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義燈(楞嚴經題要釋)

  序說

  1、楞嚴真僞說之由來

  近世紀來,中外的學者們,對于“楞嚴經”是否確自梵本譯出?或視得僞作,成爲一個爭辯的問題。有人說:“六朝隋唐之間的投機份子,東拼西湊,利用佛家的術語,雜以周秦諸子的論調,寫成“楞嚴”一經,以喜誤國人”。近代文豪如梁任公,在其著『古書真僞及其年代”第二章,也曾說“楞嚴”是僞作。他說:

  ““楞嚴經”可笑的思想很多,充滿了長生神仙的荒誕話頭,顯然是受了道教的暗示,剽竊佛教的皮毛而成。......真正佛經,並沒有“楞嚴經”一類的話,可知“楞嚴經”是僞書”。以上兩種看法,也許是因爲我國固有諸子的思想,與“楞嚴”的義理相符合的緣故,遂致發生這樣的議論。

  蓋“首楞嚴經”,在唐玄宗—肅宗年間,(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已經盛行于世,然當時並無對之懷疑者,然至近代,才說“楞嚴”是僞書,這難道當時距離譯書的期間近,而真僞豈不明?還是當時全無高明人士能夠認出真僞呢?致使這一部“楞嚴經”,依然的流傳下來!

  據“宋高僧傳”卷五雲:唐慧琳法師是疏勒國人,精通梵漢,聞名當世,遍讀叁藏,目光如炬,善能分別真僞,而對于“楞嚴”絲毫沒有置疑,攝人共編著“一切經意義”之中,如果“楞嚴”是僞書,豈能逃過慧琳的眼光?在“大涅槃經”卷八書後,慧琳的注釋曾說: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昙無忏法師于姑藏,依龜玆國胡本文字翻譯此經,遂與中文音旨不符,龜玆與中天竺相去遠隔,又不承師訓,未解用中天竺文字,所以義違,故有斯錯”。由此看來:以慧琳卓越的智慧,銳利的眼光,能夠指出“涅槃經”翻譯的失義,而竟不能辨別“楞嚴經”的真僞嗎?然而,雖說唐人對于本經無人置疑,但亦未必即屬無訛,故欲判定真僞,必須要更進一層的引述曆代大德,對于該經的批判以爲定論。

  

  2、曆代大德對楞嚴之批判

  若說“楞嚴經”是用佛家而雜以周秦諸子學說,便是竊取我國固有思想的僞作,這是與“楞嚴”之中心宗旨有懸殊的差異。此經由外表看來,似極複雜,然其實際卻不然,它的中心宗旨是“昭明一心,建立叁觀,修叁觀,還證一心,斷惑證真,成就不生不滅之因果”。明代智旭蕅益大師,在其著『楞嚴文句”裏面說:

  “......十界一心,事造與理具,遍攝遍含,一境叁觀,橫辨與豎曆,非並非別,依此成自行因果......是誠一代時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無上圓頓之旨歸,叁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勝,摧魔外之實相寶印......”。

  

  又通潤大師著『楞嚴合轍”雲:

  “......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如來藏心也。由此心體,含吐十虛,彌綸萬有,五目不能睹其形,四辯莫能談其狀,唯我大覺,睹明星時,開佛知見,直觑某頂...... ”。

  通理大師著『楞嚴指掌懸示”說:“......如來爲辟道元,詢問始心,據阿難發心,由于見相思惟,心生愛樂,而如來斥以用諸妄想,此想不真,于是七番破其無處,觌面诃爲悲歎,離塵推其無體......因而進求寂常心性,別祈發明妙心,如來爲示寂常心性,即在六根,妙明元心,不離四性,故以卍字流光,引合現前,指以親領,曆十番妙示,決多般狐疑,既領見性,即是真心”。

  在溥畹大師著『楞嚴寶鏡疏”上說:“......如來藏妙真如性,正指妙定真體......各自知心精遍,包含十方,觀空如等,視身猶塵......發明萬法生續,五大圓融,備彰叁藏,大衆獲益......以一心而爲萬法,聖若凡,乃至真妄邪正,一切皆心,更無別法”。

  天如惟則禅師雲:““首楞嚴經”者,諸佛之慧命,衆生之近道,教網之宏綱,禅門之要關也。......求其總攝化機,直指心體,發宣真勝義性,簡定真實圓通,使人轉物同如來,彈指超無學者,無尚“楞嚴”矣”。

  憨山大師更是說得好:““首楞嚴經”者,以一味清淨法界如來真心爲體,依此一心,建立叁觀,修叁觀,還證一心,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是以阿難示同未悟,不達此心,故一向多聞,未得無漏,不能頓拔生死之根,遂罹摩登淫舍之難,由是殷勤啓請叁觀妙門,故我世尊先示一心,照明萬法,而首告之曰:一切衆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是使初心創志,則知觀相分明,然後任運一心,法爾淺深,具有斷惑證真高下之用。......修已極,故結指觀門,使始終一源,不出楞嚴大定......”。

  至于近代太虛大師著『楞嚴大意”雲:“此皆辨妄明真之真心論,全部經文中,有一貫的中心思想,即是常住真心,故本經以常住真心爲基本。信解、即明常住真心之理;修行、即除常住真心之障;證果、即證常住真心之德......惟“楞嚴經”確是佛說,僅根據點有異而已。衆生世界,即是如來成佛真體,譬如全海成風浪,風浪即在全海,法身成有情無情,則有情無情均即法身。故曰:“情與無情,皆成佛道”。

