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戒律講解
明海法師
(2006年7月24日下午 柏林禅寺文殊閣)
明天,體驗一日出家的營員要受沙彌十戒,還有一些營員要受持八關齋戒。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沙彌十戒和八關齋戒。
這幾天我們學到了很多有關佛法的知識,了解到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理解。在佛法的修學上,昨天濟群法師講了很重要的五點:皈依叁寶、持戒、發心、正見和止觀。當然這五點都非常重要,而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應該是正見和持戒。正見是指我們在思想上的一種正確的認識,持戒是指我們將所認識的落實到生活中,落實到自己的行持上。這是佛法實踐的重要內容。從止觀上看,你要修行坐禅,一定要有戒律做基礎。如果沒有清淨的戒律,就去坐禅,一定難以深入,或者遇到身心的障礙。現在人容易將佛法的修行技術化,以爲修行就是一個外在的技術。實際上不是的,佛法的修行包含了我們整個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改造,包含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待人處事的方式的轉換。所以,修行不是業余愛好,每天有一段時間來做就可以了。
在佛法的實踐中,持戒是基礎。就像我們做房子一樣,房子能不能足夠堅固,在未來能不能抗禦地震的沖擊,都與修建的時候的基礎有關。但是我們現在說起戒律來,現代的人往往都有很多的誤解。實際上依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和我們的體會,戒律的價值及意義完全是正面的。戒律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基礎。戒律也是使我們身心獲得自在的保障。這一點可能與通常大家對戒律的認識不大一樣,大家會把戒律向消極的一面去理解。所謂清規戒律嘛,就是約束我們的。
事實上戒律不是約束我們的,它給我們真正的自由。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一是從因,所謂“因”就是我們現在要做什麼,該說什麼,怎麼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說,它給我們自由。這裏講的自由是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說,我們開車去一個遙遠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到達那裏,沒有地圖,沒有行走的線路,你怎麼走呢?你很困難。有了地圖,有了線路,有了方向,你才知道走哪一條路。那麼大家也都知道,最好的路是什麼路路?高速公路啊!對吧?我們這個鄉間的小路比高速公路差得遠了。那麼你們有沒有發現高速公路爲什麼好?除了它的路比較平坦以外,更重要的是高速公路上有很多的指示牌和警示牌。牌子上面寫著,前方五十公裏是石家莊,前方一百米有一個道口等等。而且,高速公路上的車道標得很清楚,快車道、超車道、停車道等等。高速公路雙向行車道的中間有個隔離帶,來往車輛各行其道。所以高速公路才會給我們很大的方便,使我們的行車速度很快。高速公路比鄉間小路,它提供給我們的種種規範是不是更多呀?顯然要更多。
所以,我們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戒律去修行,去生活,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進一樣。高速公路附帶很詳細的信息提示,告訴我們怎樣行車;戒律也是一樣,告訴我們怎樣修行。有的人說:“我就按照一般的做人標准去做吧!”那麼,這就相當于在鄉間小路上。鄉間小路上也是可以走的,但是你就走不快,而且你走起來心裏會緊張。所以戒律指導我們在生活中哪一些要做,哪一些不要做。知道這些以後,你的生活不就很自由了嗎?因此我很同意一個居士對戒律的描述。他說,對在家人而言,在五戒的範圍內可以盡情地去發展你的愛好,去享受人生。這是在某一個境界下說的話,我覺得這個話還是成立的。在某一個明確的範圍內,就像在高速公路上,你可以盡情地開。
相反,如果沒有這些規範,沒有這些路標,沒有這些牌子,我們可能會犯錯誤。所謂的犯錯誤,就是不自由了,不自在了。比如說,在我們北方的冬天,河流會結冰。有個人知道這個河上的冰哪裏厚、哪裏薄,那麼他就可以很自由地在冰上散步。這個人比喻那些懂得戒律的人。又有一個人見到了。哎!這個人很自在,你看在冰上隨便走來走去。于是他也跑去隨便走,但是他並不知道哪一些地方的冰厚,哪一些地方的冰薄,結果是什麼呢?因爲他不知道啊,所以他可能踩到一個冰薄的地方,掉下去。 北大未名湖的冰就是這樣,是不是?好像看起來都很自由,但是不一樣。如果你不知道哪裏可以走,哪裏不可以走,實際上是不自由的。
二是從果上說。釋迦牟尼佛用他的智慧,用佛陀的一切智,觀察到生命的因果關系。他知道,如果我們這樣就會那樣,如果你殺生,就會有與殺生相關的一系列後果;如果你偷盜,就會有與偷盜相關的一系列後果。所以,佛陀就像一個慈母一樣,她告訴要出門的子女,哪些地方要去,哪些地方不要去,哪些人不要理他,不要跟他講話,別人給你東西你要不要。我們走在覺悟的旅途上,會有很多複雜的情況。釋迦牟尼佛以戒律告訴我們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如果你不聽呢,違背她的叮咛,結果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佛陀叫你不殺生,你偏要殺生。有些人將自由理解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實際上是自由的透支!看見別人的錢我很喜歡,于是我把那個錢拿過來。在那會兒是自由了一下,但是你可能因此把你人生的自由透支了。等到事發,公安局會把你抓起來,不自由了!這是講法律,佛法也是一樣的,自由得完全沒有約束,就給我們帶來不自由、不自在。前面我們講的是戒律給我們自由。
