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皆自在·第一章 生死皆自在,輕安見如來——生死專題

  生死皆自在

  證嚴法師 著

  第一章 生死皆自在,輕安見如來——生死專題

   民國八十叁年,慈濟醫學院創校(注:民國八十九年改製爲慈濟大學,以下所稱醫學院均指慈濟大學醫學院,醫院則是花蓮慈濟醫院),八十五年大體解剖室啓用,並成立「大舍堂」紀念大體老師。所謂「大體老師」,即是自願于往生後,將遺體捐予醫學院作爲解剖、教學之用的舍身菩薩。大體的運用,第一可供作醫學院叁年級學生從事解剖課程,將課本上的知識化爲具體,使醫學生對人體的層層結構,有了實際而深層的認識。這是培育良醫醫術的第一步。

   再者,除了擔任「學生的老師」,也可以進一步擔任「老師的老師」,即是提供醫院醫師從事「病理解剖」,建立完整病理資料,尤其對罕見病例的了解,更有實際而具體的貢獻,有利于其它相同病的及時判讀與施救。另外,醫師解剖時,亦有醫學院學生從旁觀察學習,一邊聽從醫師(老師)解說,增進豐富醫學認識。

   民國九十一年,慈濟進一步推動「人體多元化捐贈」,開展臺灣首創之臨床模擬手術教學,使醫學院與醫院外科醫師合作,開辦醫學院七年級學生「臨床解剖學」課程。自願捐贈的遺體,由醫學生親自操刀,外科醫師從旁指導,實際模擬各種臨床手術過程,讓學生在步出校園前即具有實際操刀,與儲備經驗的機會。這是對未來真實病人的一大貢獻。

   大體老師的角色,隨著醫療教學發達,扮演出不同的新面貌,而其中大愛舍身的精神卻是不變的。中國人一向有著全屍的觀念,能夠突破傳統的局限,並且抛棄對自我軀體的執愛,難舍能舍,的確需要有大愛澤醫的精神,才能無悔無懼地完成身後喜舍的心願。接著我們就要進入第一篇:生死專題。包含人往生後遺體化腐朽爲貢獻的理念;慈濟推行大體捐贈、器官捐贈的相關事宜,以及佛教對「人生無常」的闡釋、念佛的幫助,幫助我們多掌握一分自己的「身後事。」

   死亡並不可怕,怕的是我們沒有做好准備,不願意提前去了解這個人生必然的課題。只要我們放下對死亡的成見,以自然的心情來面對,理出一條清清楚楚的道路,有一天,不論我們要以何種方試面對死亡:相信都能多一分平靜,多一分接受,甚至多一分美!

  遺愛人間

   每天晚上的睡眠是小死;一口氣出去不再進來,就叫做“長眠”。生命結束了,意識(靈魂)即脫離軀體,剩下的軀殼應該怎麼處理呢?

  遺體之處理觀

   大家上這一堂生死學的課程,可說是苦樂參半。樂就是歡喜,歡喜什麼呢?隨喜功德!看到別人的「大舍」,從內心起了一分尊重,有了尊及歡喜心就能贊歎別人,能贊歎別人這也是一分功德,所以就會快樂。苦呢

  看到遺體捐贈者從前的生活照,曾經,他們與我們一樣——有屬于自己的生活,有團聚天倫的家庭,他們是那個家庭的一份子,曾經來過人間一趟,曾經在天地間悠然生活。

   現在他發心捐贈遺體,提供醫學院的教授、學生們從事醫學教學,這樣豁達的心懷真是令人恭敬。人生不過是短短的一段過程,這一生到底是苦呢

  還是樂呢

  

   人生在吞下最後一口氣後,生命就結束了,意識(一般人所說的靈魂)即脫離軀體,而剩下的軀殼應該怎麼處理呢

  埋起來嘛,放在棺材裏會逐漸腫脹而流出屍水,那種屍腐的臭味是難以形容的,接下來,還不知要被蟲蟻侵噬多久。用火化的方式好不好呢

  其實火葬倒是不錯,不過,一把火燒成灰就沒了,這樣還是很可惜。

   所以,假如到了那麼一天,我很希望能夠奉獻出這個軀殼,提供醫學院教學之用,因爲醫學教學完備,醫療技術就可以有很好的發展,將來利益更多的人。

  廢物利用,提升醫學

   人生最苦莫過于病痛,病痛如果可以減輕、解除,是人生最感恩、最歡喜的事。

   之前花蓮慈濟醫院有一位叁十幾歲的病患,原本整個背部駝得像彎曲的蝦子,曲度有一百六十幾度,在報紙上得知陳英和醫師對矯正脊椎彎曲非常在行,所以就前來接受手術。手術後,成天都要躺著,非常不舒服,但是漸漸的這位患者能挺立起來了,他移步到窗邊往外面一看,忍不住贊歎著:「哇!好久沒看到這麼美的境界!」他終于能以正常人的視界來觀看這些美麗的景色,而不再只是眼睛對著冷冰冰的地面。相信失而複得之後,他看到的境界一定比其它人的更美。

   爲什麼醫療科技可以爲他做這樣的矯正

  就是靠醫師對人體結構有精准的認識與掌握,也就是在醫學院的解剖教學中,就要奠立良好的基礎,之後再經過研究與深入,始能對病情做出最佳的判斷與治療。

   因此,「大體捐贈,廢物利用」的觀念,確實是人生最後的價值所在,能夠把無用的軀殼捐作醫學研究,使醫學生甚或醫師對人體的了解更深刻完整,病痛苦難者獲得解救的機會,也就增加了一分。這種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我們爲什麼不去做呢

  是不是因爲被一些訊息所迷惑了呢

  是否違背佛教

  

   比如,有的人會問:佛教似乎有這樣的說法,即是人往生後,八小時或是二十四小時內,不可移動他的身體,但是捐贈遺體或器官,卻要及時摘取器官或爲遺體做防腐處理,甚至不能等到八小時之後再移動,這樣不是違背了佛陀的教理嗎?

