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A
作者:川田洋一著
川田洋一著
圓明譯
前言
第一章 東方醫聖耆婆
第二章 耆婆的高明醫術
第叁章 世尊與提婆達多
第四章 龍樹菩薩小傳
第五章 持水和流水
第六章 人生的苦痛
前言
醫者的初心
俗稱佛經爲“八萬法藏”,其中不乏醫學的書。
依照西醫的分類,可從解剖學、生理學、藥物學、病理學,直到外科、內科、婦産科、小兒科、皮膚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科和營養科等,遍及各個領域。更重要的是,在世尊領導下,一群佛弟子都在實踐慈悲,才能形成佛教倫理學。
本書也介紹各個領域的知見,例如《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等戒律佛經,以及大乘方面的《法華經》、《涅槃經》、《華嚴經》、《金光明經》等。另外,從龍樹的《大智度論》、天臺的《摩诃止觀》裏也吸收不少佛教的醫學知見。
佛教醫學除了以佛教的生死觀、生命觀爲基礎,還一面吸取印度吠陀醫學,一面融合中醫藥學,此外也攝取日本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才綜合成一部紮實的佛教醫學書。
遺憾的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佛教醫學的光彩似乎只停留在佛教史和佛經裏,佛教醫學的知見,不能跟佛教與人類的需求並駕齊驅。
近代西醫引起的課題,例如成人病、神經症、精神衰弱等諸多相關症狀,甚至包括醫療倫理及人類的生死倫理課題,紛紛從新觀點來探討,而佛教醫學也很重視這些。
縱使世尊和龍樹當初遇到的問題,跟今天的腦死、植物人、內髒移植、人工受精等無關,殊不知佛教如何解決生老病死等人類苦惱的智慧和慈悲行爲,對我們依然扮演指示的角色,不能等閑視之。
川田洋一
第一部 佛教醫學倫理
第一章 東方醫聖耆婆
投師學醫
如果不提到耆婆,佛教醫學簡直談不下去。長期以來,耆婆的大名一直響遍東方社會,人稱“醫聖”,比起西洋的名醫希波克拉底,毫無遜色。
日本的日蓮大聖人在《禦書》裏,處處提到耆婆這位佛教史上的名醫。耆婆也以醫生的身分,常常贊歎世尊這位人類的導師。在耆婆眼裏,世尊實在是各方面的導師。耆婆之所以能夠稱爲名醫,無疑是一輩子得力于世尊,所以他對佛教的真理十分恭敬。
有一次,阿阇世王因爲業障而患了一場大病,幸虧世尊救了他。
佛教醫學因爲得到當代第一名醫耆婆的協助,才形成世尊的醫學。所以,世尊也是佛教醫學的始祖,佛經上始終稱世尊爲“大醫王”。
佛經裏,到處出現世尊與耆婆的治療事迹。佛經堪稱醫學的智慧寶庫,隨著現代西醫的發展,亮光也愈來愈強勁有力。
關于這位東方醫聖耆婆的出身和經曆,一直沒有完整和確實的資料,但他的功績在許多佛經裏都被寫得很詳盡。
佛經的記載有若幹差異,現在,不妨以《四分律》爲中心,逐步探究耆婆的成長過程。
事實上,耆婆是一個妓女的次子。因爲王舍城有一個妓女名叫“婆羅跋提”,一直被世人看作耆婆的親生母親。
至于耆婆的父親,倒有許多不同說法。依照《奈女只域因果經》上說,他的父親是瓶沙王(頻婆舍羅王),而《四分律》記載這位國王的兒子叫“無畏”。
《四分律》上有一段話寫得很清楚:當時,王舍城有一個女孩叫作婆羅跋提,端莊無比。……瓶沙王的兒子,取名無畏,跟他同居的妓女,後來懷孕了。……滿月生下一個男孩,相貌端莊。
總之,婆羅跋提跟瓶沙王的兒子無畏,共宿一夜,不久生下這個男孩。
依照那時的印度風俗,凡是妓女生下的男嬰都會被遺棄,這個男嬰呱呱墜地時,就被人用一件白衣包著丟在路邊。次晨,王子無畏正在趕路,途中發現一堆白衣物。停車後,命車夫前去調查,原來是被人丟棄的男嬰。王子問是生是死?車夫說還活著,王子無畏就帶這個孩子回宮,叫奶媽好好扶育他。
這個棄嬰就是耆婆了。後來,耆婆平安地長大,有一天,無畏問他將來要從事哪一行?
