛人保持這句佛號不夾雜、不間斷。信徒多的供養,我們要看做是他委托我們替他做善事;委托我們替他修福。如果我們將這些錢財用之不當,不但他沒能修福,我們造了很重的罪業。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遇到大的因緣,我們也不能消極的去做自了漢。譬如說,念佛人已有能力生死自在,可以隨時往生了,現在有位信徒,有一個很大的因緣供養。這就是佛菩薩要你再多住世幾年,因緣成熟,要多利益一切衆生,所以也不能拒絕。你若想:我就走了!你是可以走,但是有失慈悲。所以,請佛住世,請善知識住世是有一定條件的,不是口頭說說的,這些我們都必須明了。明了之後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樣雖然多住世間幾年,對于往生淨土絕無妨礙。這就對了!決定不能在這個地方起貪、嗔、癡、慢。這是你們發心出家,我見到的一些事實。這些事實,那些是有利的,那些是有害的?我不能不告訴你,才不負我們大家在一起同參共修一場。

  (五)

  在這幾天講席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世尊真誠、懇切的教誨。佛弟子一生中,如果能領略幾句,正如同經上所說的四句偈,一偈、半偈,一句、兩句,畢生都受用無窮。

  不僅在佛…

《無住生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