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家庭.社会

  人.家庭.社会

  宗性法师 主讲

  讲座主题之缘起

  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再认识

  按照惯例呢,一开始要对大家有一个称呼,今天来参加这个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我特意早到了一会儿,想看看听众都是什么样的。结果看到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既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既有老的也有少的,因为在这个场合我们是来做文化上的交流,我也不了解各位的具体情况,所以我就想送各位一个什么称呼好呢?还是统一一个称呼就叫朋友好了。各位朋友,今天来这里也比较有缘,虽然说是讲座,但其实象成都人在茶馆里的说法,就是吹吹牛。我来呢,也就是跟大家聊一聊。讲座的题目比较大,我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立场,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是因为最近这些年,社会上对我们的文化传统有一种回归,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很惭愧,这些年除了读些经书,我对传统的经典读的不多,现在记得的基本上都是十八九岁在宝光寺学习时背诵过的四书五经。当时跟从唐仲蓉先生学佛学,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他突然发现我会背他的讲义,就让我每天到他那里去,那是九二、九三年的事。后来唐先生就让我背诵四书五经。最近跟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交流的比较多,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大学》中讲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面还有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就琢磨,其实这八目中有一个核心,就是修身。你想啊,要平天下,先要治国,要治国,先要齐家,齐家从哪里开始呢?修身。身如何修?那么下面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就可以保证修身达到一定的成就,修成一定的品格。我又想,儒家很重视人生和个人的修养,那么佛教怎么样呢?

  二、大众对佛教的误解与偏见

  近现代以来学术界有个说法,道教、佛教强调出世,儒家强调入世。而过去对出世的印象,就是躲在深山里,躲在树林里,至少也是关在围墙内,所以很多人认为,既然佛教是出世的,那么和尚和学佛者的形象就是陪伴青灯古佛,不食人间烟火。因为有这种印象,所以世间很多人对和尚有一些误解,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前些年我是戴眼镜的,去眼镜店的时候,店里的小姑娘就问我:“和尚还戴眼镜啊?”还有,比如我在北京上学时,骑自行车上下学,一个老太太看见了就说:“哟,和尚还骑自行车啊?”我就说:“那您认为和尚应该干什么?”她说:“走路啊,和尚不是都讲行脚的嘛。”我说:“那请问老夫人,四十年前您出门时怎么办啊?”她说:“走路啊。”“那您今天呢?”“坐车啊。”我说:“怎么你们能变,我们怎么就不能变?”她就说:“哟,和尚还能变啊?”我说:“和尚怎么不能变,孙悟空还七十二变呢。”开始时想不通,为什么有这么多误解,后来想通了,归根到底,社会上人们对佛教的误解还是源于对佛教的精神不了解,认为佛教是出世的、封闭的、消极的。

  很多人对出家人很感兴趣,我出去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出家?我说:不是讲人都有隐私权吗?我可不可以不回答?他说:不可以。后来这样的问题遇到的多了,我就开始琢磨,为什么大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很多人觉得出家当和尚要么是因为失恋了,要么是生意垮了,要么是仕途不通达啦,总之是遇到挫折打击了想不开的人才去当和尚。开始我也无可奈何,后来就发明了一个对付的办法。我就说:“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去过医院没有啊?”“当然去过。”“医院是什么人去的地方?”“病人呗。”我又说:“生了病不去医院那人会怎么着?去磨盘山嘛,火葬场嘛。虽然大家都不愿意去医院,但生病时还必须去,因为它可以救你。我说啊,即使是受打击了,想不通了,去当和尚了,他没有去跳楼嘛,没有去跳府南河嘛。好在有个佛教啊!不然这些人受了打击了,没地方存生了,全都自杀去了。你们应该感谢佛教啊,它收容了那么多失意的人,被打击的人,社会没办法收容的人呐。”他说:“嘿,你这样一说还蛮有道理哩。”我说:“你仔细琢磨琢磨,更何况出家人中不见得都是你想的受打击、想不通了才出家的人。比如要问我是为什么出家的?我经常就一个答案:搞不清楚。为什么呢?我是稀里糊涂来的。直到今天,我也没想通。”但也确实不排除有些和尚包括学佛的人是因为受了打击出家的,不过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这正好说明了佛教的济世作用啊!

