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佛經
沙門果經
菩提比丘Bhikkhu Bodhi 叢林寺院Forest Hermitage 肯地Kandy.斯裏蘭卡
中譯 德雄比丘 助譯 不成道人 于思危小軒
中譯序
此書中文版的主譯者是尊敬的德雄比丘(The Ven. Bhikkhu Gu
av
ra),在翻譯了大部份的內文之後,法師決定專心修禅,以期證悟至上的沙門果,因此由不成道的助譯人來完成剩下的一小部份翻譯工作。不成道人在此感謝法師給與翻譯此書的機會,以累積導向成道解脫的資糧。
對于能夠有機會翻譯如此殊勝的佛書,在此要感謝尊敬的菩提比丘(The Ven. Bhikkhu Bodhi)允許翻譯。也感謝協助此書順利出版以利益大衆的所有法友。
願一切衆生速離苦海。
助譯者:不成道人 2002年9月 于思危小軒
開示的背景
《沙門果經》是佛陀向阿阇世王開示的。阿阇世王是中印度的強國摩羯陀國的國王,當時該國已經開始侵占鄰國,成爲印度第一個帝國的核心。該經的曆史背景在它的序言裏只是簡略地提到,但注釋則爲我們詳細地敘述其故事:阿阇世如何受到提婆達多的不良影響,篡奪公正的父王頻婆娑羅王的王位,把父王關進監牢,進而殺死他,使得自己過後飽受懊悔折磨。雖然知道這故事對于要理解該經並非必要,但卻能夠凸顯及加深感受開示該經的氣氛。若以對比來思惟,佛陀的開示和它的背景形成了一個令人心酸的強烈對比:一邊是佛陀所贊歎的出家生活、清淨戒、獨處及禅修;另一邊則是使得阿阇世弒父篡位的非法權力欲望、令他無法入眠的悔恨痛苦、導致他前往拜見世尊尋求安甯的渴望。
《沙門果經》應當是佛陀在晚年時開示的。觀察安詳寂靜的比丘僧團時,阿阇世王提及其兒子優陀夷跋陀地發出歡呼,這給與我們有關開示該經的更准確年代的提示。根據注疏,在佛陀開悟後的第叁十七年,也就是七十二歲時,提婆達多才開始想要領導僧團。所以阿阇世王應當是在同一年篡位。執政之後,阿阇世王向其舅父波斯匿王宣戰,最後波斯匿王把女兒金剛公主(Vajirà)嫁給他而暫時平息了戰爭。優陀夷跋陀王子就是這項婚姻的結晶。因此,如果我們假設阿阇世王打仗、迎娶金剛公主、獲得該兒子一共享了至少叁年的時間,那麼《沙門果經》應該是在佛陀一生的最後五年裏開示的。
國王接著向佛陀透露自己犯下的弒父罪行,佛陀也接受其忏悔,以便該國王在未來能夠自製。阿阇世王離去之後,佛陀向諸比丘解釋,如果該國王沒有殺死父親,當他坐著聽聞該部經時,他就能夠獲得法眼,證悟須陀洹道果。然而阿阇世王的未來將會完全不一樣。根據記載,雖然他跟佛陀討論了佛法,但是他還是繼續其擴大領土的政策,直到他被自己親愛的兒子優陀夷跋陀殺死。注釋說,由于犯了弒父的罪行,他投生到地獄裏,但在久遠的未來他將會證悟辟支菩提而達到般涅槃。
沙門果經 (Sàma¤¤aphala Sutta)
群臣之言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Ràjagaha)耆婆王子育(J
vaka Komàrabhacca)的芒果園,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衆在一起。那時,正值十五日布薩,乃是第四個月 拘物提 的月圓之夜。摩羯陀國韋提希王後之子阿阇世王(King Ajàtasattu)在群臣圍繞之下,正坐在皇宮上層的陽臺。那時阿阇世王發出如此的歡喜贊歎:
「諸位賢友,這是多麼宜人的月夜啊!這是多麼美麗的月夜啊!這是多麼可愛的月夜啊!這是多麼甯靜的月夜啊!這是多麼吉祥的月夜啊!今晚,是否有那一位沙門或婆羅門,能在我們去拜訪之後帶給我內心安甯?」
2. 這時,有一個大臣說:「陛下,布蘭迦葉(P
ra
a Kassapa)是一方教團之首、群衆之首、群衆之師、聲名顯赫、是衆人尊爲神聖的精神領袖。他高齡、出家已久、年長、已達到生命的後期。陛下應當拜訪他;他或許能帶給您內心安甯。」然而,當他如此禀告時,阿阇世王只是沈默不語。
3-7. 其它的大臣禀告說:「陛下,末伽梨瞿舍梨(Makkali Gosàla)……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sakambala)……波拘陀迦旃延(Pakudha Kaccàyana)……薩若毘耶梨弗(Sa¤jaya Bela
haputta)……尼幹陀若提子(Niga
ha Nà
