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試談藏族成文習慣法規的曆史淵源與藏傳佛教戒律之間的內在關系

  試談藏族成文習慣法規的曆史淵源與藏傳佛教戒律之間的內在關系

  索南才讓

  提 要:藏傳佛教戒律文化是藏族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藏族文化真正的價值實踐所在。佛教自7世紀傳入藏地以來,藏傳佛教的哲學思想和價值體系作爲藏族精神文化的主體和核心, 引導、影響著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戒律存則佛法存,戒律滅則佛法終””,藏傳佛教戒律既是藏傳佛教發展的製度保證,也是藏傳佛教思想的具體體現,故而在龐大的藏文化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義,其影響廣泛而深刻。從藏族成文習慣法規與藏傳佛教戒律之間的內在關系可以看出,藏族法律無論在內在指導精神還是外在表現形式上,都受到了佛教戒律的直接影響。借助法律這種強製手段,佛教的行爲規範在藏族人民身上打下了更加深刻的烙印。人們逐漸習慣于以佛教思想的好惡來評判一切,從而形成了慈悲爲懷、寬容相待、誠實公正的社會風氣, “封山封林、禁獵野生動物”的規定使藏地成爲一個生態平衡、人與動物和諧相處、未受人爲汙染的良好生態環境。文章基于法律多元的事實,應用宗教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認爲習慣法是客觀存在的,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必須充分關注習慣法及其固有特點,爲和諧社會的建設給予習慣法中的優秀成分以合理的發揮空間,否則會造成對法治資源的無知與浪費,不利于法治建設的最終目的。

  索南才讓, 四川大學“985工程”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5級博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教師。

  主題詞:藏族 習慣法規 佛教戒律

  一、生成藏族傳統法律文化的曆史淵源

  國家的法律是國家機器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竭力維護國家的存在和發展。同樣,藏族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與它的法律製度分不開。近代藏族部落地區所實行的基本上依然是民間的習慣法。這裏所說的藏族部落,畢竟不是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原始部落,它是由原始部落走向統一融合,經過圖伯封建王朝及其曆代西藏地方政府數百年的各種形式的統治和影響之後遺留下的封建部落。因而其習慣法也與曆史學和人類學中人類曆史的原始社會中後期形成的習慣法是不一樣的。

  大約在公元前叁百年左右,青藏高原上已有的部落聯盟已成爲未來圖伯國家的建構奠定了軍事組織和政治組織基礎,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部落聯盟酋長是涅赤贊普。藏文史書記載,涅赤贊普時期已有基本的法律雛形。涅赤贊普的直系相傳至二十七代拉托托日年贊時,傳說佛經首先從天降入藏地,但是無人能看懂。到了松贊幹布時期,與周遍各國的交往中,圖伯國王首次認識到佛教的理念,後來的佛教徒史學家記載著此時便開始了佛教司政,而在此之前則以“本”(vony)、“仲”(sgrung)、“德烏”(1de”u)治理政事之說。“本”、“仲”、“德烏”作爲社會群體主要遵守的基本規範。“本”是本教,是藏族地區固有的一種原始薩滿宗教;“仲”爲經驗史詩;“德烏”指的是開智寓意的政治語言。藏史《智者喜宴》中說,“本”、“仲”、“德烏”使“藏族有所開化”。可見其主要職能是對屬民進行內在的文明教育爲根本,對當時藏族社會,本教、史詩和開智寓意的政治語言維持著社會機器的基本運轉。

  隨著部落間的聯系越來越廣泛,社會結構也趨于複雜,遂之也出現一些社會問題,也繼承和形成了處理這些問題的習慣規範,如在人與人、家族和家族、部落與部落之間常用“盟誓”來維系社會的基本組織,對于危害社會成員的生命財産安全、破壞社會安定和生産秩序的則視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處死、監禁、放逐、沒收財産等處罰,在生産方面已有計算田地、牲畜並按規定征收賦稅等規範。這些傳統習慣法規爲松贊幹布建立圖伯王朝後製訂的成文法律奠定了基礎。松贊幹布認識到,在他父親朗日松贊時代由于沒有統一的法規,致使小邦隨時叛逆,再沒有相應的法律,就會危害社會安全、民衆困苦不堪。于是,他下決心製定法律,維護社會的統一與穩定。據《賢者喜宴》載,“吐彌等率領一百大臣居中理事,尊王之命,仿照“十善法”的意義在吉雪尼瑪地方製定“圖伯法律二十部””。後來,松贊幹布親自主持訂立了圖伯立國的“基礎叁十六製”,其中的“六大法典”的內容比“圖伯法律二十部”更爲詳細,其指導思想是建立在十善法與善淨人道十六法的基礎上,六大法典即:

