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

  白話佛經

  

  圓覺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經

  佚名提供

  

  本經的法義,是我本人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裏聽說的。

  那時,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壞不失。這是諸位衆生追求的清淨覺悟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身心寂滅不妄,平等涅槃不虛。

  

  佛所證得的這個境界,實際是遍布一切處,它擺脫了生死二道,隨順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這個境界中,才可以顯現出佛國淨土。

  

  其時,聚集在佛周圍的大菩薩摩诃薩,總數約有十萬人。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二大士,在十萬人中坐在上席,並率諸眷屬一起入于心定安住的境界,他們和佛一樣,都在法會上正定安住。

  文殊菩薩章

  在這次法會上,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離座而起,用最尊貴的禮儀,即五體投地、用自己的頭頂來觸及佛的腳面,爾後起立右轉,繞佛叁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對佛乞請說:“大慈大悲的世尊,祈願您爲來參加法會的諸位弟子宣說如來清淨因地法的修持,以及菩薩在大乘修行中怎樣發清淨心,遠離諸種無明妄心,以使未來末世的芸芸衆生在追求大乘境界的修行活動中,不至于墮于不正確的見解。”

  

  文殊師利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反複叁次,以表示弟子的虔誠之請。

  文殊師利菩薩禮佛啓請完畢後,這時,佛即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爲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修行法,爲將來末世的一切衆生乞求大乘正道,使他們能得到正法的修持之道,沒有煩惱,沒有過失,不至于墮入不正確的邪見之中。那麼,現在你就仔細地聽著,我將爲你們演說這一根本大法。

  文殊師利菩薩聽佛將要親自說法,覺得自己能奉承而得佛的教誨,內心充滿歡喜。十萬與會大衆頓時鴉雀無聲、默默地開始聽佛說法。

  佛說道:善男子們,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它的名字叫做圓覺。它能流出不受汙染,不妄不變,圓寂空性的一切清淨佛性以及成佛的覺悟,它還能流出修持的最高境界——涅槃的智慧和由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根本方法——波羅蜜,並依此來教誨授受菩薩行的修持者。一切如來的本起因地,即如來生起的最初的覺悟心地,無不依靠的是圓滿遍照的清淨覺悟的相狀,這樣才是永遠斷除無明,從而成就佛果之道。

  什麼是無明呢?善男子!一切衆生本來沒有生死,由于因緣所生萬法,所以無有無始,只因認識上的種種顛倒,就像迷途的人一樣,分不清四方,東奔西竄,尋找出路。

  

  顛倒表現在虛妄的執著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合成了自己的身體,又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種識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俗之境所緣的幻影妄執爲自己的心相,正如有眼疾的人眼裏幻見空中有花,看見月亮有重影就認爲有兩個月亮一樣。

  

  善男子!空中實際上並無花可言,這只是病人的妄心幻執而已。由于有了這種妄心幻執的認識,進而不但把迷惑的空花當作虛空的自性或本質,而且還看不出産生空花認識的錯誤根源何在。所以,若執空花爲實有,則必定要輪轉于生死之中。這便是無明。

  

  善男子!這種無明沒有自己的實在自相,只是一種虛幻的存在或認識,就像做夢的人一樣,夢中見物以爲是有,醒來時空無一物,全然沒有任何所得。又如空花是在虛空中消失的,誰也不能說出它有固定的消失之處。爲什麼呢?因爲它本來就空幻不實,本來就沒有生處。

  一切衆生都是處于無生之中,但他們卻妄見有生有滅,因此就輪轉于生死之中,而不得解脫。

  

  善男子!像如來那樣因地修行獲得圓滿覺悟的人,必定掌握了空花無實的認識,因而他就不會在生死中輪轉,也不會讓身心受生死輪轉的束縛。這不是因爲他刻意造作施以作用而決定的,而是他本身具備的那種圓照清淨的空無自性或性質所決定的。所以,達到了覺悟的人,和虛空一樣能夠體認虛空,體認了虛空的人,就體現了空花無實之相。

  

  這是一種既不能用語言來描述,又不能用智慧來觀照,而且不管是有抑或是無都被排遣掉的境界。到了這個程度,就可以稱爲淨覺隨順,即主體的心和心外的客觀環境兩者都被忘掉,進入了一種虛空的境界,隨心運行而無有障礙。

  

  爲什麼呢?因爲虛空的性質是恒常不動的,本來就屬空寂。有情數的如來藏一心中既無生起,亦無可滅,自然也不會有知見可言;非情數的法界性則究竟虛空圓滿,遍處十方。所以它們被稱爲“因地法修行”。諸位菩薩將這種修行法運用于大乘行的實踐中則發起清淨心,末世的衆生也依照此法修行就不會再墮于不正確的偏見裏了。