aputta)是教團之首、群衆之首、群衆之師、聲名顯赫、是衆人尊爲神聖的精神領袖。他高齡、老邁、年長、耆宿。陛下應當拜訪他;他或許能帶給您內心安甯。」然而,當他如此禀告時,阿阇世王只是沈默不語。
耆婆之言
8. 這時,耆婆王子育正沈默地坐在距離阿阇世王不遠之處。于是阿阇世王問他說:「賢友耆婆,你爲什麼保持沈默?」
耆婆禀告說:「陛下,世尊、阿羅漢、圓滿覺悟者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衆正住在我們的芒果園。關于世尊,如此的善名遍傳各處:『世尊是阿羅漢、圓滿覺悟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陛下應當拜訪世尊。陛下若拜訪他,或許他能帶給陛下內心安甯。」
9. 「那麼就將象乘准備妥當吧!賢友耆婆。」
耆婆回答說:「遵命!陛下。」
于是耆婆准備了五百只雌象,以及國王禦用的雄象。然後禀報國王說:「陛下,象乘已備妥,聽候您的吩咐。」
10. 阿阇世王就命令他的五百位王妃乘坐雌象,一人乘坐一只,而他本人則乘坐禦用的雄象。在他的隨從們各執持火炬的擁護下,皇威顯赫地從王舍城出發,朝向耆婆的芒果園而去。
到了距離芒果園不遠的地方,阿阇世王突然被恐怖、疑懼與驚駭所籠罩,基于害怕、焦慮及被怖畏所侵襲,他問耆婆說:「你不是在欺騙我吧,賢友耆婆?你不是在出賣我,要使我落入敵人的手中吧?若真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這裏,怎麼可能完全寂然無聲,連一點噴嚏或咳嗽的聲音都沒有?」
「不要害怕,大王,不要害怕。陛下,我並沒有欺騙您、出賣您或使您落入敵人的手中。向前走,大王,向前走!那些正是點燃在會堂中的燈火。」
沙門果之問
11. 阿阇世王騎坐象乘直到象乘所能達到的盡頭,然後從象乘上下來,步行到會堂門口。到了門口,他問耆婆說:「耆婆,世尊在那裏?」
「那位就是世尊,大王,就是坐在比丘衆之前、背向中柱、面向東方的那一位。」
12. 于是阿阇世王走近世尊,站立在一旁。當他站在那裏,環視如一片甯靜湖水般安詳默然坐著的衆比丘,他發出如此的歡喜贊歎:「願我的兒子優陀夷跋陀王子也能享有這些比丘現在享有的安甯!」
(世尊說:)「大王,你的意念是否聽從情感的感召?」
「尊者,我愛我的兒子優陀夷跋陀王子,願他能享有這些比丘現在享有的安甯。」
13. 于是阿阇世王禮敬世尊,虔誠地向比丘衆致敬,坐在一旁,然後對世尊說:「尊者,我想請問世尊一件事,可否撥空爲我解答?」
「盡管問吧,大王。」
14. 「尊者,世間有各種行業,如:馴象師、馴馬師、馬車夫、弓術家、搬運工、兵營將官、突擊兵、皇家重臣、前線軍、騎牛軍、軍隊勇士、铠甲兵、家奴、糖果商、理發師、侍浴者、廚師、製花環者、洗衣工、織工、編籃者、陶藝家、統計學家、會計師及類似性質的其它行業。所有這些人都享有他們行業當下可見的成果:他們本身得到快樂與歡喜,並且將快樂與歡喜帶給他們的父母、妻兒、朋友及同事;他們對沙門與婆羅門所作出的殊勝供養能導向善趣、結成樂報、引生天界。尊者,可否指出同樣當下可見的沙門成果?」
15. 「大王,你是否記得曾經問過其它沙門與婆羅門這個問題?」
「我記得曾經問過他們,尊者。」
「如果你不覺得麻煩的話,請告訴我們他們是如何回答的。」
「尊者,當有世尊或與世尊同樣的人在場時,我不覺得麻煩。」
「那麼就說吧,大王。」
布蘭迦葉的教理 回首頁
16. 「有一次,我去見布蘭迦葉。互相寒暄與問安之後,我坐在一旁,請問他說:(與第14節相同的話),他是否能指出當下可見的沙門成果?
17. 當我說完之後,布蘭迦葉對我說:『大王,如果有人自己做,或指使別人做;自己切斷他人手腳,或指使別人切斷他人手腳;自己折磨他人,或指使別人折磨他人;自己使他人遭受悲痛,或指使別人使他人遭受悲痛;自己壓迫他人,或指使別人壓迫他人;自己威嚇他人,或指使別人威嚇他人;如果他殺生、偷盜、闖入人宅、劫奪財物、竊盜、攔路搶劫、通奸、說謊──他並沒有造下罪惡。
如果有人用邊緣鋒利的圓盤將大地所有衆生切成一整堆的肉塊,這樣做既沒有罪惡,也沒有罪惡的果報。如果有人沿著恒河南岸殺生,或指使別人殺生;斷人手足,或指使別人斷人手足;施加酷刑,或指使別人施加酷刑,如此做既沒有罪惡,也沒有罪惡的果報。
如果有人沿著恒河北岸行布施,或指使別人行布施;做供養,或指使別人做供養,如此做既沒有善業,也沒有善業的果報。奉行布施、自製、持戒及說誠實語既沒有善業,也沒有善業的果報。』
如是…
《沙門果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