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 九、修者與修法

  九、修者與修法

  在即生的所有圓滿之事中,穩重住在寂靜山裏的修行人的圓滿財富恐怕是誰也比不上的,換言之,也就是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幸得如此殊勝圓滿機緣的修行人也有上中下叁種。

  上等修行人

  其中上等修行人,已將貪戀現世中欲妙之藤斬草除根,專心致志地修行,從而獲得了見修行的穩固境界,在此基礎上,利他事業也極爲廣大。中等修行人雖然無有廣聞博學的智慧,可是對于上師所傳授的竅訣要點,卻能像盲人握住牛尾那樣一絲不苟地以無比虔誠的信心恭敬猛厲祈禱,並通過實地修行菩提心與正見獲得證相,進而達到了無有厭倦地利益他衆的境界。下等修行人雖然住在寂靜處,卻仍舊未斷絕今生的束縛,身在靜處的他們經常爲現世的名聞利養而奔波忙碌,在世間人看來,他也成冒牌的修行人,在佛菩薩們看來,就成了恥笑的對象。

  無論稱爲大行者或住山隱士或者修行人,都是一樣,也就是說,如果見修行已達到最高的境界,並且利他事業也頗爲廣大,則堪稱爲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必須修持出離心、菩提心與正見,一心一意安住,做到活到老修到老。否則,只能算是下等修行人,此類住山修行人可謂與世間俗人是一丘之貉,他們醉生夢死般地沈湎于世間八法之中,實際上他們已爲自己打開了惡趣的大門。關于上等大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的分析,文殊菩薩的化身薩迦班智達在給雪山的大行者們的書信中講述得十分精彩。

  此書中雲:“雪山靜處住有大行者,當以上中下等而致函,斷除偏見顛倒邪執著,以極清淨之心而谛聽。”堪爲聽受他的這封書信的法器正如前面所說,並非是那些持有偏見者或心地不正之人,而應當展示給秉性正直、光明磊落的法器。

  信中雲:“離戲論見清淨大力身,無散修行具清淨竅訣,行爲清淨猶如碧綠鬃,即是雪山獅子大行者。”這封信函中清晰明了地指出:具足清淨的見解、獲得止觀雙運之等持穩固不動的修行以及不雜染世間八法等不清淨之過患的行爲者,就是像獅子一樣的大修行人。之所以將他們比喻成獅子,因爲這些修行者具有清淨的正見而毫不畏懼實執的分別妄念,已獲得了根除輪回的境界;依靠清淨的修行,身心獲得輕安的體驗,由慈悲心所引發的地道功德前所未有者垂手可得,已經獲得者經久不衰,達到如此境界;由于行爲清淨而于諸佛菩薩前無有可被指責的過失,成了令他們心生歡喜的對境。好似獅子美麗的綠鬃一樣無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正大光明地顯露出來,稱爲具有獅子般無所畏懼境界的偉大修行者。

  信中雲:“身披饒益無量衆生铠,騎二資馬揮舞精進鞭,以智慧刃摧毀煩惱敵,奔赴沙場勇士大行者。”意思是說,爲了成辦衆生的利益,毫無怯懦之心實修廣大的福慧資糧,依靠證悟無我的智慧而將煩惱的怨敵斬盡殺絕,這樣的大修行者就是如奔赴沙場勇士般的大行者。

  信中雲:“具有無垢叁學之寶藏,于衆發放財施無畏施,依靠法施令入解脫道,以四攝利有情大行者。”也就是說,以叁學成熟自相續後,通過四攝的方式成熟他相續的大修行人,是展示此信最合格的法器。如是的叁種上等大修行人可堪爲殊勝的寶藏,所謂的叁種上等修行人的第一類,見修行清淨;第二類依靠清淨的見修行而積累廣大的二資糧,摧毀煩惱的敵衆;第叁類積累二資並以智慧鏟除一切煩惱,以叁學成熟相續,同時無偏利益其他衆生。應當明確的是,這叁種修行人,按順序,後者較前者功德高超。

  中等修行人

  信中雲:“雖未精通如海之教言,然師修于頂上依信心,熱淚盈眶而祈禱,即已獲解脫道大行者。”雖然不是通達浩瀚無邊之經論的智者,但是能夠經常將上師觀于頭頂上,而依靠不爲外緣所轉、堅定不移的敬信心依照上師的言教奉行,這無疑是已獲得解脫道之人,也就是第一類中等修行者。

  信中雲:“雖未以無緣見離束縛,然珍寶菩提心遍心中,行持他利無有怯懦心,饒益他衆寶珠大行者。”雖然未如理獲得正見,可是相續中卻生起了珍寶菩提心,並具有饒益他衆的雄心壯志,這就是像廣泛利他的摩尼寶一樣的偉大修行人,也就是第二類中等修行人。

  信中雲:“雖未如理修持勝乘法,然而四種灌頂誓言花,恒時敬如頂飾般守護,即速解脫叁有大行者。”雖說未能如理地修持勝乘密宗的生圓次第等法門,但是,當得受了寶瓶、秘密、智慧、本智四種灌頂時,卻能認真嚴謹、如理如法地守護所承諾的所有誓言與戒律,這樣的人稱爲速得解脫道的偉大修行人,也就是第叁類中等修行者。

  信中雲:“雖無成辦他利慈愛心,然而聽聞無垢教言後,謹小慎微取舍業因果,即斷惡趣險門大行者。”這裏講的是,發菩提心後雖未真正步入大乘道,但能棄惡從善,如理取舍善惡者即是斷絕惡趣之門的偉大修行者,也就是第四類中等修行人。這四類修行人當中的第一類重視恭敬心與信解心之人與最後一類以虔誠的信心如理取舍業果的修行者分別是中士道與小士道者,他們只是很好地修煉自心,卻未能具備菩提心。中間的兩類修行人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雖說具備了這一基礎,但卻未真正進入密宗。後者稱爲得受入密的灌頂的兩類中等大修行人。

