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

  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

  太虛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廣州作──

  一 緒言本刊的編者計劃著要出“中國佛教建設號”,發來了征稿書,並且再叁再四的催著要我作文,我在流水行雲中那裏有暇時寫。何況提到現代中國佛教的建設,二十余年來已不知空說了幾多的閑話,到今閑話還是閑話,並不能稍成事實!縱令現在有閑心思以寫得再詳盡點,也不過添些文字言語罷了,所以更加提不起興來!不得已,只將現在所講的幾篇講詞,及以前說過而可收拾到這個題目中來的論議,裁湊攏來,聊塞其責。

  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殘渣般的佛教,原有塔像僧寺,亦仍是依了人民俗習、及社會病態發酵似的變化生滅,而隨著內外時勢、亂草般的佛教新興會團學社,更顯出左支右绌東傾西撐的鼓蕩姿態。總而言之,尚沒有可以整理的著手處,所以也走不上建設的軌道,這從佛教徒的本身來觀察如此。然此乃有關整個之中國社會及政治者,以無社會的定型及政治的常軌,故虛弱的散漫混雜的佛教徒衆,亦不能有契理契機之建樹;何況中國的社會政治又受並世列強的牽掣而使然,若佛教徒不能有堅強的嚴肅的集團出現,直從轉移世運振新國化之大處施功,殆無建設之途徑可循。然中國的佛教實已到了潰滅或興建的關頭,設使不能適應中國現代之需要,而爲契理契機的重新建設,則必趨衰亡之路!如印度以及阿富汗、爪哇等,昔固曾爲佛教盛行地,今只有殘迹可供憑吊耳!噫!我四衆佛徒,能不憂懼以興乎?!

  二 佛教與中國文化(注一)

  甲 中國文化概觀如建設現代的中國文化,一面固然必須吸收現代西洋文化的精華,而另一面也必要找出中國固有文化的特征。因固有文化在中國已有了幾千年的曆史,我們不能完全撇開它不管;若撇開固有文化而侈談現代文化建設,這建設就要成了不可能的事。但是一談到固有文化,一般人往往即拘縛于宋明理學的儒家思想。實則宋明理學的思想,是不足以代表固有文化思想的;我以爲應該在各時代找出中國固有文化的代表,歸納之,可有六個特點:

  1.周秦子學  我想,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即是周秦的諸子,在中國學術史上大放萬丈光芒的異彩,思想最豐富,亦最發達。所謂諸子,即孔子、孟子等,都包括在內。諸子之學術最有價值,當然是要占中國文化的第一把交椅。

  2.漢唐文學  文學在廣義上說,曆史文字一類都可歸之于文學。中國的文學,當以漢唐時代的文學爲最優美。因爲自周秦文化思想發達的結果,便産生出漢唐兩代優美的文學。故要講中國的文學,其特點宜在漢唐二個時期。

  3.魏晉玄學  講到玄學的特色,便要推魏晉時代。在這時代,老、莊、易經的學術思想最發達,造成了那時代的思潮;故其在中國文化中,亦占有頗重要的地位。

  4.隋唐佛學  佛學在中國,自漢至今,已有一千八九百年的曆史,而其最發達的中國佛學黃金時代,便是隋唐的佛學,在中國文化史上曾放過特別的光彩;故中國文化的第四特點,應要數到隋唐的佛學。

  5.漢清經學  考察經學的發生,始于漢代,由漢武帝尊尚儒家而罷斥百家的思想,便成立了經學。經學到了清朝,因研究者繼起,頗有發揮,此時代實可說是集經學之大成。故漢清的經學,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特點。

  6.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亦是中國文化學術中一種有特殊意義的學術,看起來,是儒佛或儒佛道思想的結晶品,但亦有把中國向來的文化削小萎弱了的地方;自宋明理學昌盛後,中國的文化就漸漸地失卻生氣了。其實、這只是儒家思想的一部份,參加佛道的片段思想,以爲集成此一文化的因緣。故知宋明理學,不過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部份,是不足以代表中國整個文化的全體的。

  根據以上周秦子學,漢唐文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漢清經學,宋明理學的六個特點,把它研究得融會貫通起來,方能觀察到整個的中國固有文化。故所謂中國文化的概觀,便是舉此六個特點,概觀中國固有文化之全體;若要發揚固有文化,應該注重這六個特點。否則,所謂固有文化,就未免遺漏不完全了。那麼,佛教既是六個特點中的一個特點,當然可算是中國固有文化的一種。

  乙 隋唐佛學概觀

  1.隋代集前期之成  佛教在東漢明帝時代,已傳中國,至唐代已經四五六百年,唐後直至明清又有千余年的曆史。那末、爲什麼丟棄別的時代不談,專談隋唐時代的佛學呢?這因爲佛學自被中國吸收過來,至隋唐時代,始完全溶化了變爲中國的佛學的時候;故講中國佛學,必推隋唐,隋唐時代是佛學大成的時期。佛學在中國有許多的宗派,都在此時發生和長成的:如成實宗、叁論宗、涅槃宗、地論宗、攝論宗、俱舍宗、都在隋時成立;尤其是地論宗的隋慧遠法師,著了一部大乘義章,把隋代以前的佛學思想,融會貫通起來,成了佛學思想的結晶,是集隋前幾百年來佛學思想之大成。還有、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學術著述亦很豐富:關于理論有法華玄義,關于修持有摩诃止觀;而且還以五時八教,判釋佛說的一代教法,把佛教作有系統的整理與分配。他若叁論宗吉藏大師,也是這時期集佛學思想大成的一位大德。

