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皆自在·第三章 因缘生,因缘灭——生与死的故事

  第三章 因缘生,因缘灭——生与死的故事

   人生就如登山一样,登上最高峰时,就是下山的时刻。了解这个道理后,最要紧的,是问清楚自己在世间的价值,是不是真正发挥了生命的功能?

   婴儿室里,护士小姐来不及喂哺的婴儿,正因肚子饿而涨红了小脸啼哭;大手牵着小手,谁家的娃儿已经开始学走路了;背起书包,老师、同学早,阿嬷对小孙儿说:「读幼儿园要乖乖喔!」嫩嫩的苹果脸点了一个头,阿嬷笑了。

   一只只小手热切地抢答问题,教育的希望正在萌芽;操场上追逐的身影,一年高过一个头,眼看着就要步入另一座学习殿堂;少年的青涩,不识兹味强说愁;分道扬镳,有的人步入社会,有的人追求学识的另一层突破,青春正灿烂。

   结婚进行曲带领新人步上红毯,生命的传承在此展开序幕,金的、银的甜汤圆,比不上一对新人脸上的笑意浓;喜获鳞儿前的呼天抢地,在看到自身血脉的一剎那烟消云散,孩子的爹快来取个好名字,保佑孩儿一生无忧,孝顺父母、光大门楣。

   当年华逐渐老去,时代已经过几次变动,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天空,老人家只好善自珍重了。体衰病痛是老年人的好朋友,孤单与寂寞相伴而来,唯一不来亲近的是那匆匆消逝的岁月,连头也不回一下,总是不等人准备好面对下一个人生场景,就硬生生将人推到台前,上了台的人啊!只有各凭本事演一回了。

   冷眼旁观或热情鼓掌的观众们啊!就来看看这些个古今中外的「人生大戏」吧!

  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比缘六入;

   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

   取缘有,有缘生;生缘生老忧悲苦恼。

   经常有人问我:「师父!为何最近我的运气这么糟?」「师父!有人帮我算命,说我某个时候会如何、如何,这些该用什么方法解除呢?我应该诵那一部经、念那一尊佛号才能消灾解厄?什么方法才能真正改变我的命运?

   其实,人生就如登山一样,登上最高峰时,就是下山的时刻。有生就有死,这种不断轮回的「分段生死」,其实很自然也很平常。了解这个道理后,如果还是把问题留在心中烦闷起疑,根本无济于事,最要紧的,是自问曾在世间做了什么好事?有没有真正发挥人生的功能?

   佛在世时,有一位频沙王,是佛陀的大护法,他有位很好的朋友弗迦沙王。一天弗迦沙王派使者送了一座金塔莲花座给频沙王,频沙王觉得这份礼物不但庄严华丽,而且也非常宝贵,于是恭敬的把这份重礼供养佛陀。佛陀也欢喜接受了。

   频沙王接着请问佛陀说:「佛啊!我将礼物转送给您,不知该以什么东西回赠好友弗迦沙王呢?」佛陀说:「你可以写一段『十二因缘法」送给他。」

   频沙王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好友也身为国王,什么宝物他都有,送他再贵重的东西也是多余的,而佛陀的教法是无价之宝,所以,送他佛陀开示的十二因缘法,最适当也最有价值。于是将十二因缘法,一字一字用心的抄写下来,派人送给好友,并且请好友不只要每天背诵,还要思考里面的重要意涵。

   弗迦沙王收到这分回礼,心想这十二因缘法一定有很深的道理,所以限用心的看,结果有了很深的体悟。他领会到人生的过程,由生到死完全不离开这十二因缘法,若是一朝因缘分散,哪里还有所谓的「人」呢?哪还有什么地位与荣华富贵!

   他觉得再继续贪恋王位与权势,是一件很愚痴的事,于是把王位让给太子,自己落发披上袈裟,离开国家要到佛陀的道场。之间路途遥远,他一路托钵,学习过出家人的生活。

   经过一段时日,即将进入舍卫国的国界,算算大约只剩七天的路程。一天傍晚,来到一家烧窑店前,他向主人要求借宿一晚,烧窑店的主人看到出家人很欢喜,于是就供养他,然后整理房间让他歇息。

   此时:又来了一位修行人,他也向店主借住,主人说:「可以呀!但是,我只有一间空房,刚才来了一位修行者先住了,你可以和他同住一间吗?」修行人说:「可以。」因此,他们就同住一房。

   后来的修行人问他说:「你从哪里来?看起来风尘仆仆的,好像走了很远的路。」他就自我介绍。后来者又问:「你心目中的师父是谁?」他回答:「我心目中的师父就是佛陀,我长途跋涉,就是为了到舍卫国向佛陀求皈依。」后来的修行人听了,便为他分析人生无常的道理。

   「人命在呼吸间,人生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重要的是能否彻悟真理,如果彻悟了,即可证得永恒不生不灭的慧命。人的生命原本就是起伏不定的分段生死:有的人寿命很长,有的很短,什么样的祸福都是由因缘而生,有过去生的因,就有现在的果。你还是好好把握当前的道念吧!」

