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皆自在·第叁章 因緣生,因緣滅——生與死的故事

  第叁章 因緣生,因緣滅——生與死的故事

   人生就如登山一樣,登上最高峰時,就是下山的時刻。了解這個道理後,最要緊的,是問清楚自己在世間的價值,是不是真正發揮了生命的功能?

   嬰兒室裏,護士小姐來不及喂哺的嬰兒,正因肚子餓而漲紅了小臉啼哭;大手牽著小手,誰家的娃兒已經開始學走路了;背起書包,老師、同學早,阿嬷對小孫兒說:「讀幼兒園要乖乖喔!」嫩嫩的蘋果臉點了一個頭,阿嬷笑了。

   一只只小手熱切地搶答問題,教育的希望正在萌芽;操場上追逐的身影,一年高過一個頭,眼看著就要步入另一座學習殿堂;少年的青澀,不識茲味強說愁;分道揚镳,有的人步入社會,有的人追求學識的另一層突破,青春正燦爛。

   結婚進行曲帶領新人步上紅毯,生命的傳承在此展開序幕,金的、銀的甜湯圓,比不上一對新人臉上的笑意濃;喜獲鱗兒前的呼天搶地,在看到自身血脈的一剎那煙消雲散,孩子的爹快來取個好名字,保佑孩兒一生無憂,孝順父母、光大門楣。

   當年華逐漸老去,時代已經過幾次變動,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天空,老人家只好善自珍重了。體衰病痛是老年人的好朋友,孤單與寂寞相伴而來,唯一不來親近的是那匆匆消逝的歲月,連頭也不回一下,總是不等人准備好面對下一個人生場景,就硬生生將人推到臺前,上了臺的人啊!只有各憑本事演一回了。

   冷眼旁觀或熱情鼓掌的觀衆們啊!就來看看這些個古今中外的「人生大戲」吧!

  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比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生老憂悲苦惱。

   經常有人問我:「師父!爲何最近我的運氣這麼糟?」「師父!有人幫我算命,說我某個時候會如何、如何,這些該用什麼方法解除呢?我應該誦那一部經、念那一尊佛號才能消災解厄?什麼方法才能真正改變我的命運?

   其實,人生就如登山一樣,登上最高峰時,就是下山的時刻。有生就有死,這種不斷輪回的「分段生死」,其實很自然也很平常。了解這個道理後,如果還是把問題留在心中煩悶起疑,根本無濟于事,最要緊的,是自問曾在世間做了什麼好事?有沒有真正發揮人生的功能?

   佛在世時,有一位頻沙王,是佛陀的大護法,他有位很好的朋友弗迦沙王。一天弗迦沙王派使者送了一座金塔蓮花座給頻沙王,頻沙王覺得這份禮物不但莊嚴華麗,而且也非常寶貴,于是恭敬的把這份重禮供養佛陀。佛陀也歡喜接受了。

   頻沙王接著請問佛陀說:「佛啊!我將禮物轉送給您,不知該以什麼東西回贈好友弗迦沙王呢?」佛陀說:「你可以寫一段『十二因緣法」送給他。」

   頻沙王認爲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因爲好友也身爲國王,什麼寶物他都有,送他再貴重的東西也是多余的,而佛陀的教法是無價之寶,所以,送他佛陀開示的十二因緣法,最適當也最有價值。于是將十二因緣法,一字一字用心的抄寫下來,派人送給好友,並且請好友不只要每天背誦,還要思考裏面的重要意涵。

   弗迦沙王收到這分回禮,心想這十二因緣法一定有很深的道理,所以限用心的看,結果有了很深的體悟。他領會到人生的過程,由生到死完全不離開這十二因緣法,若是一朝因緣分散,哪裏還有所謂的「人」呢?哪還有什麼地位與榮華富貴!

   他覺得再繼續貪戀王位與權勢,是一件很愚癡的事,于是把王位讓給太子,自己落發披上袈裟,離開國家要到佛陀的道場。之間路途遙遠,他一路托缽,學習過出家人的生活。

   經過一段時日,即將進入舍衛國的國界,算算大約只剩七天的路程。一天傍晚,來到一家燒窯店前,他向主人要求借宿一晚,燒窯店的主人看到出家人很歡喜,于是就供養他,然後整理房間讓他歇息。

   此時:又來了一位修行人,他也向店主借住,主人說:「可以呀!但是,我只有一間空房,剛才來了一位修行者先住了,你可以和他同住一間嗎?」修行人說:「可以。」因此,他們就同住一房。

   後來的修行人問他說:「你從哪裏來?看起來風塵仆仆的,好像走了很遠的路。」他就自我介紹。後來者又問:「你心目中的師父是誰?」他回答:「我心目中的師父就是佛陀,我長途跋涉,就是爲了到舍衛國向佛陀求皈依。」後來的修行人聽了,便爲他分析人生無常的道理。

   「人命在呼吸間,人生的價值不在壽命的長短,重要的是能否徹悟真理,如果徹悟了,即可證得永恒不生不滅的慧命。人的生命原本就是起伏不定的分段生死:有的人壽命很長,有的很短,什麼樣的禍福都是由因緣而生,有過去生的因,就有現在的果。你還是好好把握當前的道念吧!」

   聽了這些話,他覺得就像甘露灌頂一樣舒暢,于是問道:「你是不是曾經見過佛陀?」後來的修行人微笑道:「因爲你要見我,但我擔心人命無常,所以提前讓你見到我啊!」他聽了恍然大悟,眼前這位修行人原來就是佛陀,他趕緊禮拜叩頭。隔天即將分別時,他和佛陀約定:「七天後我們再見吧!」佛陀仍然告訴他:「人生無常,禍福只在一念間呀!」他們就分手了。