第二個意義,戒律是我們修行人的生活藝術!佛陀的戒律從表面上看,非常的簡單,實際上要在生活中落實就不簡單了。你要知道哪些地方要回避,依這種分寸感去生活,那麼生活就會很有藝術。所以戒律也是一種生活的教養。以出家人來說,比丘有兩百多條戒律,比丘尼有叁百多條,所有這些戒律都關系到我們出家人的日常修行生活,與我們的穿衣、吃飯,與我們和外面的信徒交往,與我們接觸寺院的財務等等有關。所以,它是生活的藝術。持戒嚴謹的修行人的外在氣質是很高雅的。
第叁個意義,戒律是一種訓練我們身心的方法。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戒律不是一個單純的規定,而是一條訓練方法。“戒律”有另外一個譯名叫“學處”,“處”就是地方,就是我們學習、訓練、用功的地方,曆練我們身心的地方。所以你不要認爲,我只有完全做到我才去受戒。如果你百分之百地能做到,你不需要受戒。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製定戒律,就是幫助我們改正缺點的。首先是承認我們做不到,承認我們有一部分還做得不好,同時也承認我們在受持戒律的過程中會犯錯誤。下面我會講,“犯”有很多種,有重的,有輕的。那麼在受戒以後,輕的犯戒,實際上是我們不斷地糾正自己、提高自己、反省自己、訓練自己的一個過程。所以持戒的過程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要不斷地糾正自己,要不斷地用戒來矯正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知所不能,知道我們的短處,知道我們的極限,突破我們的極限。
第四點,戒律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老師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每天跟著你,這樣的老師很難找啊!如果你能夠受戒的話,等于請到一個無形的老師天天跟著你,提醒你。比如,如果你受了在家人的五戒,相當于有一個老師每天跟著你,每次碰到酒的時候,這個老師就說:注意,不要喝啊,不要喝!注意!每次你想罵人的時候,想說假話的時候,這個老師就會說:不要說!注意!注意你的嘴巴!所以,戒律是一個最好的老師,它一直跟著我們,幫助我們。
以上是我針對人們對戒律的一些誤解,作得一個比較通俗的解釋。釋迦牟尼佛對在家人和出家人製定了不同的戒律,戒律是依修行的不同身份而製定的。在家人的戒,有叁皈五戒,然後是八關齋戒,然後是在家的菩薩戒。在家人的戒律裏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五戒。八關齋戒也是在五戒的基礎上(當然在戒律規定裏面,不受五戒的人也可以受八關齋戒),短時間地體驗出家人生活的一種方便法。這是釋迦牟尼佛爲在家人提供的一個方便,而且不需要剃頭等等。八關齋戒有這樣一個內涵。
所以我覺得一般情況下,在家人受持五戒,而且經常性地體驗一下八關齋戒是非常有意義的。在南傳佛教國家,例如東南亞,泰國、緬甸、斯裏蘭卡等國,經常有居士去受八關齋戒,在受戒的時候,他們要到寺院去住一夜,因爲八關齋戒有一點特殊性,即是一日一夜受持。受這個戒,最好有一個師父給授;舍戒是自然舍。比如今天上午受,第二天天亮自然舍,所以在寺院裏邊最容易持這個戒。
從持戒的功德來說,八關齋戒給我們未來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師父經常跟居士們說:“如果你希望出家,就多持八關齋戒,這樣你未來會很容易出家。”有時候我們也遇到一些居士問到出家人的生活,對他們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獨身生活。是的!爲什麼出家人能夠適應這種獨身生活呢?因爲一個能出家的人,應該在他過去世的修行裏積累了這種八關齋戒的清淨生活的力量,積累了這樣的資糧。
八關齋戒的構成,是清淨五戒外加叁條。清淨五戒是把在家人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其中的不邪淫改爲不淫欲。再加叁條,第一個是不著香花幔及香油塗身;第二個是不歌舞伎樂及故往觀聽;第叁個是不坐臥高廣大床。總共八條戒,然後再加一個“齋”。齋不是我們通常以爲的吃素,齋是指過了中午到第二天天亮不吃東西,我們叫“不非時食”,有時也稱爲“過午不食”,一共是九條要求。九條要求中有八條是戒,有一條是齋。“齋”這個字在漢語裏面是清淨的意思,“關”的意思是關閉惡趣之門。受持這個齋戒,就能把我們未來墮落到叁惡道的門關住了,所以叫八關齋戒。
我們先大概講一講在家人的五戒,然後我們再講清淨五戒就容易了。
戒很重要。在佛教裏面,強調戒的重要性的論述有很多,這裏不再一一列舉了。《華嚴經》上講:就像衆生及草木,一切的生長,都依靠大地一樣,世間及出世間的善根都依戒來成就。世間…
《十四屆: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戒律講解(明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