  2.唐代全本期之盛  佛學自經過六朝後流傳至唐,實是全然大盛的時期。唐初有玄奘法師,精通法相唯識,留學印度十七年。他自印度歸國後,即從事翻繹出許多梵文的經典。稍後、又有金剛智、善無畏、不空等叁藏,來中國譯傳密宗的經典。因此、在中國除隋代成立的宗派以外,又成立唯識、華嚴、密、各宗。還有禅宗,向來只有一二人授受相傳,此時因六祖的宗徒興起,亦風靡一時,普遍弘盛,成爲簇新的一種宗派。而律宗、淨土宗之完全成立,亦待于唐之道宣、善導,學說與實行兩方面,乃都得其充分的發展。故佛學到了唐朝,大小乘十叁宗的盛弘,如千岩競秀,萬壑爭妍,實是全佛學界之洋洋大觀!由此、欲知中國佛學,非研究隋唐佛學,不足以見中國佛學的全體,亦猶研究中國文化,必注重那六個特點一樣。

  3.隋唐以前之未完滿  隋唐以前雖有佛學,俱未完滿,不但隋以前未完備,即唐以前亦未完備,須至隋代的佛學方算完成;故欲窺佛學之全貌,非研究隋唐佛學不可。

  4.隋唐以後之已缺偏  隋代佛教雖很興盛,但是到了唐末武宗時代,因武宗惑于道教,大施毀佛滅僧的摧殘,雖然爲時甚短──武宗死後佛教依然複興──而已受了很大的影響和打擊。以前全盛的佛教自受打擊以後,有些宗派便不能複興;同時、因五代之亂,這些不能複興的宗派,更因此隱沒不彰不傳于世了。但這裏還有留爲後來的宗派複興的一線曙光的,便是禅宗在當時已很興盛;因禅宗不立文字,不拘形式,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受當時的破壞與摧殘,依然得其所哉的自由流行。故後來俱舍、叁論、密宗等,宗派雖不複流行,至宋初天臺、賢首、淨土等,又有複興的趨勢,都是依附禅宗的力量。

  由上所說,知道唐後的佛學,因各宗的隱沒和失傳,已偏破殘缺;故欲嚴格切實地講中國佛學,便非講隋唐佛學不爲功。因其不但集前期之成,而實至本期乃發揚圓滿;自此以後,佛教便沒有以前發展的時機。即如爲宋明理學源泉的禅宗,不但于佛學無何進展,反而把隋唐佛學那種健全活潑的精神消失了。由此、在前面文化的六個特點中,特提出完滿不缺的隋唐佛學。

  丙 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化之關系

  1.思想  就思想方面說:中國人受佛學思想的影響,實在很多,以“空”和“因果”二種思想爲特甚。此因隋唐以前的佛學,大概偏于講空,由此空的思想流入爲上流社會知識階級的思想,故有許多知識份子,就認定佛教是清淨寂滅的。在有益方面說,中國人向來把現實的人世看得太實在,太重要,遇到窮困迫切之時,便無法解決心境上的煩憂,而由佛法這空的思想,便使心境在窮困迫切中轉趨于安定,思想得到超脫的解放;故佛學之空的思想,給中國人的利益實在很深。至于佛學的因果,是說明萬法從因至果,皆有一定的秩序;其間善因招感善果,惡因招感惡果;或過去的因招現在的果,現在的因招未來的果;或現在的因招現在的果,都是善惡分明,毫厘不爽的。此種思想,不但影響于上流社會的知識階級,尤其影響于普遍的一般社會的心意中。故知隋唐以來,中國人受佛學影響最深的,除了空、還有因果。

  2.文藝  隋唐以前,譯經中的名詞,尚多借用中國固有的名詞;及至隋唐,在佛典中所有新名詞的翻譯,便很豐富,普遍而通俗,幾乎成了一般人作文賦詩的新材料。故隋唐時代的文章、詩歌,頗有佛學的成分在裏面。同時、關于音樂、繪畫、建築物、造像、雕刻等美術,亦非常之多,如現在大同雲崗等石佛,雕刻得非常精巧,都是中國古代藝術的模型。故知佛教在中國,對文藝上亦有很大的貢獻。

  3.政治  佛學影響于政治,亦有相當的功績。如由上文所說的空的思想,使上流社會一班有才華有意氣的人物,都能安分自樂,不逸于軌道。同時、還能坦白真率,樸實誠摯,沒有虛僞的驕氣,在平和中過其不治而安的生活。宋大儒有一次看見幾位禅師的相貌,便很感慨的說:“若沒有佛教的禅宗,這類人恐怕都是和國家治亂有關的魁首”。真所謂“佛門出俊傑,人海失蛟龍”了。然能造成這些人,使他們的心境很真率,很坦白,很安定,自然是由于空的思想的力量所致了。在政治上還有一種有關系的思想,就是因果。曆朝的政治在施行方法上,往往采取因果的粗相,借爲“神道設教”,使人民有所顧忌,不敢妄爲,以補助政治法律之不足。

  4.風化  佛學自隋唐發達以來,不但上流社會受其影響,即中下社會所受的影響,亦非常普遍而深刻;如前說的空和因果等思想,都已成了民間普遍的風俗。有許多人因環境的關系,不能生活于社會,這時便感覺到尚有佛教爲他作安身立命之處;或有對于人生…

《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學處講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