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四届: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戒律讲解(明海法师)

  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戒律讲解

  明海法师

  (2006年7月24日下午 柏林禅寺文殊阁)

  

  明天,体验一日出家的营员要受沙弥十戒,还有一些营员要受持八关斋戒。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沙弥十戒和八关斋戒。

  这几天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佛法的知识,了解到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在佛法的修学上,昨天济群法师讲了很重要的五点:皈依三宝、持戒、发心、正见和止观。当然这五点都非常重要,而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正见和持戒。正见是指我们在思想上的一种正确的认识,持戒是指我们将所认识的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自己的行持上。这是佛法实践的重要内容。从止观上看,你要修行坐禅,一定要有戒律做基础。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就去坐禅,一定难以深入,或者遇到身心的障碍。现在人容易将佛法的修行技术化,以为修行就是一个外在的技术。实际上不是的,佛法的修行包含了我们整个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包含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待人处事的方式的转换。所以,修行不是业余爱好,每天有一段时间来做就可以了。

  在佛法的实践中,持戒是基础。就像我们做房子一样,房子能不能足够坚固,在未来能不能抗御地震的冲击,都与修建的时候的基础有关。但是我们现在说起戒律来,现代的人往往都有很多的误解。实际上依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和我们的体会,戒律的价值及意义完全是正面的。戒律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基础。戒律也是使我们身心获得自在的保障。这一点可能与通常大家对戒律的认识不大一样,大家会把戒律向消极的一面去理解。所谓清规戒律嘛,就是约束我们的。

  事实上戒律不是约束我们的,它给我们真正的自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一是从因,所谓“因”就是我们现在要做什么,该说什么,怎么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给我们自由。这里讲的自由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开车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到达那里,没有地图,没有行走的线路,你怎么走呢?你很困难。有了地图,有了线路,有了方向,你才知道走哪一条路。那么大家也都知道,最好的路是什么路路?高速公路啊!对吧?我们这个乡间的小路比高速公路差得远了。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高速公路为什么好?除了它的路比较平坦以外,更重要的是高速公路上有很多的指示牌和警示牌。牌子上面写着,前方五十公里是石家庄,前方一百米有一个道口等等。而且,高速公路上的车道标得很清楚,快车道、超车道、停车道等等。高速公路双向行车道的中间有个隔离带,来往车辆各行其道。所以高速公路才会给我们很大的方便,使我们的行车速度很快。高速公路比乡间小路,它提供给我们的种种规范是不是更多呀?显然要更多。

  所以,我们依照释迦牟尼佛的戒律去修行,去生活,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进一样。高速公路附带很详细的信息提示,告诉我们怎样行车;戒律也是一样,告诉我们怎样修行。有的人说:“我就按照一般的做人标准去做吧!”那么,这就相当于在乡间小路上。乡间小路上也是可以走的,但是你就走不快,而且你走起来心里会紧张。所以戒律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哪一些要做,哪一些不要做。知道这些以后,你的生活不就很自由了吗?因此我很同意一个居士对戒律的描述。他说,对在家人而言,在五戒的范围内可以尽情地去发展你的爱好,去享受人生。这是在某一个境界下说的话,我觉得这个话还是成立的。在某一个明确的范围内,就像在高速公路上,你可以尽情地开。

  相反,如果没有这些规范,没有这些路标,没有这些牌子,我们可能会犯错误。所谓的犯错误,就是不自由了,不自在了。比如说,在我们北方的冬天,河流会结冰。有个人知道这个河上的冰哪里厚、哪里薄,那么他就可以很自由地在冰上散步。这个人比喻那些懂得戒律的人。又有一个人见到了。哎!这个人很自在,你看在冰上随便走来走去。于是他也跑去随便走,但是他并不知道哪一些地方的冰厚,哪一些地方的冰薄,结果是什么呢?因为他不知道啊,所以他可能踩到一个冰薄的地方,掉下去。 北大未名湖的冰就是这样,是不是?好像看起来都很自由,但是不一样。如果你不知道哪里可以走,哪里不可以走,实际上是不自由的。

  二是从果上说。释迦牟尼佛用他的智慧,用佛陀的一切智,观察到生命的因果关系。他知道,如果我们这样就会那样,如果你杀生,就会有与杀生相关的一系列后果;如果你偷盗,就会有与偷盗相关的一系列后果。所以,佛陀就像一个慈母一样,她告诉要出门的子女,哪些地方要去,哪些地方不要去,哪些人不要理他,不要跟他讲话,别人给你东西你要不要。我们走在觉悟的旅途上,会有很多复杂的情况。释迦牟尼佛以戒律告诉我们哪些可以,哪些不可以。如果你不听呢,违背她的叮咛,结果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佛陀叫你不杀生,你偏要杀生。有些人将自由理解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实际上是自由的透支!看见别人的钱我很喜欢,于是我把那个钱拿过来。在那会儿是自由了一下,但是你可能因此把你人生的自由透支了。等到事发,公安局会把你抓起来,不自由了!这是讲法律,佛法也是一样的,自由得完全没有约束,就给我们带来不自由、不自在。前面我们讲的是戒律给我们自由。

