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爲什麼要放生?
答 :華嚴經雲:“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簡單地說,放生就是還債,還今生累世以來我們所欠無數的殺債。要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有債必還,有罪必報的真理,今生我們所造的殺債已不可勝數,更何況累劫多生!思及自己通身殺業,不免惶恐愧怍無地自容,怎能不及時深深忏悔,力行放生以期償還宿債。所以我們要積極地放生、救贖生命、償還宿債,以期滅罪消愆,消除業障,對于學佛者可增長其成佛資糧。放生可長養自己的慈悲心腸,悲憫衆生,視萬物生命如己出,看衆生如同自己的身生父母,如此則不複顛倒狂妄,不複再造殺業,不再積欠殺債,少受或不再輪回受報!
問 :行善重要在心地上論,只要心善就好,何必戒殺呢?
答 :你所謂的善心,是爲了自己的口腹之娛,而使畜生受到彌天之苦。天下凶毒之心,沒有能超過這種心的了。請問,你的善心何在?孟子說:“所謂人類,就是仁慈之意。”有仁慈之心,則不會殺生,殺生則非仁慈。天下斷無好殺生的仁人君子。認爲自己心地好,只是對內而已。比方說:一個老板對自己的員工非常友善,在待遇、福利方面都不虧待他們。就此而言,他是個好人,沒錯。但是,如果他能把公司的每月盈利撥出一小部分來資助社會上的不幸與貧苦人士,那豈不更好嗎!
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不隨意傷害動物,的確難得。但,他的行爲僅止于“戒殺”,未做到“護生”。再說,放生的目的,除了讓動物免于生命威脅,更在于爲它們授叁皈依,幫助它們使它們與叁寶結下法緣,種下將來究竟解脫證悟成佛的善因。這已經不是一般世俗的“心地好”可比。這是菩提心的生長。對我們自身和動物們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意義。
問 :我是無可無不可,不一定非要戒殺,也不一定非不戒殺。反正我以無心來看待戒殺。
答 :以無心之心來戒殺,不一定有功德。而雖然無心,卻殺了生,豈能無罪呢?譬如流寇盜賊,去搶劫別人的家,他的箭誤中了你,你能原諒他的無心嗎?
問 :人心險惡,爲什麼要這樣好心?放生也未必有好報。
答 :有些人曾經善良過,當過好心人,做過慈善事,但是仍然被最親最愛的人傷害,跌到人生的最黑暗期。他們從此對人性失掉希望,認爲還是自己可靠,不再信任任何人。也永不會再當好心人。好事?少來!沒有利益的事,就沒我的份!
生活的曆練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所改造出來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卻實實在在是每個人自身的體驗心得。
但是,放生不應該被列入“不值得做的好事”當中。螃蟹可曾暗算過你?魚鼈是否欺騙過你的感情?田雞小蟲它們有沒有勾結起來對付過你?沒有。所以你對它們好心並沒有錯。也許,重重摔過一跤的人,始終對一切外界動物包括人類都有所保留,擔心現在對這些動物好,以後還是會被它們恩將仇報。這些人還是笃信“好心給雷劈”。其實,這是一竹竿打翻全船人的心態。難道全世界的人都傷害過我嗎?難道在我的一生中就沒有出現過一個好心人嗎?
一位高僧說過:佛菩薩只記得衆生的善,不去記挂衆生的惡。這就是爲什麼佛菩薩能自在。我們常常說某某人對不起自己,難道自己就沒有辜負過他人?多數人一生中都曾經食肉,難道我們就對得起那些自己所吞吃過的生靈嗎?凡人處事,切勿以偏蓋全。人生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人生本無常,每段遭遇都是學習的過程。不要那麼快就讓自己畢業,成爲消極或過度樂觀的人。並不一定是要勉強自己對人生重懷希望。平淡處之即可。好的去了,讓它去吧!壞的來,來就來吧!不要執著。
其實正是因爲人心險惡,一個受過傷害的人應該更能體會悲憫動物的身世,更應該去解救它們,讓它們遠離歹心者,處于太平之所在。
釋迦牟尼佛多劫以來經曆過六道的所有苦樂福災,佛陀也沒有對人性和世間絕望。難道我們的生活經驗會比佛陀來得豐富嗎?
問 :現在我只是凡夫一個,自身已有無數業障等著我去消,又如何救度得了這麼多動物?等我修行有所成就或成佛後吧!到時我具足了無上神通智慧福德佛力,如此必然可以化度它們。這樣才對嘛。
答 :這種想法在學佛子弟中不算普遍,但仍有一撮人如此看待放生。他們認爲,修行應該專注一意,放生會轉移心志,影響修行的進度。簡言之,怕分神。這些善信專心實修,實是可喜可贊。但是,要知道,修行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途。不像投資,可以由專業的分析員來預測您會在投資後的第幾年得到多少回報。並不是這樣的。
一個普通人如果想要成爲一個修齊十善、斷諸十惡的守戒佛子,已非易事。更別說得證阿羅漢果等等殊勝成就。更遑論成佛,那更遙遠。而在一天二十四個小時裏頭,每個國家每個地方每個角落每分每秒都有生靈動物受難被殺或忍受不可細述的熬煎。學佛學慈悲,修行修菩提,如果真的不管那些受苦的旁生道衆生,而繼續我們的每日修行,繼續滿懷法喜地前去佛堂道場聽聞上師說法,然後頂禮大禮拜,持咒念佛,大發忏悔,再與上師師兄們討論學佛心得嗎?這樣算是如法修行嗎?這樣就對了嗎?
