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
鄭石岩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
提要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成功的人生。但是要達到這個教育目標,並不是一味地鼓勵孩子讀書、升學和考好的成績,而是要啓發孩子的心智和精神力量。
一個人在生活和事業上是否成功,與學校成績和學曆,並無絕對的關系,真正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是精神力量。
所以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從精神力量的培養開始。本篇要告訴你什麼叫做精神力量,怎麼培養孩子的精神力量。
生活在這麼一個競爭劇烈,高度經濟成長和工業化的時代裏,每一個人都需要有多方面的適應能力,否則生活就會面臨困難。由于社會變遷太快,價值觀念分歧,每個人也必須具有足夠的判斷力和意志力,否則就會迷失、墮落。因此,父母應該教給孩子這方面的生活能力,好讓他們將來能應付日益緊張的生活和問題重重的環境。
我們應該怎樣教導孩子,好讓他們能過成功的生活呢?我想,答案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心智的啓發和精神的陶冶。因爲只有心智與精神力量,才能保證孩子能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遊刃有馀。
每一位父母都應該了解,對于子女的教育,並非只有讀書。固然不錯,讀書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知識和思想方法,但是如果沒有好的心智和精神,所學的知識和思考方法,就不能發揮它的功用,實現自己的抱負,過具有創造性的人生。
美國有一本叫創造性教學的雜志,曾專文討論個人的創造與成功因素,指出學校讀書的成績與未來是否成功,並無明顯的關系。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關鍵,是個人人格的特質,也就是我所謂的心智和精神力量。茲舉出許多實例,說明許多名人在學時的成績和表現並不理想,最後卻出人頭地的成功了。這些例子包括:
·沒有上過學的人:電氣之父法拉第、發明火車的史蒂文生。
·沒有耐性讀書者:天文學家伽利略。
·沒有受到好教育者: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
·拼字不及格者:詩人葉慈、戲劇家蕭伯納。
·數學不及格者:政治家及發明家富蘭克林、藝術家畢卡索、心理學家阿德勒。
·受開除處分者:理論科學家愛因斯坦、短篇小說家愛倫坡、詩人雪萊、X光發明人榮琴。
·在學成績不好者:科學家牛頓。
·全班成績最差:發明家愛迪生。
·上課做白日夢:畫家高更。
·冥頑不靈:發明家瓦特、政治家邱吉爾。
·心智遲頓者:理論科學家愛因斯坦。
從許多研究報告顯示,在學成績與一個人是否成功其關聯並不大。也就是說,學業成績好的人,未必將來就能成功;學業成績差的人,將來未必就無所成就。決定生活與事業成功的因素在于人格所綻放出來的意志和精神。
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潛能,根據心理學家羅伯特(T·B·Robert)的看法,一般人最多只發揮潛能的叁分之一。只要你具有好的精神力量,就能有所發揮。
什麼叫精神力量呢?做一個盡責的父母,究竟應該教給孩子什麼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從愛開始,教給孩子愛心、啓發他的思考、引發樂觀進取的態度和培養熱心與毅力。本篇將針對這些精神力量的培養,提出具體的觀念和建議。
第一章 陶冶孩子的愛心
你一定很期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安全感,情緒穩定,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融洽的家庭生活。如果是,你一定要及早教給孩子愛心,培養其愛人的能力,學習以愛待人處事。這樣才能使他真正成爲社會的一分子,有歸屬感和責任感。
愛是孩子們的天性。只要你留意,一定不難發現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流露著關懷別人,同情弱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們不但愛人,而且期待別人的愛和關注。他們最高興的事就是互愛。我相信人類的天性之一就是愛,最珍貴的感受就是互愛。
愛固然是孩子們本有的天性,但若不加以引發與教導,就不能發展爲成熟或有能力的愛,以致成爲只能維持短暫時間的狂歡,來得快去得快,或者緊緊地與欲望結合在一起,而成爲剝奪或占有。
事實上,愛的本質不是占有而是給予;是奉獻而非剝奪;是互相包容尊重,而非控製與支配;它是在永恒的時空中,表現出來最真誠,最純美的溝通關系。有了它,孩子的真誠天性就得到鼓舞;缺乏它,孩子就陷于不安和孤立。它能將一個人的人生點綴得光彩奪目,也能給人一種無限光明的前程和希望。
有愛心的孩子不會孤獨,不會彷徨和寂寞。他們感受性高、適應能力強、踏實、肯上進,親子間的關系也比較和睦。
