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曹溪慧能大師
第一節 慧能年代考
被尊爲六祖的曹溪慧能大師,在禅宗中的地位,極爲重要。慧能的一生事迹,有關慧能的一切傳說,對禅宗史都有極大的關系,應作審慎的考察。從事慧能事迹的研究,先要處理的是:出生,得法,出家開法,去世的年代。這些,在傳說中是極不一致的。現在根據早期(西元八二0年頃爲止)的文獻,來作詳細的考察。
生卒年代
慧能于「先天二年八月叁日滅度」,「春秋七十有六」,這是『壇經』以來的一致傳說。先天二年,爲西元七一叁年。依此推算,春秋七十六歲,慧能應生于唐貞觀十二年(六叁八)。但在傳說中,也有引起異說的可能性,如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賜谥大鑒禅師碑』(全唐文卷五八七)說:
「诏谥大鑒禅師,塔曰靈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叁日。……大鑒去世百有六年,……乃今始告天子得大谥」。 [P176]
劉禹錫所撰『曹溪六祖大鑒禅師第二碑』,也說:「百有六年而谥」(全唐文卷六一0)。憲宗的賜谥,是元和十年(八一五)。如元和十年爲慧能去世的「百有六年」,那慧能的入滅,應該是睿宗景雲元年(七一0)了。我以爲,這不是異說,只是年代推算上的錯誤。柳宗元與劉禹錫,爲有名的文學家。對于「百有六年而谥」,不一定經過自己的精密推算,而只是依據禅者的傳說,極可能是根據當時流行的『曹溪大師別傳』(簡稱『別傳』)。『別傳』的年代,極不正確,卻是當時盛行的傳說。『別傳』(續一四六‧四八六)說:
「大師在日,受戒,開法度人卅六年。先天二年壬子歲滅度,至唐建中二年,計當七十一年」。
先天二年,是癸醜歲,『別傳』誤作壬子。從先天二年(七一叁)到建中二年(七八一),只有六十九年,但『別傳』卻誤計爲七十一年。依據這一(當時盛行的)傳說爲依據,再從建中二年到元和十年(八一五),首尾共叁十五年。這樣,七十一又加叁十五,不恰是百零六年嗎?「百有六年而谥」的傳說,我以爲是根據錯誤的計算,是不足采信的。
『略序』(全唐文卷九一五)說:「父盧氏,諱行!3缌,母李氏。誕師于貞觀十二年戊戍,二月八日子時」。二月八日中夜,是經中所說的佛誕日(中國人換算曆法,推定爲四月八日)。
得法與出家開法的年代
慧能生卒的年代,可說是從無異說的。但說到去黃梅得法,及出家 [P177] 開法的年代,就不免異說紛纭。研究起來,某些傳說,不外乎爲了滿足宗教傳說的某種目的;由于這類傳說,才引起紛亂。如除去這些根源于信仰的傳說,得法與開法的年代,在古典的文記中,就會明白的發見出來。現在先從王維的『六祖能禅師碑銘並序』(全唐文卷叁二七)說起,如說:
「臨終,遂密授以祖師袈裟,謂之曰:物忌獨賢,人惡出己。予且死矣,汝其行乎!禅師遂懷寶迷邦,銷聲異域。衆生爲淨土,雜居止于編人;世事是度門,混農商于勞侶,如此積十六載。南海有印宗法師講涅槃經,禅師聽于座下。因問大義,質以真乘,既不能酬,翻從請益。……遂領徒屬,盡詣禅居,奉爲挂衣,親自削發。于是大興法雨,普灑客塵」。
王維卒于七六一年,神會卒于七六二年。王維的『能禅師碑』,是應荷澤神會的請求而作的。當時離慧能的去世,還不過四十多年。王維碑所傳的慧能事迹,是荷澤神會(及門下所有)的傳說。碑文有叁項重要的傳說:一、「臨終密授」:在弘忍臨終那一年,才將衣法付給慧能。二、「隱遁十六年」:慧能得法以後,出家開法以前,過了十六年的隱遁生活。叁、見印宗而出家開法。這叁項,都是神會門下的傳說,而傳說是自相矛盾的。因爲,慧能受弘忍的付法傳衣,弘忍是上元二年(六七五──神會系的傳說)去世的。如那時(六七五)付法傳衣,再過十六年的隱遁生活,才會見印宗,出家,開法;那末出家與開法,應該是六九0年的事。到慧能入滅(七 [P178] 一叁),不過二十四年,這是神會門下所決不能同意的。所以,臨終密授與隱遁十六年,是矛盾的,不能並存的。自相矛盾的傳說,存在于神會門下。王維不經意的采錄,也就不免陷于不可調和的矛盾!
