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家庭.社會

  人.家庭.社會

  宗性法師 主講

  講座主題之緣起

  一、傳統文化的回歸與再認識

  按照慣例呢,一開始要對大家有一個稱呼,今天來參加這個中國傳統文化公益講座,我特意早到了一會兒,想看看聽衆都是什麼樣的。結果看到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既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既有老的也有少的,因爲在這個場合我們是來做文化上的交流,我也不了解各位的具體情況,所以我就想送各位一個什麼稱呼好呢?還是統一一個稱呼就叫朋友好了。各位朋友,今天來這裏也比較有緣,雖然說是講座,但其實象成都人在茶館裏的說法,就是吹吹牛。我來呢,也就是跟大家聊一聊。講座的題目比較大,我只是站在個人的角度、立場,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爲什麼講這個題目呢,是因爲最近這些年,社會上對我們的文化傳統有一種回歸,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很慚愧,這些年除了讀些經書,我對傳統的經典讀的不多,現在記得的基本上都是十八九歲在寶光寺學習時背誦過的四書五經。當時跟從唐仲蓉先生學佛學,有一次聊天的時候,他突然發現我會背他的講義,就讓我每天到他那裏去,那是九二、九叁年的事。後來唐先生就讓我背誦四書五經。最近跟學習傳統文化的朋友交流的比較多,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大學》中講的叁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下面還有八目: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就琢磨,其實這八目中有一個核心,就是修身。你想啊,要平天下,先要治國,要治國,先要齊家,齊家從哪裏開始呢?修身。身如何修?那麼下面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就可以保證修身達到一定的成就,修成一定的品格。我又想,儒家很重視人生和個人的修養,那麼佛教怎麼樣呢?

  二、大衆對佛教的誤解與偏見

  近現代以來學術界有個說法,道教、佛教強調出世,儒家強調入世。而過去對出世的印象,就是躲在深山裏,躲在樹林裏,至少也是關在圍牆內,所以很多人認爲,既然佛教是出世的,那麼和尚和學佛者的形象就是陪伴青燈古佛,不食人間煙火。因爲有這種印象,所以世間很多人對和尚有一些誤解,常常讓人哭笑不得。比如前些年我是戴眼鏡的,去眼鏡店的時候,店裏的小姑娘就問我:“和尚還戴眼鏡啊?”還有,比如我在北京上學時,騎自行車上下學,一個老太太看見了就說:“喲,和尚還騎自行車啊?”我就說:“那您認爲和尚應該幹什麼?”她說:“走路啊,和尚不是都講行腳的嘛。”我說:“那請問老夫人,四十年前您出門時怎麼辦啊?”她說:“走路啊。”“那您今天呢?”“坐車啊。”我說:“怎麼你們能變,我們怎麼就不能變?”她就說:“喲,和尚還能變啊?”我說:“和尚怎麼不能變,孫悟空還七十二變呢。”開始時想不通,爲什麼有這麼多誤解,後來想通了,歸根到底,社會上人們對佛教的誤解還是源于對佛教的精神不了解,認爲佛教是出世的、封閉的、消極的。

  很多人對出家人很感興趣,我出去被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爲什麼出家?我說:不是講人都有隱私權嗎?我可不可以不回答?他說:不可以。後來這樣的問題遇到的多了,我就開始琢磨,爲什麼大家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因爲很多人覺得出家當和尚要麼是因爲失戀了,要麼是生意垮了,要麼是仕途不通達啦,總之是遇到挫折打擊了想不開的人才去當和尚。開始我也無可奈何,後來就發明了一個對付的辦法。我就說:“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你去過醫院沒有啊?”“當然去過。”“醫院是什麼人去的地方?”“病人呗。”我又說:“生了病不去醫院那人會怎麼著?去磨盤山嘛,火葬場嘛。雖然大家都不願意去醫院,但生病時還必須去,因爲它可以救你。我說啊,即使是受打擊了,想不通了,去當和尚了,他沒有去跳樓嘛,沒有去跳府南河嘛。好在有個佛教啊!不然這些人受了打擊了,沒地方存生了,全都自殺去了。你們應該感謝佛教啊,它收容了那麼多失意的人,被打擊的人,社會沒辦法收容的人呐。”他說:“嘿,你這樣一說還蠻有道理哩。”我說:“你仔細琢磨琢磨,更何況出家人中不見得都是你想的受打擊、想不通了才出家的人。比如要問我是爲什麼出家的?我經常就一個答案:搞不清楚。爲什麼呢?我是稀裏糊塗來的。直到今天,我也沒想通。”但也確實不排除有些和尚包括學佛的人是因爲受了打擊出家的,不過這也沒什麼奇怪的,這正好說明了佛教的濟世作用啊!