   听了这些话,他觉得就像甘露灌顶一样舒畅,于是问道:「你是不是曾经见过佛陀?」后来的修行人微笑道:「因为你要见我,但我担心人命无常,所以提前让你见到我啊!」他听了恍然大悟,眼前这位修行人原来就是佛陀,他赶紧礼拜叩头。隔天即将分别时,他和佛陀约定:「七天后我们再见吧!」佛陀仍然告诉他:「人生无常,祸福只在一念间呀!」他们就分手了。

   这位比丘继续向前走,将入舍卫城时,路上有一只刚生产完、防卫心很强的母牛,当他走近时,母牛突然凶性大发直冲过来,牛角插入他的腹部,当场就肚破肠流伤重往生了。

   这是佛在世时的故事,当事者面对佛陀,而佛陀能教他逃过这个劫难吗?答案是不能!这位弗迦沙王为了见到佛陀,为了修行而舍弃王位,结果还是受报往生了。好在在他往生前已知晓无常之理,如此,一念觉悟便不致于沦落恶道。

   人身难得,我们既得人身,又有机会踏入佛门行菩萨道,是不是比弗迦沙王更有福报呢?请大家要自我警惕——人命在呼吸间呀!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集真是因,更无异国,苦若灭者,即是因灭,

   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

   佛在世时的耶舍子,他有这个因缘,在鹿野苑亲自听闻佛陀说法,听得他满心欢喜。不料,在回家的路上,他却看到一户丧家,家属痛失亲人,哭得呼天喊地、哀哀啼啼。他靠近一看,病人已经死了,看看那位往生者四肢消瘦如柴,肚子却鼓胀如鼓,而且他的脸也浮肿不堪。他心想:人死的样子为何这么难看?

   再看到家属的哀啼哭叫,真是苦不堪言啊!他就上前去问那些家属:「人既然已经死了,你们为什么还要这么悲伤?」家属哀泣回答:「他一生辛勤艰苦的付出,到头来却得了重病,生病的这段时间更是辛苦,让他受尽了折磨。现在永别了,从今以后我们再也无法见到他,叫我怎么能不悲伤?这是牵肠挂肚之痛啊!」

   耶舍子想想:对啊,人生就是这样!

   他想起刚才佛陀的说法——「苦、集、灭、道」,这四谛法正好可以在此印证:人的一生辛苦勤劳,到头来真正拥有什么呢?在死亡之前,还要受尽病痛的折磨,一旦一口气上不来,死者已死,而生者也是痛苦不堪,真是生流死别之痛!想想,人生到底是为何而生呢?人生的目的又是为何,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中。

   回到家后,这些问题还是无法消退,他一夜难眠,于是起身在房里来回走动。转头看到睡在床上的太太,平时看她觉得很漂亮,可是睡着之后的形态,他觉得和今天所看的那具尸体也差不了多少。一个人健康时梳洗得很清净,看来很漂亮,但是,死时、病时就变形了。

   想到这里,他的心里非常恐惧,走到房门外,眼前看到的都是横七竖八躺在地板睡卧的仆人,他想:人间哪里是清净的?什么是最美的呢?他的心中不断产生各种矛盾的挣扎。后来,他便不由自主的开门走出去了。

   他朝着鹿野苑的方向前进,经过一条小河,他又想着:「要不要过去呢?」正在那儿犹豫不决的时候,抬眼望向远方的树林,林中好像有一片光芒。于是他脱下鞋子,放在河边,打着赤脚涉水过去了,一步步走向树林里,再向前进就是鹿野苑。

   来到鹿野苑,他看见佛陀在那里静坐,他很欢喜,赶紧在佛陀座前顶礼跪拜。佛陀看到耶舍子来了,很慈祥的对他微笑,耶舍子就在佛前聆听教法,甚至也向佛陀表达想要修行的心意。佛陀微笑默然。

   在耶舍长者家里,耶舍子的太太忽然醒了过来,一看,发现丈夫不见了,她四处寻找都找不到人,就赶紧告诉公公说:「耶舍子昨晚失踪了!」那时天还未大亮,大家都很惊慌,急着分头去找人。但是四处寻找的结果,大家回报的消息,都是没有看到耶舍子的踪影。

   耶舍子不见了,最痛苦的莫过于他的母亲和妻子,当然耶舍长者也一样十分担心儿子的下落,就亲自带着家丁再去寻找。找到河边,他发现了儿子的鞋子,心想:鞋子既然在这里,人一定也在不远处,应该是在对岸的树林里。所以就带着家丁过河去找,同样也向着鹿野苑前进。

   佛陀看到耶舍长者来了,他先让耶舍子暂时回避,长者到达佛陀面前,佛也慈祥地招呼他。长者一见到佛陀庄严的身相,便不由自主的生起恭敬心,很自然地虔诚礼拜下去。他请问佛陀说:「佛啊!您是否看到的儿子」。

   长者听了,内心真的安定下来了,于是请问佛陀有关人生的道理。佛陀一样用四谛法的道理向他说法,耶舍长者听了四谛法顿有所悟,原来世俗的名利地位到头来还是一场虚幻,人啊!根本就一无所有。

   佛陀又向他开示布施与功德等等道理。这场说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此时耶舍长者的心境非常宁静,他已经忘记了寻找儿子的烦恼。这个时候,耶舍子出现了,他走到父亲跟前万般忏悔,请求父亲宽谅,并表达想要修行的心态。

   父亲看到儿子安然无恙…

《生死皆自在·第三章 因缘生,因缘灭——生与死的故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