  世尊宣說完後,爲了再強調他的上述教法,于是又用偈語總結道: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普賢菩薩章

  世尊說完偈後,普賢菩薩在大衆中離座而起,走到世尊面前。他先用頭頂禮觸佛的腳面,再起立右轉,圍著佛繞了叁圈,最後長跪雙手合掌,對佛乞請說道:“大慈大悲的世尊,我祈願參加此次法會的諸位菩薩和大衆,以及在末世修習大乘的一切衆生,都能達到這個圓滿覺悟的清淨境界。請問,什麼叫做修行?大慈大悲的世尊,如果衆生既然知道一切如幻,身心也都是幻覺,那麼爲什麼還要以幻來修于幻呢?如果各種幻性,使一切盡滅,則心也是幻,那就沒有心之一說,是誰又來修行呢?爲什麼又說修行也是幻呢?

  

  如果衆生本來就不修行,在生死二道中,常常住于幻化的狀態,更不知曉無明如幻的境界,從而生起虛妄的心境,怎樣才能獲得解脫呢?惟願大慈大悲的世尊能爲末世的一切衆生,解說做哪些方便法門,才能逐步深入修習,使他們永遠遠離各種幻境。”普賢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來回反複叁次,以表示他的虔誠之情。

  普賢說完後,世尊便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爲諸位菩薩和末世的一切衆生,修習菩薩如幻的叁昧正定方便法門,漸次使無數衆生能夠得以脫離各種幻境。現在,請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爲你們解說。

  普賢菩薩聽世尊這樣說完後,爲能親自聆聽佛祖釋迦牟尼的教誨,內心充滿了喜悅之情。其他菩薩以及大衆,也都頓時鴉雀無聲,默默開始聽佛祖說法。

  善男子!一切衆生,種種幻化,都是依圓滿覺悟妙用之心而生出。就像空花,應該是先從空裏生出,然後才有了花的幻象。又如幻花境界雖然已經消失,但是它的空性並未改變。所以,衆生所生的種種幻心,最終要依靠能夠體察幻化的智覺來消滅。

  

  諸種幻雖然能夠悉數消失,但原本就存在的覺悟心識會依然存在不動。靠幻來反襯智覺,仍然是一種幻覺。如果有人說自己的智覺認識了幻,已獲得了覺悟,其實還是沒有離開幻覺;有人說自己本來就是沒有覺悟,這也是幻覺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所謂幻的消滅或幻滅真正的名稱是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和末世衆生,你們應當遠離因一切幻化而出現的虛妄境界。由于堅持執著了遠離心的念想,而遠離心就是幻。要是繼續堅持遠離,遠離也是幻,直到遠離心變成了無所離的境界時,也就是最後消除了諸種幻象。如用兩塊木頭互相貼近鑽孔摩擦生火,當火生起燃燒木頭時,火使木頭也變成了灰燼,灰燼隨著煙灰而到處飛散。以幻修幻就是這種情形,諸種幻雖然消失滅盡了,但還未能進入徹底斷滅。

  善男子!只要智覺知道了虛幻,馬上遠離,就不需要任何權宜方便之法;只要徹底遠離了諸幻,就獲得了覺悟,沒有什麼前後階次可言。所以,一切菩薩和末世衆生,只要以這種方式修行,就能永離諸幻。

  世尊說完後,爲了強調他的說法,于是又用偈語總結道: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複滅。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彼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普眼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偈語後,普眼菩薩在大衆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世尊的面前,用頭頂觸摩佛的腳面,再起立右轉,圍著佛世尊轉了叁圈,長跪雙手合掌對佛說:大慈大悲的世尊,祈願請您爲參加這次法會的諸位菩薩和大衆,以及末世的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的次序。什麼叫做思維?怎樣才能真正做到住持?衆生未能獲得開悟,應該用什麼方法使他們普遍開悟?

  

  世尊!如果衆生沒有正確的方法和正當的思維,即使聽了您宣說的這些叁昧正定,他們心中仍然會迷惑不清和摸不著頭緒,起結果將會對圓滿覺悟的境界不能夠悟得。祈願您能大發慈悲心腸,爲我們和末世衆生指明一條方便的道路。普眼菩薩說完後,再次對佛五體投地禮拜,來回往複了叁次,以表達自己的虔誠之請。

  普眼菩薩說完後,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善男子!您能爲諸位菩薩大衆和末世衆生,咨詢關于如來修行漸思維住持法,並要求以假借譬喻來說明種種方便法門,那麼,你就仔細聽著,我現在就爲你們宣說。

  普眼菩薩聽到了佛世尊將要宣示佛法,感到能親自得到佛的教誨,內心充滿了歡喜之情,諸菩薩和大衆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說法:

  善男子,你們新學的菩薩和末世衆生,想要求得如來清淨圓滿菩提心的話,就應當堅持正確的念想,遠離各種…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