  叁、 濟世與救世 —— 佛法的真精神

  儒家講社會最核心的問題是修身,是解決人生的問題,而佛教連失意的、想不通的人都可以救,還有什麼人救不了呢?從這個意義上講,儒、佛兩家有相通之處。如果離開了對現實人生的幫助,那就成了古董嘛。今天講傳統文化的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只講傳統文化好,好在哪裏呢?能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現在好東西太多了,金沙、叁星堆、故宮博物館裏都是古董,好不好呢?好。但是再好,也只是擺在玻璃櫃子裏看一眼,沒有其他用處了。佛法是不能離開現實社會的,因此我在此提出叁個概念:佛教、佛學、佛法。敲啊打啊磕頭啊燒香啊這些形式屬于佛教,搞學術研究的是佛學,裏面有辯證法、心理學、哲學,有思辨。解決現實問題、人生問題的,就是佛法。但這叁個又是相互關聯的,不是孤立的。我今天就站在佛法的立場上和大家交流。佛法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今天還有那麼多人在探尋它,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呢?就在于它對現實、生命、社會的關懷,可以解決我們人在現實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是我個人認爲爲什麼佛法能長盛不衰的原因,也是我爲什麼要站在佛法的立場上來跟大家聊人、家庭、社會的原因。

  第一章 人的問題

  首先跟大家聊關于人的問題。人不大好聊呢。我事先去查了《說文解字》,什麼叫人?《說文解字》講:“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這個標准好高哦,我們一般對人的理解就是兩個眼睛,兩個耳朵,一個鼻子,一個嘴巴,這就是一個人了,“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這個標准遠遠超出了我們平常認識的人的概念。

  一、人性的善惡

  (一)傳統儒道兩家對人性的看法

  關于人性這個問題,我們現代人是最模糊的。我先說一下對人性的幾種傳統理解,再談一下佛教的看法。過去在傳統文化中,有一派意見認爲人性是善的,《叁字經》一開頭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說是惡的,比如說小孩剛生下來吃奶,如果再多抱來一個小孩吃,他馬上就開始蹬腳了,意思就是:“走開,這是我的”。一開始就有“我”的自私念頭,就有嗔恨。有人根據這個就判斷,人性是惡的,因爲是沒有人教,與生俱來的嘛。又有一種意見說,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是什麼呢?像水一樣,像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一樣,你在哪裏挖個溝,它就往哪裏流,你怎麼教育引導,它就往哪個方向發展。

  (二)佛教的人性觀

  1、佛教人性觀的叁個層面

  這些是過去傳統的說法,根據我個人的思考,這些說法好像也不對,佛教有另外的看法。佛教是不講非此即彼的,它告訴你人性是多面的,基本可以分成叁部分:善、惡、無記。先說一下善惡,佛教講的善惡和世間講的善惡不大一樣。我們小時候唱:“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到警察叔叔手裏邊”,這是善,佛教也認爲這是善,但佛教講的善更爲深廣的多。一,善不僅要對自己有好處,更對他人有好處,這是從空間的角度說的。二,善不僅對現在、對今生有好處,還要對未來、對來世有好處,這是從時間的角度說的。所以佛教的善惡觀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拓展了善惡的觀念。

  這裏要重點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自利與利他的關系問題,我們很多學佛的人也搞不懂,到底是先度人呢還是先度己呢?很困惑。有兩派意見,一派說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再去幫助別人,另一派說要先去幫助別人最後再來幫助自己。爭來爭去,第一派的人就說,打個比方,你自己都不會遊泳,現在有人掉到府南河裏去了,那你能把他救上來嗎?你跳下去不也要淹死嘛。你一聽有道理,趕快每天到猛追灣遊泳館學遊泳去。諸位不要忘了,現在已經有一個人掉到河裏去了,等你到猛追灣學會遊泳的時候,這個人已經沖到太平洋去了,他不等你的。其實我們要明白,利己與利他是同時的,沒有先後。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出門走到馬路上看到一塊石頭,心想這石頭擋道了,萬一盲人看不到摔一跤怎麼辦,就把它撿起來丟到一邊去。這是個利他的行爲吧?旁邊有個人看到了,就說:“這個人了不起啊,心多細啊。”如果你下次有困難,那個看見的人見了你,就說好人呐,我一定要幫助他!利己和利他不就同時完成了嘛,那有什麼先後啊。所以在佛教看來,自他、過去未來都是相關聯的,不是孤立的。

  除了善惡之外,還有無記,就是說不出它善或是惡,比如說廣場上打太極拳的,他的拳頭既可以用來打人也可以用來幫人,但他在練拳的時候,不會想那麼多,不會傷害人也不會幫助人。這就是無記,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沒有太多的價值趨向,不善也不惡。佛教講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但是在凡夫階段,在你我做人的階段,一定是惡的大于善的。你自己在內心檢討嘛,每天是想壞事的時候多還是想好事的時候多?這個不用向我報告,我不是審判官,自己可以審判的。別人都審判不了你,到最後都是自己審判自己。所以佛教講人性是多元的,惡的思維、語言、行爲大于善的。西方也講人有多重人格,爲什麼?因爲人性是多元的嘛。大家都看過舞臺上的變臉吧,但從來沒看過自己變臉哦。我就提倡諸位觀察一下自己是怎麼變臉的,可以找人在旁邊吧自己臉上的表情拍成照片,擺出來,你再去看的時候會說:誰呀?這還是我嗎?很多時候情緒不是由你自己做主的,你內心善惡的種子跑出來了。,你內心的習氣折射…

《人.家庭.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