  信中雲:“如是彼等稱入佛門者,具有證悟之士當了知。”意思是說,第一類與最後一類中等修行人步入了總的佛門,中間的兩類修行人已進入了大乘道之門。

  信中雲:“入于自己所信解之道,爲令他衆生起定解受。”此處所表達的意思是,自己對哪一法門有信解,就相應入于哪一道中,並且爲令他衆生起定解而應機施教,勸說他們接受。

  下等修行人

  信中雲:“不斷殊勝教言之戲論,自心專注迷茫寂止中,愚癡黑暗反複而增上,即如旱獺入睡大行者。”本來,作爲一名合格的修行人,首先必須通過聞思斷除增益懷疑,如果在未以聞思斷除增益的情況下盲修瞎練,或者這一修法的次序前後紊亂,或者數量殘缺不全,或者誤解意思,是非顛倒,本來合理的認爲非理,本來非理的反而認爲合理,如此根本無法正確無誤循序漸進地修持教言,鑒于這種原因而要求弟子必須具備誠實正直、具有智慧、尋求實義叁種法相。其中誠實正直也就是所謂的秉性善良;具有智慧是指通過廣聞博思豐富相續;尋求實義是指對于修持正法饒有興趣。此處所著重強調的是叁種法相中的具有智慧,即是說必須以聞思遣除滿腹狐疑。

  有些修行人口中說:“我不懂得聞思,只管苦苦地坐在山洞裏就是了。”進而以冷嘲熱諷的口氣說:“進行聞思的那些人的人生完全是在追求智者的地位中虛度的。”自己對任何法理都一無所知,只能呆在山洞裏,卻自以爲是地稱爲很了不起的實修者,事實上,他對于所要修持的法要沒有絲毫的聞思智慧,連道的次第、本體、數量、定義等基本的道理都搞不清楚,已經步入了疑團重重的愚癡黑暗中,居然還自稱爲了不起的實修者,想必再沒有比這更爲慚愧的事了。這些自不量力之輩就像山上的旱獺在冰天雪地的冬季裏一直在洞中沈睡一樣,心裏什麼也不憶念,如此只能使愚癡的黑暗越來越深厚,作者薩迦班智達在致大修行者的信函中以譴責的口吻稱這些修行人是像沈睡洞中的旱獺一樣的大修行人。這種現象在當今時代裏極爲多見。

  聞思修行勿脫離

  如果說,必須要通過聞思遣除疑惑,那麼佛陀的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如果在尚未以聞思遣除所有懷疑之前不修法的話,那一生中進行聞法也未斷除疑惑,究竟什麼時候才能修法呢?因此,幹脆舍棄聞思盲目地修持苦行算了。有這種想法的修行人實在不乏其數。之所以會有這種錯誤的念頭,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自己未通達佛法的奧義,另一方面未依止高僧大德的上師來根除疑義的過患而造成的。想真修實證的人如果未曾聽聞佛法,那麼要斷除罪惡的過患、獲得善妙的功德是不可能的。如經中雲:“以聞了達諸正法,以聞斷除諸惡業,以聞舍棄非義法,以聞獲得勝涅槃。”能否以叁學道解脫自相續而獲得涅槃果位完全依賴于聞法,能否速疾獲得佛果也依賴于廣聞與否。如果廣聞博學的話,那麼就會通曉斷除煩惱等罪業過患以及成就功德的各種權巧方便,對佛法的深義也會獲得廣大全面的定解,從而懂得所有的經典都是教言。如果依靠這種深信不疑的定解而修行,那麼決定會具有非同尋常的一股力量。顯宗的論典中也說:“圓滿菩提利根者易證,鈍根之人難以證悟也。”的確正如這其中所說的那樣,利根者容易證悟菩提,這裏所謂的利根者是指依靠廣聞博思而獲得定解之人。宗喀巴大師在介紹《菩提道次第論》的特性時說道:“證悟一切佛法互不違,所有經論悉皆成教言,容易證得佛陀之密意,深重罪行險隘亦能救。”這其中的意思是說,認識到一切佛法互不相違,相輔相成;理解到所有經教均是調伏衆生心相續的教言;了達佛陀的一切密意都是直接或間接領引有情抵達佛地的宗旨;依靠此等甚至是舍棄妙法的彌天大罪也能自然滅盡。關于這種特性本來在《菩提道次第論》中有明確的闡述,可是無視聞思的人將《菩提道次第略論廣論》棄之一旁,而另外做些念誦、頂禮、轉繞的善事,認爲這是廣大的善法,並想依此來調伏自相續進而獲得佛果,這實在是癡心妄想,根本是不可能辦到的。如若能夠在聞思具有上述特性的菩提道次第之基礎上,再進一步修持,如此上面所說的一切巨大功德自然而然就會獲得。《別解脫經》中雲:“多聞之人得安樂。”又雲:“多聞之人于林中,韶華已過安樂住。”至尊宗喀巴大師也曾親口說過:“初時勤修瑜伽寡聞者,以及多聞不曉實修要,多數以偏見眼閱經論,無有以理分析教義力,見此離令智者歡喜道,圓滿教義殊勝教言者,爾後我以無限歡喜心,宣說如此妙車之大道。”正如他老人家所說,精進修持內在瑜伽而不具多聞以及聲稱多聞而不精勤實修這兩種人是成就遍知佛果的最大障礙。…

《山法寶鬘論 九、修者與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