   這位比丘繼續向前走,將入舍衛城時,路上有一只剛生産完、防衛心很強的母牛,當他走近時,母牛突然凶性大發直沖過來,牛角插入他的腹部,當場就肚破腸流傷重往生了。

   這是佛在世時的故事,當事者面對佛陀,而佛陀能教他逃過這個劫難嗎?答案是不能!這位弗迦沙王爲了見到佛陀,爲了修行而舍棄王位,結果還是受報往生了。好在在他往生前已知曉無常之理,如此,一念覺悟便不致于淪落惡道。

   人身難得,我們既得人身,又有機會踏入佛門行菩薩道,是不是比弗迦沙王更有福報呢?請大家要自我警惕——人命在呼吸間呀!

  耶舍長者聞法的因緣

   佛說苦谛實苦,不可令樂。

   集真是因,更無異國,苦若滅者,即是因滅,

   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因緣來時,就要看我們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緣,

   佛在世時的耶舍子,他有這個因緣,在鹿野苑親自聽聞佛陀說法,聽得他滿心歡喜。不料,在回家的路上,他卻看到一戶喪家,家屬痛失親人,哭得呼天喊地、哀哀啼啼。他靠近一看,病人已經死了,看看那位往生者四肢消瘦如柴,肚子卻鼓脹如鼓,而且他的臉也浮腫不堪。他心想:人死的樣子爲何這麼難看?

   再看到家屬的哀啼哭叫,真是苦不堪言啊!他就上前去問那些家屬:「人既然已經死了,你們爲什麼還要這麼悲傷?」家屬哀泣回答:「他一生辛勤艱苦的付出,到頭來卻得了重病,生病的這段時間更是辛苦,讓他受盡了折磨。現在永別了,從今以後我們再也無法見到他,叫我怎麼能不悲傷?這是牽腸挂肚之痛啊!」

   耶舍子想想:對啊,人生就是這樣!

   他想起剛才佛陀的說法——「苦、集、滅、道」,這四谛法正好可以在此印證:人的一生辛苦勤勞,到頭來真正擁有什麼呢?在死亡之前,還要受盡病痛的折磨,一旦一口氣上不來,死者已死,而生者也是痛苦不堪,真是生流死別之痛!想想,人生到底是爲何而生呢?人生的目的又是爲何,這些問題一直盤旋在他的腦海中。

   回到家後,這些問題還是無法消退,他一夜難眠,于是起身在房裏來回走動。轉頭看到睡在床上的太太,平時看她覺得很漂亮,可是睡著之後的形態,他覺得和今天所看的那具屍體也差不了多少。一個人健康時梳洗得很清淨,看來很漂亮,但是,死時、病時就變形了。

   想到這裏,他的心裏非常恐懼,走到房門外,眼前看到的都是橫七豎八躺在地板睡臥的仆人,他想:人間哪裏是清淨的?什麼是最美的呢?他的心中不斷産生各種矛盾的掙紮。後來,他便不由自主的開門走出去了。

   他朝著鹿野苑的方向前進,經過一條小河,他又想著:「要不要過去呢?」正在那兒猶豫不決的時候,擡眼望向遠方的樹林,林中好像有一片光芒。于是他脫下鞋子,放在河邊,打著赤腳涉水過去了,一步步走向樹林裏,再向前進就是鹿野苑。

   來到鹿野苑,他看見佛陀在那裏靜坐,他很歡喜,趕緊在佛陀座前頂禮跪拜。佛陀看到耶舍子來了,很慈祥的對他微笑,耶舍子就在佛前聆聽教法,甚至也向佛陀表達想要修行的心意。佛陀微笑默然。

   在耶舍長者家裏,耶舍子的太太忽然醒了過來,一看,發現丈夫不見了,她四處尋找都找不到人,就趕緊告訴公公說:「耶舍子昨晚失蹤了!」那時天還未大亮,大家都很驚慌,急著分頭去找人。但是四處尋找的結果,大家回報的消息,都是沒有看到耶舍子的蹤影。

   耶舍子不見了,最痛苦的莫過于他的母親和妻子,當然耶舍長者也一樣十分擔心兒子的下落,就親自帶著家丁再去尋找。找到河邊,他發現了兒子的鞋子,心想:鞋子既然在這裏,人一定也在不遠處,應該是在對岸的樹林裏。所以就帶著家丁過河去找,同樣也向著鹿野苑前進。

   佛陀看到耶舍長者來了,他先讓耶舍子暫時回避,長者到達佛陀面前,佛也慈祥地招呼他。長者一見到佛陀莊嚴的身相,便不由自主的生起恭敬心,很自然地虔誠禮拜下去。他請問佛陀說:「佛啊!您是否看到的兒子」。

   長者聽了,內心真的安定下來了,于是請問佛陀有關人生的道理。佛陀一樣用四谛法的道理向他說法,耶舍長者聽了四谛法頓有所悟,原來世俗的名利地位到頭來還是一場虛幻,人啊!根本就一無所有。

   佛陀又向他開示布施與功德等等道理。這場說法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此時耶舍長者的心境非常甯靜,他已經忘記了尋找兒子的煩惱。這個時候,耶舍子出現了,他走到父親跟前萬般忏悔,請求父親寬諒,並表達想要修行的心態。

   父親看到兒子安然無恙…

《生死皆自在·第叁章 因緣生,因緣滅——生與死的故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