   其實,如果推溯到佛陀時代的原點,當時佛陀並不曾說過人往生後要多久才能移動,很多說法都是因爲後人論著而發展出來的。看看在佛的《本生經》裏,每每都是佛陀在過去生中,爲衆生獻身命的記載,例如割肉飼鷹、舍身喂虎等等感人舉動,這都是佛陀發心度衆的心願。能達成自己的心願,那是最歡喜的時刻。

   人在往生後,意識便離開身體,隨著各人業力與願力的不同,有的人還是帶著瞋恨心、煩惱心而去,但是也有的人則是堅持著生前的願心及願力。所以,如果不願意捐贈的人,就下要移動他,以免引起他的煩惱,但如果是自己發願的人,專業人員在爲他處理時,他就會很歡喜,絕對不會有痛苦。這種成就願心的歡喜,也就是功德。

   總而言之,人生最大的意義就在有「使用權」的時候,世間沒有「所有權」,包括我們的身體,都只有使用權而已。但是一般人總是脫不了愛欲執取,對生活的一切存在許多迷恩。

  衣食住行的迷信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現象,說病就病更是司空見慣,但是沒有人會喜歡生病,沒有人願意硬生生被奪去生命。可是不喜歡也沒有權力對疾病說「不」,當然,哪一天人要往生了,也不能說:「等一下,我還要做什麼……。」

   我們的身體是不是真正屬于自己呢

  事實上,如果不去使用,那是不用白不用,能使用它時才是自我的價值,付出去之後就是我所得到的,這是分分己獲的歡喜。到了人生的最後,能奉獻軀體作爲醫學研究,這樣一點都不浪費。我常說:「惜福,惜福!」來到人間,就是我們的身體最消福——吃要吃最好的、有營養的:什麼東西者i過就沒營養,要生吃才有營養,這就是吃的迷信。

   穿著呢!要穿名牌才有派頭,這是穿的迷信。至于住的迷信,睡覺的地方其實只要六尺長、叁尺寬的大小,就足夠我們睡眠精神蓄銳,何必要廣大舒適。行的方面,更不必有豪華轎車才能代步,用所當用,才是適得其所。

   可惜很多人都被求享受的感覺迷惑了,迷失在生活上的衣、食、莊、行中,所以就無所不用其極地消費,糟蹋了一切物質。現在,大家應該要知道如何借福,如何廢物利用,就連我們死後的身體也可以「回收再利」二衆弟子響應遺體捐贈

   很感恩大家,在我呼籲大體捐贈之後,就有發心菩薩把自己最俊的身體捐出來。其中之一的馬居士,往生前我到病房去看他,他都會說:「師父,您一定要好好地拉拔我,我一定還要再來,到時候我還要做師父的弟子。我死後的身體,也請師父好好幫我利用,我要捐給醫學院!」往事曆曆在目,實在是很令人感動。

   還有精舍德恒師的俗家母親往生前,德恒師問她:「媽媽,假如您往生了,願不願意把大體捐給醫學院啊

  」她明智的同意了,往生後,子女們以歡喜的心圓滿了媽媽的願。

   來自慈濟家庭的香勳,是一位年輕、活潑的女孩,突然間身體不適就「走了」,雖然令大家措手不及,但由于她們一家都是慈濟人,所以就做出捐贈遺體的決定。想想,當初如果只是將她火化了,現在也不過是一堆骨灰而已,如今捐出了大體,不管是爸爸、媽媽都會想:「我的女兒還在這裏,她的身體可以做醫學研究!」我想應該也是很歡喜、很安心,這就是隨喜功德。

  沒有苦就無法體悟樂

   人生的緣與愛到底要如何面對?以世俗的價值觀來處理,有的人舍不得情緣,但最後還是要舍。至于舍了之後還能如何運用,這是個值得細思的問題,能夠舍出大體,這樣的運用確實很好。記得,將來我往生了,也要做大體捐贈!當然,還可以用的器官如果能及時派上用場,趕快幫我捐出來,這也是一件好事。

   人生本就苦多樂少,而沒有苦就無法體悟樂的真谛,所以,我們應該勘破這個道理——苦就是樂的根源。怎樣去體會苦

  怎樣能轉苦爲樂

  若能適當處理,這分破繭而出的心得是最快樂的。

   很感恩大家爲推動大體捐贈所做的付出,甚至自己也極力護持,填寫了大體捐贈卡。臺灣也有其它醫學院很缺乏大體,有幾所前來委托慈濟轉捐大體給他們,這同樣是在醫學的應用上,大家要用正確的心態來看待捐大體這件事,而且不一定都要捐給慈濟,其它的醫學院也可以捐。

   每個人都會死,死後的境界我們沒辦法知道,不過可以大約推理出來,由一些從生死邊緣活過來的人口中,他們描述死亡就像睡著一般。其實,我們每天晚上的睡眠即是小死:如果一口氣出去沒有再回來,這就叫做「長眠」。

   睡眠時我們會做夢,在好的夢境中總是感覺輕飄飄的,沒什麼痛苦,這…

《生死皆自在·第一章 生死皆自在,輕安見如來——生死專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