無畏與耆婆說話形同父子,父親問他:“如果你無特殊才藝,到哪裏郡不可能成就事業,你總要有一技之長。”
孩子覺得父親的話頗有道理,自己總要有一技之長,只是不知該學哪些技能才好?他百般思慮的結果,才決定去學習醫術。可見他學醫的動機很平凡,不過,他後來成爲名醫,千古流芳。
也許當時一般人都習慣做醫生,耆婆也不例外,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他跟其他年輕人完全一樣,平平凡凡。
且說年輕的耆婆,爲了學醫到處找尋名師,當時,得叉屍羅國是印度文化最發達的地方,耆婆也動身去那裏。據稱得叉屍羅國是醫學中心,醫學教育很發達,而且,世尊和一群弟子也在該地被尊稱爲“大醫生。”
耆婆到了得叉屍羅國,探悉有一位醫師名叫“賓迦羅”,醫術首屈一匙。他來到對方的寓所央求:“我想拜你爲師,學習醫術,請你教我好嗎?”羅迦一口承諾。之後,耆婆在他那裏學醫七年,最後才通過老師的面試,那是一種畢業考試。
當時的情景,佛經上也有記載。
他來到老師的住所坦述:“我想向您學醫術,請指點我。”當時,老師遞給他一個籠子和掘草的工具。說道:“你要在得叉屍羅國一由旬的地方找尋各種草,還要把非藥草拿回來。”
那時候,耆婆好像接到大王的命令,即刻在得叉屍羅國面積一由旬處,找尋非藥草,但是,周圍一帶始終沒有非藥草,因爲他所看見的一切草木,只要好好分辨,了解它的用處特質,全部都能當藥物。
于是,他空手回到老師的住處,很爲難地向老師說:“我現在才知道在得叉屍羅國要找尋非藥草根本不可能。因爲我看見的所有草木,只要能夠分辨它的性質,全部都有用處。”
這項考試實在有趣。佛教醫學裏,食物與藥物之間,並沒有嚴格區別。一切食物全靠用法來決定,有些屬于食物,有些只要善用它的特質,照樣能當妙藥用,相反地,如果誤用草木的性質,它就變成了毒藥;所有醫師都得懂它的用法與份量多少。耆婆的醫術遭到老師這樣嚴格的質問,才算通過資格考試。由此可見.佛教醫學的藥物全是生藥,也就是自然的草木。老實說,這些自然界的草木,到目前仍然受到相當重視,都有利用價值。
賓迦羅吩咐耆婆,調查全國生長茂盛草木的特性、功能,命令他從中挑選不能當藥物用的花草樹木,意思是,如果不懂一切草木的成份與使用法,就不算通過這項醫生的資格考試了。
結果,耆婆過關了。因爲“找不到非藥的草木”,足以表現他的卓越能力。的確,他成了一位醫術非常優秀的醫生。
老師目睹這位弟子的成就,有一天,他把耆婆叫來:“你已經學成可以離開。目前你算是閻浮提最有成就的醫生,我死後,就由你來接棒了,”耆婆聽了暗中尋思:“從現在開始,我要丟行醫救人,這個國家太小,沒有什麼好作爲,不如回國去。”
耆婆向師父保證,自己將會成爲舉世間名的醫生。不久就回去了。
這就是佛教名醫耆婆的求學經過。不過,他若要具備醫學、醫術和醫道等叁方面的更大成就,成爲當今醫聖,非得等到後來結識世尊不可。
耆婆學成回國
且說耆婆在賓迦羅處已學醫七年,接受嚴格的畢業考試,終于順利過關了,老師稱贊他以後會成爲世上首屈一指的醫生,之後,他離開得叉屍羅國了。據說告別時,老師問耆婆說:“你有生活費嗎?”接著遞給他一些路費,才送他離去。
根據《國譯大品》的記載,那筆路費在回到王舍城路上(也就是在沙計多這個小鎮上)花光了。耆婆只好下定決心:“以後的路程困難重重,既無水、又無糧,得找些路費了。”
結果,耆婆就在這裏大顯身手,開始行醫了。
根據《四分律》的記述,有一位長者的妻子頭痛十二年了,始終醫不好,十分煩惱,雖然看過許多位醫生,但都沒有效果。
耆婆聽到這項消息,立刻自告奮勇找到長者的住址。
他跟守衛說:“煩你轉告主人,門外有一位醫生。”守衛不敢怠慢,進去禀告:“門外有一位醫生。”長者的妻子問道:“醫生的形貌怎樣?”守衛答道:“只是一個年輕醫生。”她失望地暗忖:“連經驗老到的醫生們都醫不好,何況是年經醫生呢?”她轉向守衛表示:“我現在不醫了。”守衛出來向耆婆說:“我進去問過女主人,她說:“我現在不醫了。”
總之,長者的妻子疑心耆婆年輕,缺少臨床經驗,才拒絕他來診治。事實上也不能怪她,因爲她被一群經驗豐富的醫生看過都無效,怎敢放心年輕的醫生呢?
縱使困難重重,耆婆也不氣餒。因爲他對自己的醫術有信心,便對守衛表示:“如果我能醫好它的痛,固然要索取費用,如果醫不好,就不取分文。”
長者的妻子聽了,心裏暗想:“既然這樣,我也沒有損失。”耆婆才跟著守衛進去看病。
接著,問診開始了:
耆婆問她:“哪裏不舒服?”她指著頭說:“這裏痛,”他又問:“從哪兒開始的?”她答說:“從這兒引起的。”他再問:“痛多久啦?”她答說:“病痛一段時間了。”他問明白後,立即表示:“我會醫好你的痛。”
這個女患者說明自己的症狀,因爲問診相當仔細。
當然,頭痛的原因很多,有時高血壓成腎髒病也會引起頭痛,有時頭痛也受到精神影響。另外如頭蓋內壓的變化等頭痛,常常會引發嚴重的疾病——腦腫瘤、腦膜炎、網狀膜下的出血等。
耆婆找到女患者的頭痛原因,才敢很快地吐露:“我會醫好你的病。”
他取出妙藥來,用酥煮溫,灌入女患者的鼻孔。讓酥與唾液均從女患者的口中流出來。只見病人用器物裝起來,收下酥,另外丟掉唾液。他這樣醫治,不久就把疾病醫愈。
由此判斷,長者妻子的頭痛原因,可能是慢性副鼻腔炎,也就是慢性的蓄膿症吧!
耆婆用妙藥跟煉乳一塊煎溫,再把藥汁從病人的鼻孔灌入,這種方法等于灌鼻法。結果,總算治愈患者長年難治的頭痛。
由鼻孔灌入藥汁,現代醫學也應用這種方…
《大醫生小醫院(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