  1. 《王廷十萬法》 (mi chos gtsang ma bcudrug dedakon mchog gsum la skyabs su song zh-ing dad pa dang mos gus bya ha/ pha ma la drindu bzo zhing bkur bsti bya/mi drin can dang phakhu rgan gsum gyi yid mi gcod pa/ gbags bo labzang lan byed pa/mi ya rabs dang rigs btsun pala mi rgol zhing dang du len pa/ las dang spyodgkhrims rtse a”bum gzher gyi khrims dang ) (lassne dang sa khongs dang go gnas dang las a”gandang dmag shog dang sa / ma bskos w) 《行政、

  2. 《十萬頂具鹿之法》 (a”bum gser thog shaba can gyi khims) (bre srang phul khyor zhonam se sran dang stag ri gnyan gzigs kyi blon pokhri ngor snal btsan zhes pas bod du bre srang gitshad gzhi thog mar ) 《度量法》。

  3. 《論常道德准則》 ( rgyal khams dperblangs kyi khims) (by bar a”os dang mi a”os stonn) 《道德法》。

  4. 《強弱訴決之法》 (mdo lan zhu bcad kyikhrims) (kha drag pa ma skyengs shing zhan payi mi gchad par good g 《審判法》。

  5. 《權勢決斷之法》 (dbang chen bcad kyispyi khrims) (ganyis ka lan pa la bram ze dbyugcan gyis glang gyar ba bzhin phyir sprod skabssu ma smras pa”i Ice bcad pa dang ma brags pa”ilag bregs pa ha buaodbang chen bcad kyi spyikhrims) (ganyis ka lan pa la brain ze dbyug cangyis glang gyar ba bzhin phyir sprod skabs su masmras pa”i Ice bcad pa dang ma btags pa”i lagbregs pa ha 《刑法》。

  6. 《國庫修內之法》 ( khab so nang pa”ikhrims bcas) (ka bden na rigs gnyis pa har bcadces pa ) bdag gi khye”u chur lhung nas nyas midcing khyim gzhan zhig gis brnyed nas khyimgnyis kyis brtsad nas mthar zhal Ice har khyimre res gsos shing bud med re rer blangs nas khye”u btsas nas khye”i rigs par ming chags 《民法》。《敦煌古藏文曆史文書》中說,松贊幹布于狗年去世(650),接著又說: “及至兔年,贊普(芒松芒贊)駐于美爾蓋,大論東贊于高爾地,寫定法律條文。是爲一年。”這時已到公元655年,說明松贊幹布去世後,圖伯的立法工作仍在繼續,這比較符合法律日趨完善的客觀觀律,而不是一些史書所記載的松贊幹布的完美性。圖伯王朝的這些法律涉及行政、刑事、民事、軍事等方面,是藏族曆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它對圖伯王朝的繁榮發展以及以後的藏族社會的穩定發揮了重大作用。

  842年,圖伯贊普達磨遇刺身亡,圖伯國家政權崩潰,藏區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一直到十叁世紀五十年代才重新統一。在這近四百年間,藏族地區司法狀況正如藏族著名法學家白色瓦所說“一條溝有一條不同的法律秩序”,整個藏區無統一法規審理機構,而是各封建勢力各司其法權,按各自的意志來解讀法律規範並各行解決民事糾紛、刑事案件,我們雖然找不到各地區當時的具體法規條文,但可以推測,它們與以前的法律規範以及圖伯王朝的法律製度一定是相一致的,因爲法律除了應具有按人性普遍遵守的遊戲規則外,還有一定的各民族文化傳統的特色。十叁世紀五十年代,包括西藏在內的廣大藏區納入元朝版圖後,整個藏區交由薩迦教派的領袖管理,下設叁大藏區的管理機構,分別管理各地區事務。…

《試談藏族成文習慣法規的曆史淵源與藏傳佛教戒律之間的內在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