我們從此地到修行成就還有多少時日多少輩子?這段期間要死傷多少生靈?我們扪心可痛否?
記得曾經有個老喇嘛,常在山間靜坐。靜坐時每次都見到螞蟻們掉入溪水中,他每回都出手撈起差點被急流沖走的螞蟻。他的弟子們知道這個情形後,都勸他老人家:「既然坐得如此辛苦,每次都要打斷靜坐功課來撈那些螞蟻,爲什麼您不換個地方靜坐呢?這樣下去,老是分神,哪裏會修行成就?」老喇嘛卻笑答道:「你們說得沒錯。但是,你們要我如何一邊念觀世音,一邊不顧螞蟻的死活?我明明就知道它們已經落入水中,即將死去啊!」我們總不能等到自己成爲大亨富翁後才來捐款做慈善吧?若真是如此偏差修行,那等著我們救度的衆生早就排滿六道喽!不是嗎?
問 :畜生道衆生,是因前世所造惡業受的果報,報盡才能身死,再依其業力投生;如此說,我們先將它殺死,免其受苦受罪,使之早日投胎不亦善乎?
答 :衆生善惡之業,皆非一端,假若有相,可塞虛空,安得遽雲報盡。衆生之死,只是一次壽盡,後仍連續,早日投胎,還是惡道,何能免其受苦?此真揚湯止沸,抱薪救火之計也。
問 :書經上說,天地是萬物的父母,人類是萬物之靈。所以我認爲上天生長了這麼多的畜生類,就是爲了要養育人的。爲什麼要禁止不殺生呢?
答 :既然你知道天地是萬物的父母,那就應當知道萬物是天地的赤子。赤子之中,如果有強壯的欺負弱小的。有高貴的淩辱低賤的,做父母的一定是非常不樂的。如果你吃畜生的肉,就認爲是上天以此來養育你的話。那麼虎豹吃人肉,蚊虻吸人血,是不是說上天生人類,是爲了養育蚊虻虎豹的呢。
問 :既然如此,那爲何上天不顯示報應,以禁止人類殺生呀?
答 :上天當然禁止殺生,所以經常顯示殺生的果報。只是愚蠢的人不知其間的道理,所以仍照樣殺生。而有智慧的人雖然知道,卻仍然故意去犯,老天爺也莫可奈何呀。
在鹹豐年間,全椒縣有位居民晚上睡覺時,夢見天神告誡他說,有軍隊馬上就要來了,不戒殺的話,絕對難逃一死。他驚醒過來,率領全家大小,焚香發誓要永遠斷除殺業,大家都遵從。其中只有一位婦女不同意。她說:“這只不過是夢而已,不值得相信的。”幾天之後,軍隊果然來了,他們全家都逃出去。只有這位婦女,由于戀家的緣故,比別人走得遲些,結果就被殺了。
問 :上天既然厭惡人類殺生,那就應當使畜生血肉的味道,變得很臭惡惡心才對呀。如此一來,普天之下,自然人人都戒殺而不敢吃畜生血肉了,這樣不是挺好的嗎?
答 :禽獸血肉的味道,上天是認爲很臭惡惡心的。世間的人吃了覺得是美味,就好比廁所的蛆,貪吃糞便一樣,這是習性而自己無法覺察出來。譬如前世做貓的人,當時心心念念就想著要捉老鼠來吃。前世做鶴的人,當時一心只想吞蛇。現在今世爲人,就不會想吃老鼠或蛇了。可見是那一種軀體,就具備那種軀體的嗜好。嗜好的不同,是由于業力與因緣之故。而業力與因緣的各不相同,又是因心而起的。人的心如果和天的心一樣,自然會覺得血肉的味道,實在是很臭惡惡心的。
問 :我不殺它,它也會殺我!你看老虎啦、鳄魚啦、鲨魚啦那些凶殘的野獸,你不殺它們,它們也是吃人啊!
答 :殺生,有時好像是逼不得已哦?聽來好像很有苦衷哦?
曾經聽過有些人說:魚翅可以無愧于心地大吃狂吃。爲什麼呢?魚翅取之于鲨魚身上。鲨魚是吃人的渾蛋,爲什麼我們不可以吃它們?這些實在是絕頂愚蠢的論調。打個比方:有個老婆婆性格極度古怪,不喜歡陌生人來她家。誰來她就拿刀砍誰。不過她足不出戶,從來不離開家門。只要不主動送上門,就沒事。可是她樓上有個更怪的鄰居。偏偏就去招惹她,還殺了她。問他爲什麼殺人。他回答說:反正老婆婆也殺人如麻,我不殺她,她也會殺我啊!但是老婆婆是不走出自家的。那個鄰居只要繼續他日常的生活,不去理老婆婆,哪裏會被她所殺?
同樣的,難道鲨魚會走出大海,幹遊到大街上吃人嗎?難道老虎會跑出深山來吞食人類嗎?請問,到底是人類吃的魚多呢?還是魚吃的人多呢?到底是老虎吃的人多呢?還是人殺的老虎多呢?人類雖然智慧超然,感情豐富。但是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欲望。總是在逃避,總是在編造借口、苦衷、原由和一連串的道理。都說害蟲猛獸是該殺的。那兔子呢?鹌鹑呢?田雞呢?龍蝦呢?鴿子呢?雞鴨呢?它們是凶禽猛獸嗎?它們會殺害吞食人類,使萬物之靈瀕臨絕種嗎?
這些代代相傳的借口已經變成…
《放生置疑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