  三、 济世与救世 —— 佛法的真精神

  儒家讲社会最核心的问题是修身,是解决人生的问题,而佛教连失意的、想不通的人都可以救,还有什么人救不了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儒、佛两家有相通之处。如果离开了对现实人生的帮助,那就成了古董嘛。今天讲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只讲传统文化好,好在哪里呢?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现在好东西太多了,金沙、三星堆、故宫博物馆里都是古董,好不好呢?好。但是再好,也只是摆在玻璃柜子里看一眼,没有其他用处了。佛法是不能离开现实社会的,因此我在此提出三个概念:佛教、佛学、佛法。敲啊打啊磕头啊烧香啊这些形式属于佛教,搞学术研究的是佛学,里面有辩证法、心理学、哲学,有思辨。解决现实问题、人生问题的,就是佛法。但这三个又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孤立的。我今天就站在佛法的立场上和大家交流。佛法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还有那么多人在探寻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呢?就在于它对现实、生命、社会的关怀,可以解决我们人在现实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我个人认为为什么佛法能长盛不衰的原因,也是我为什么要站在佛法的立场上来跟大家聊人、家庭、社会的原因。

  第一章 人的问题

  首先跟大家聊关于人的问题。人不大好聊呢。我事先去查了《说文解字》,什么叫人?《说文解字》讲:“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这个标准好高哦,我们一般对人的理解就是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一个嘴巴,这就是一个人了,“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这个标准远远超出了我们平常认识的人的概念。

  一、人性的善恶

  (一)传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看法

  关于人性这个问题,我们现代人是最模糊的。我先说一下对人性的几种传统理解,再谈一下佛教的看法。过去在传统文化中,有一派意见认为人性是善的,《三字经》一开头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说是恶的,比如说小孩刚生下来吃奶,如果再多抱来一个小孩吃,他马上就开始蹬脚了,意思就是:“走开,这是我的”。一开始就有“我”的自私念头,就有嗔恨。有人根据这个就判断,人性是恶的,因为是没有人教,与生俱来的嘛。又有一种意见说,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是什么呢?像水一样,像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一样,你在哪里挖个沟,它就往哪里流,你怎么教育引导,它就往哪个方向发展。

  (二)佛教的人性观

  1、佛教人性观的三个层面

  这些是过去传统的说法,根据我个人的思考,这些说法好像也不对,佛教有另外的看法。佛教是不讲非此即彼的,它告诉你人性是多面的,基本可以分成三部分:善、恶、无记。先说一下善恶,佛教讲的善恶和世间讲的善恶不大一样。我们小时候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是善,佛教也认为这是善,但佛教讲的善更为深广的多。一,善不仅要对自己有好处,更对他人有好处,这是从空间的角度说的。二,善不仅对现在、对今生有好处,还要对未来、对来世有好处,这是从时间的角度说的。所以佛教的善恶观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拓展了善恶的观念。

  这里要重点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自利与利他的关系问题,我们很多学佛的人也搞不懂,到底是先度人呢还是先度己呢?很困惑。有两派意见,一派说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再去帮助别人,另一派说要先去帮助别人最后再来帮助自己。争来争去,第一派的人就说,打个比方,你自己都不会游泳,现在有人掉到府南河里去了,那你能把他救上来吗?你跳下去不也要淹死嘛。你一听有道理,赶快每天到猛追湾游泳馆学游泳去。诸位不要忘了,现在已经有一个人掉到河里去了,等你到猛追湾学会游泳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冲到太平洋去了,他不等你的。其实我们要明白,利己与利他是同时的,没有先后。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出门走到马路上看到一块石头,心想这石头挡道了,万一盲人看不到摔一跤怎么办,就把它捡起来丢到一边去。这是个利他的行为吧?旁边有个人看到了,就说:“这个人了不起啊,心多细啊。”如果你下次有困难,那个看见的人见了你,就说好人呐,我一定要帮助他!利己和利他不就同时完成了嘛,那有什么先后啊。所以在佛教看来,自他、过去未来都是相关联的,不是孤立的。

  除了善恶之外,还有无记,就是说不出它善或是恶,比如说广场上打太极拳的,他的拳头既可以用来打人也可以用来帮人,但他在练拳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不会伤害人也不会帮助人。这就是无记,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没有太多的价值趋向,不善也不恶。佛教讲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但是在凡夫阶段,在你我做人的阶段,一定是恶的大于善的。你自己在内心检讨嘛,每天是想坏事的时候多还是想好事的时候多?这个不用向我报告,我不是审判官,自己可以审判的。别人都审判不了你,到最后都是自己审判自己。所以佛教讲人性是多元的,恶的思维、语言、行为大于善的。西方也讲人有多重人格,为什么?因为人性是多元的嘛。大家都看过舞台上的变脸吧,但从来没看过自己变脸哦。我就提倡诸位观察一下自己是怎么变脸的,可以找人在旁边吧自己脸上的表情拍成照片,摆出来,你再去看的时候会说:谁呀?这还是我吗?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你自己做主的,你内心善恶的种子跑出来了。,你内心的习气折射…

《人.家庭.社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