對荷澤門下的傳說,試分別的加以檢討。1.『神會語錄』(石井本)末所附的六代祖師傳記,是被稱爲『師資血脈傳』的,爲荷澤神會的初期傳說。『語錄』說到慧能二十二歲,去黃梅見弘忍,沒有說到十六年隱遁,也沒有說會見印宗。只是說:「能禅師過嶺至韶州,居曹溪山,來往四十年」。這是簡略的初期傳說。
2.『曆代法寶記』,有關慧能的事迹,是承受荷澤所傳的。文有二段:第一段與『神會語錄』相近,也是二十二歲去黃梅。但是說:「能禅師至韶州曹溪,四十余年開化」(大正五一‧一八二中)。「四十余年」與「四十年」,大概是傳寫的不同。『曆代法寶記』的第二段,說到與印宗相見的情形。明白說到出家以前:「常隱在山林,或在新州,或在韶州,十七年在俗,亦不說法」(大正五一‧一八叁下)。荷澤門下的圭峰,完全繼承了這一傳說,如『圓覺經大疏鈔』卷叁之下(續一四‧二七七)說:
「新州盧行者,年二十二,來谒(忍)大師」。 「在始興、南海二郡,得(法)來十六年,竟末開法」。 [P179]
這都是二十二歲得法,到出家開法,有一長時期的隱遁,這就是隱遁十六年說。『曆代法寶記』的「十七年」,是計算或傳寫的不同而已。
3.『略序』──『六祖大師緣起外紀』:肯定「十六年隱遁」說,而多少修正了初期的荷澤系的傳說(全唐文卷九一五),如說:
「年二十四,聞經有省,往黃梅參禮。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時龍朔元年辛酉歲焉。南歸隱遁一十六年。至儀鳳元年丙子正月八日,會印宗法師。……是月十五日,普會四衆,爲師剃發」。
龍朔元年(六六一),二十四歲。到儀鳳元年(六七六),中間隱遁的時間,首尾恰好十六年。這一傳說──出家的時間,與『光孝寺瘗發塔記』(全唐文卷九一二)相合。荷澤門下所傳的十六年隱遁說,到底有什麼根據?這是荷澤初期傳說所沒有的。原來,弘忍于上元二年(六七五)去世,慧能于儀鳳元年(六七六)出家開法,這是符合(荷澤神會所說)一代一人,主持佛法的觀念。爲了這一目的,推定爲儀鳳元年出家。再推算到二十二歲(六五九),中間恰好十六年,這是隱遁十六年的根據。『略序』修正爲二十四歲去黃梅,與一般的計年法──首尾合計,更爲相合。然這不是荷澤的初期傳說,因爲儀鳳元年(六七六)出家,到先天二年(七一叁)去世,首尾不過叁十八年,就與『神會語錄』的「來往四十年」,『曆代法寶記』的「四十余年」說不合 [P180] 。可見荷澤神會的初期傳說,是沒有十六年隱遁說的。
荷澤系主流的傳說,是否定臨終密授,而主張二十二或二十四歲,去黃梅參禮弘忍的。然在荷澤門下,臨終密授說也傳說起來。王維作『能禅師碑』,已采錄了這一傳說。傳說成熟,增入新的事迹而編集成書的,是『曹溪大師別傳』(續一四六‧四八叁──四)。『別傳』所說的事迹與年代,是這樣: 1.叁十歲來曹溪 2.修道叁年 3.叁十四歲──鹹亨五年參禮五祖 4.隱居四會、懷集間五年 5.儀鳳元年──叁十九歲,遇印宗法師而出家 6.先天二年八月入滅 7.大師開法度人卅六年
『別傳』所說的年代,異常混亂!如儀鳳元年(六七六)出家,先天二年(七一叁)入滅,應爲叁十八年,與「開法度人卅六年」說不合。又儀鳳元年爲叁十九歲,那鹹亨五年,慧能應爲叁十七歲,不是叁十四。來曹溪時,也應該是叁十叁歲,而不是叁十歲。從鹹亨五年(六七四) [P181] 得法,到儀鳳元年(六七六)出家,首尾只有叁年,也與隱居五年說不合。『別傳』的年代,爲什麼這樣的混亂?那是由于采用了(『略序』所說的)儀鳳元年,叁十九歲出家說。叁十九歲出家,以前有五年的隱居,所以改得法的鹹亨五年爲叁十四歲;並改初到曹溪爲叁十歲。其實,儀鳳元年(叁十九歲)出家,是另一不同的傳說,與『別傳』的傳說,原是不合而且是不能調和的。如不用儀鳳元年,叁十九歲出家說,那末『別傳』的年代,完全適當(內部沒有矛盾)而另成一系,那就是:叁十叁歲來曹溪(鹹亨元年,六七0);叁十七歲參弘忍(鹹亨五年,六七四);隱遁首尾五年(六七四──六七八,實爲叁年);四十一歲出家(儀鳳叁年,六七八);七十六歲去世(先天二年,七一叁)。從六七八到七一叁,恰好「開法度人叁十六年」。
『別傳』是推重神會的,以神會爲正傳的。但有關慧能的事迹與年代,與荷澤系主流的傳說,非常不同。對慧能的得法與出家,『別傳』是「臨終密授」與「五年隱遁」的。據『別傳』說:慧能于鹹亨五年到黃梅來。得法以後,就回到南方去。慧能去了叁天,弘忍就去世了,所以『別傳』的鹹亨五年到黃梅,是符合「臨終密授」的目的。「臨終密授」,正是一代一人的次第付囑;在佛教的傳說中,有著古老而深遠的意義(到下「付法」中再說)。這也是符合于宗教的目的而成立,與「十六年隱遁」說一樣。『別傳』原可以自成體系,由于引用了儀鳳元年出家說,這才造成了自身的衆多矛盾。 [P182]
「十六年隱遁」,「臨終密授」,「儀鳳元年出家」,這些傳說,早在神會晚年就存在了。其後,形成荷澤門下的二大流,互相矛盾。我覺得,這是…
《中國禅宗史 第五章 曹溪慧能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