愛,從彼此間的共鳴而引發,因此在教導上,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自己的身教。只要你的孩子每天感受到被愛,就能喚起愛的潛在天性。請注意!真誠地關注孩子,愛孩子,必然能喚起親子間的互愛。換言之,當父母親的愛能喚起孩子的共鳴時,才是真愛,才是有能力的愛。如果父母親施愛給孩子的結果,造成孩子的反叛和憎惡,那麼你所給予的愛,一定是有缺陷的或無能的愛。
道德學家或倫理學家都認爲愛是絕對的,是人性的最高表現。父母親的愛也是絕對珍貴。但是心理學家的看法不同,他們認爲愛有其一定的品質,如果不檢討這些品質,愛就會失去它的光輝,失去它春風化雨的力量。我認爲有能力或健康的愛,必須具備下例幾個條件:
(1)隨時關心孩子的成長和身心發展的狀況與需要。
(2)尊重孩子的個性,維護他的自尊和榮譽感。
(3)基于關愛所給予孩子的種種幫助或作爲,必須考慮到結果是否具有正面的意義。
(4)你必須基于正確的知識,確實了解孩子之後,才給予正確的引導與協助。
以上這幾個要件,是我根據心理分析家弗洛姆的理論引伸而來的。父母如果能根據這些要件去施愛,就是一種有能力的愛,它能引發互愛,是活生生的父母之愛。
關心孩子的成長
關心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就是提供他們心智成長所需要的環境和機會。每一個孩子的性向、興趣、經驗、天賦和成長速度不同,所需要的幫助也不一樣。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人,必須根據他的需要適當地給予關心,給予信心,給予照顧和溫暖。不過,無論你用什麼方法教導他,照顧他,啓發他,你必須讓孩子感受到你在關心他,接受他,了解他,支持他;對他的感情和思想,做親密的肯定的支持。如果在這方面失敗了,對孩子而言,愛就成爲支配和控製。
孩子需要你關心他的願望,但不希望你支配他的願望;需要你了解他的困難,但並不希望你做太多的幹預;需要你的同情和支持,但並不希望你責備和淩辱;他也期待你的協助,但不希望你替他做抉擇;需要你的指導,但無法接受你嚴格的管教和訓練。
天下沒有一位父母親不關心自己的孩子,但卻有很多父母做出錯誤的關心;替孩子決定前途,強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結果總是弄巧成拙。
真正的關心是在溝通的行爲中表達出來。父母給孩子一個親撫,孩子報以微笑。父母坐著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覺得受重視。你用溫愛的語言對孩子說話,他的創傷得到治愈。你以諒解和寬容對待他的疏忽和過失,孩子才知道父母的關心。你懂得鼓勵孩子說出心中的喜悅、傷感、恐懼、失望和愛,分享他們的感受,參與處理生活問題,就是真正的關心。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向父母吐露心中的困惑和消沈時,父母卻責怪他無病呻吟,胡思亂想,最後孩子發生情緒上的症狀時,父母親反而責怪他“爲什麼早告訴我們!?”
有一位父親告訴我,由于工作忙碌,除了星期假日偶爾陪孩子出去玩外,親子間很少講話,更沒有所謂親密的溝通。孩子們平常也表現得文靜乖巧。但是到了國小畢業的暑假,孩子卻犯了倫竊而被捕。後來,孩子對輔導人員說,他並不缺什麼東西,只是忍不住要去偷。我想這就是潛意識裏,想要以偷的方式找回父母親的關愛,要不然就是想藉著偷來報複父母親的不關心。
孩子得到充分的關心,就能順利的成長。但是充分的關心,絕非等于無微不至的照顧,太多的照顧是溺愛,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而不是真正的關愛。
對孩子的關心,不是在生日那天買許多禮物給他,而是平常的安慰、了解、同情和互助。父母親最忌諱用物質來彌補自己未能關愛孩子的內疚,那更容易陷入雙重的損害:一方面得不到真正的關愛,一方面養成了物欲的高漲。你希望能有效地關心孩子嗎?原則是:
(1)無論你多忙,一定要抽出時間來跟孩子談天,從溝通中建立感情,維持親密。
(2)透過你的語言、動作和姿勢,告訴孩子你愛他們。
(3)對孩子的良好表現予以贊美,對他們的錯誤不作輕侮。
(4)你必須對孩子心智的成長隨時保持注意,了解他的需要,並予以協助和報導。最好的教導方法是:跟孩子一起學習。
(5)要有機會讓孩子了解你的困難,讓他們有機會幫助你。這是親子間親密和互相關愛的起點行爲。
(6)讓你的孩子感覺到你重視,同時你要信任孩子,在可能範圍內,允許他自由發展。
對孩子的愛,必須投入時間和心血。親子間愛的培養是在互愛中建立。愛不是現成的歡喜,而是長時間親密和溝通的産物。孩子獲得的愛愈多,人格發展愈健全。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說:要想孩子將來成爲巨人,就得給他豐足的愛。
尊重孩子的個性
愛是在尊重對方的條件下,給予關心、指導和照顧。父母親必須依照孩子的個性、興趣、性向、天賦及時特有的身心發展狀況教導孩子。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相同,必須把他當作獨特的個人來教導,才會有好的結果。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較,因爲那會造成錯覺和迷失,使孩子失去可貴的自我肯定態度。這樣不位容易否定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潛能,而且也會抑製自己的創造潛能。
尊重孩子並非對孩子的…
《父母之愛 第一篇 培養健全的精神力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