  谛閑大師的“楞嚴指味疏”雲:“一切衆生,但知面上之眼能見,胸中之心能知,豈知能見之眼,非一定在面上;能知之心,不必定在胸中,亦二處俱無在不在也。今佛順衆生舊執之情,亦不明言知與不知,在與不在,只以心眼交互發明,因心顯見,因見顯心,密意正顯淨塵之眼無見,緣影之心非知,亦不分明道破,令其自悟,舊執俱非,方信知見,原非二物”。

  圓瑛法師之“楞嚴講義”雲:“經中所顯根性,即是識精元明,體通如來藏性,又如來藏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等,大分正齊心生滅門......若會妄歸真,見與見緣,並所想知,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與夫妙性圓明,離諸名相等,皆唯性無相,此兼齊心真如門......若妙極一心,四義交徹,四相圓融,曆明叁藏,不出一心,此兼齊一心本源,斯經實與華嚴、圓覺,同條共貫,其爲無上甚深之聖典”。

  綜上所述,則曆代高僧大德,對于“楞嚴經”之批判,確認爲佛說的闡明真心常住之真理,誰能有此本領,托于經文,以欺騙天下後世?而且,闡明心性的佛法,就曾被宋朝的理學家所襲取,朱熹先生曾稱的觀心說,實與周秦諸子之思想有懸殊的差別,而與佛教教義闇合,所以“楞嚴”一經,決非唐朝時代的佛教徒竊取先秦思想之所爲,是很明顯的。

  以上曆代高僧大德,對“楞嚴經”之批判,實在是甚爲平實,由此足知中國的固有文化思想與楞嚴的道理,實在較爲接近,視“楞嚴”爲僞書一說,誠不攻而自破矣。

  

  3、楞嚴絕非僞書

  若謂“首嚴經”有神仙咒語之談,就據以判爲僞書,這在表面上看來,是頗具理由的說話,然而,“楞嚴經”所載的咒語,是佛教密宗(真言宗)的特色,在本經關于灌頂部份有叁、四處之多,咒文悉皆是梵語譯音,根本與道教咒語“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急急如律令”等語句差異很大,絲毫沒有混合道教的色彩,而梵音咒語,亦決非唐人所可能杜撰出來的。

  所謂談神仙事,凡是長壽不老的行者,皆可稱名謂仙。這個仙的名詞,決不是道教獨有的專門詞,而且楞嚴所說的仙,是說行者在修禅定時,想多情少,能輕舉飛行者則爲神仙,與道教所說,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修成後可能將肉身白日升天的仙,是根本不同的。道教所談的練丹術及修精氣神法,雖是翻破十卷“楞嚴經”,也無法找到的事實,而且“楞嚴經”所說的十種仙,豈是我國道教所謂的仙,可能望其項背?願學者們細味之。

  

  總之,不分黑白,只要看到有咒語神仙之談,就說是竊自道教而來,遂認“楞嚴”爲僞書,這實在非公允通達之論。

  

  附 楞嚴疏七十叁種

  

  唐

  崇福寺惟悫法師疏

  魏北館陶沙門慧振科判

  蜀資中弘沇法師疏

  長慶道巘禅師說文

  

  宋

  永明智覺壽禅師宗鏡引釋

  真際崇節法師刪補疏

  槜李靈光洪敏法師證真鈔

  長水子璇法師義疏

  蘇臺元約法師疏鈔

  道歡法師手鑒釋要

  福唐沙門可度箋釋

  泐潭曉月標指要義

  孤山智圓法師疏並谷響鈔

  吳興淨寬法師仁嶽集解並裏聞記

  閩僧鹹輝義海

  法界庵主神智諱可觀補注

  雲間竹庵補遺

  北峰印法師釋題

  桐州法師懷坦集注

  圓明禅師洪覺範尊頂法論

  東吳雷庵正受論補

  王文公介甫解亦名定林疏解

  無盡居士張觀文補注

  溫陵寶勝禅師戒環要解

  

  元

  我庵本無重治集錄

  柏庭善月法師玄覽

  天目中峰國師幻住明本征心辨見或問

  中吳師子林天如惟則會解

  

  明

  吳江融室法師淨行廣注

  大興隆寺魯山講主普泰管見

  槃陰沙門供闊冥樞會解

  楊李幻居真界纂注

  燕中講師如相合解

  曹溪憨山海印大師德清懸鏡並通議

  紫柏尊者達觀大師真可解

  雪浪叁懷法師洪恩經解科判

  雲棲蓮池大師摸象記

  內江中川法師界澄新疏十卷

  五臺空印法師鎮澄正觀疏並月川別眼

  柴紫乘時講錄

  雲棲廣莫直解

  虞山鶴林大寂文義

  金陵秋溟先生殷祭酒邁質言並輯補

  太倉東溟先生管公質言並覺迷錄

  廬陵曾祠部金簡鳳儀楞嚴宗通

  交光法師真鑒正脈

  天臺幽溪法師傳燈玄義並圓通疏

  蕅益素華法師智旭玄義並文句

  鍾賀二居士楞嚴如說

  湖南颛愚禅師觀衡四依解

  二楞一雨法師通潤合轍

  傳如講師截流

  湛然大師臆見

  王墨池指月

  汪靜峰依釋

  乳峰德水大師摘脈

  錢謙益先生疏解蒙鈔

  海昌陳元瑞獻正脈疏鈔

  會稽惠印解

  般若庵崇聖句解

  丹霞天然禅師直指

  天都俞王言標指

  

  清

  巴蜀居士非眼劉道開楞嚴貫攝

  浙水慈雲寺沙門續法灌頂疏

  雲南法界寺沙門溥畹寶鏡

  衍法寺廣修法師…

《楞嚴義燈(楞嚴經題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新春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