  第二个意义,戒律是我们修行人的生活艺术!佛陀的戒律从表面上看,非常的简单,实际上要在生活中落实就不简单了。你要知道哪些地方要回避,依这种分寸感去生活,那么生活就会很有艺术。所以戒律也是一种生活的教养。以出家人来说,比丘有两百多条戒律,比丘尼有三百多条,所有这些戒律都关系到我们出家人的日常修行生活,与我们的穿衣、吃饭,与我们和外面的信徒交往,与我们接触寺院的财务等等有关。所以,它是生活的艺术。持戒严谨的修行人的外在气质是很高雅的。

  第三个意义,戒律是一种训练我们身心的方法。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戒律不是一个单纯的规定,而是一条训练方法。“戒律”有另外一个译名叫“学处”,“处”就是地方,就是我们学习、训练、用功的地方,历练我们身心的地方。所以你不要认为,我只有完全做到我才去受戒。如果你百分之百地能做到,你不需要受戒。也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就是帮助我们改正缺点的。首先是承认我们做不到,承认我们有一部分还做得不好,同时也承认我们在受持戒律的过程中会犯错误。下面我会讲,“犯”有很多种,有重的,有轻的。那么在受戒以后,轻的犯戒,实际上是我们不断地纠正自己、提高自己、反省自己、训练自己的一个过程。所以持戒的过程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要不断地纠正自己,要不断地用戒来矫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知所不能,知道我们的短处,知道我们的极限,突破我们的极限。

  第四点,戒律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每天跟着你,这样的老师很难找啊!如果你能够受戒的话,等于请到一个无形的老师天天跟着你,提醒你。比如,如果你受了在家人的五戒,相当于有一个老师每天跟着你,每次碰到酒的时候,这个老师就说:注意,不要喝啊,不要喝!注意!每次你想骂人的时候,想说假话的时候,这个老师就会说:不要说!注意!注意你的嘴巴!所以,戒律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它一直跟着我们,帮助我们。

  以上是我针对人们对戒律的一些误解,作得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人和出家人制定了不同的戒律,戒律是依修行的不同身份而制定的。在家人的戒,有三皈五戒,然后是八关斋戒,然后是在家的菩萨戒。在家人的戒律里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五戒。八关斋戒也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当然在戒律规定里面,不受五戒的人也可以受八关斋戒),短时间地体验出家人生活的一种方便法。这是释迦牟尼佛为在家人提供的一个方便,而且不需要剃头等等。八关斋戒有这样一个内涵。

  所以我觉得一般情况下,在家人受持五戒,而且经常性地体验一下八关斋戒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南传佛教国家,例如东南亚,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经常有居士去受八关斋戒,在受戒的时候,他们要到寺院去住一夜,因为八关斋戒有一点特殊性,即是一日一夜受持。受这个戒,最好有一个师父给授;舍戒是自然舍。比如今天上午受,第二天天亮自然舍,所以在寺院里边最容易持这个戒。

  从持戒的功德来说,八关斋戒给我们未来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师父经常跟居士们说:“如果你希望出家,就多持八关斋戒,这样你未来会很容易出家。”有时候我们也遇到一些居士问到出家人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独身生活。是的!为什么出家人能够适应这种独身生活呢?因为一个能出家的人,应该在他过去世的修行里积累了这种八关斋戒的清净生活的力量,积累了这样的资粮。

  八关斋戒的构成,是清净五戒外加三条。清净五戒是把在家人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的不邪淫改为不淫欲。再加三条,第一个是不著香花幔及香油涂身;第二个是不歌舞伎乐及故往观听;第三个是不坐卧高广大床。总共八条戒,然后再加一个“斋”。斋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吃素,斋是指过了中午到第二天天亮不吃东西,我们叫“不非时食”,有时也称为“过午不食”,一共是九条要求。九条要求中有八条是戒,有一条是斋。“斋”这个字在汉语里面是清净的意思,“关”的意思是关闭恶趣之门。受持这个斋戒,就能把我们未来堕落到三恶道的门关住了,所以叫八关斋戒。

  我们先大概讲一讲在家人的五戒,然后我们再讲清净五戒就容易了。

  戒很重要。在佛教里面,强调戒的重要性的论述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华严经》上讲:就像众生及草木,一切的生长,都依靠大地一样,世间及出世间的善根都依戒来成就。世间…

《十四届: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戒律讲解(明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