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四
卷二释氏稽古略
乌程职里宝相比丘释 觉岸 宝洲(编集再治)
唐
李姓。以土德。都长安。玄宗改长安曰京兆府。至肃宗改曰上都
高祖 太宗 高宗 则天 中宗 睿宗 玄宗 肃宗 代宗 德宗 顺宗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曰哀宗 濮王 朱全忠立之。又鸩之。在位一年。曰天寿元年。本纪不载濮王一年事
高祖
讳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其祖虎与李弼等八人佐西魏。皆为上柱国。周闵帝受西魏禅。追封唐国公。虎生昉。昉生渊。皆袭封唐公。渊仕隋。至炀帝大业九年。帝以卫尉少卿李渊为弘化郡留守。关右十三郡皆受征发。十二年正月。诏以右骁卫将军唐公李渊为大原留守。十三年十一月。李渊克长安立恭帝。戊寅年三月。隋恭帝诏唐王。置丞相以下官。加九锡。隋炀帝江都凶问至长安。五月恭帝禅位于唐。唐玉即皇帝位。在位九年。寿七十岁武德(九)
戊寅。武德元年五月改元 罢郡置州。以太守为刺史
五月。帝于朱雀门南衢建道场。设无遮大会。六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太极殿七日行道。散日设千僧斋供(辩正录)
八月。金城薛举卒。太子仁杲立。唐秦王世民以兵围之。仁杲出降。薛氏灭
九月。李密降于唐。初密据山东之地国号魏。至十二月复叛去。熊州行军总管盛彦师邀击之。斩密及正伯当
燕高开道据渔阳郑 王世充夏窦建德称王 五凤元凉李轨 安集二年梁萧铣称帝秦薛仁杲定扬可汗天兴二年吴梁梁氏 二年楚朱氏
己卯武德二年
燕郑 开明元年夏 五凤二年凉 唐灭之梁萧氏秦仁杲 唐灭之定扬 吴兴三年吴 明政元年梁 三年楚
庚辰武德三年
燕高氏郑王世充开明二年夏 五凤二年梁萧铣定扬可汗 唐灭之吴杜伏成 元年梁梁氏 永隆四年楚朱氏
帝造灵仙寺。敕庶子李百药撰碑。敕造佥昌胜业慈悲证果四大集仙尼寺。书经造像。舍晋阳旧第为兴圣寺。并州造义兴寺。为太祖元皇帝元贞皇太后造栴檀像三躯。于慈悲寺制十大德。统举僧尼(辨正录)
辛巳。武德四年 行开元通宝钱。学士欧阳询撰文并书。其文回环可读也
燕郑 唐灭之夏 唐灭之梁 唐灭之汉东王 刘黑闼吴杜氏 二年梁楚
六月。太史令傅奕上废佛法事十一条。法师法琳对诏论之。奕状遂寝(辨正录)
壬午武德五年
燕汉 天造元年吴 三年梁楚 张善安
癸未。武德六年
燕汉 唐灭之吴 四年梁 唐灭之楚 唐灭之
甲申。武德七年
燕 唐灭之吴 唐灭之
武德七年二月。改大总管为大都督府。三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次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至太府为九寺。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至左右领卫为十四卫。东宫置三师三少詹事及两坊三寺于率府。王公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并为京职事官。州县镇戍为外职事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二十八阶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三十一阶为武散官。上柱国至武骑尉十二等为勋官。四月庚子朔颁新律令。比隋开皇旧制增新格五十三条。初定均田租庸调法。凡民赀业分九等。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在城邑者为坊。田野者为村。食禄之家无得与民争利。工商杂类无预士伍。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岁造计帐。三年造户籍(唐书)
乙酉武德八年二月。帝释奠于国学。置三座拟叙三宗。召三教学者云集。释慧乘高张义网辩论。王臣悦服。举朝属目
丙戌武德九年二月。太史令傅奕构道士李仲卿上十异九迷论贬量佛圣。前后凡七上疏以毁教。宰相萧瑀庭斥傅奕。四月帝以奕疏颁示诸僧。有法师释明概。作决破傅奕谤佛毁僧事八条。法师法琳着十喻九箴。破李仲卿十异九迷之说。门下典仪李师政着内德论三篇。盛陈佛化之益。五月诏下兼汰二教之滥者(唐书旧史)
六月四日。秦王世民以府兵平内难。帝以秦王为皇太子。大赦。停前沙汰二教。诏八月帝逊位太子。太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高祖称太上皇帝(本纪)
太宗文皇帝
讳世民。高祖第二子。在位二十三年。寿五十二 贞观(二十三)
丁亥贞观元年春正月。帝命京城僧尼。并各于当寺七日行道。斋供所须有司准给。散斋之日。总就大兴善寺供养(辨正录)
帝谓傅奕曰。佛道徼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行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奕对忤旨。帝恶之。自是终身不齿(唐旧史)
断屠置寺 帝是年舍终南山太和旧宫。为高祖置龙田寺。后为翠微寺。帝以释明瞻善识治方。诏入内殿赐斋。对诏广陈帝王制御之术。叙释门慈救为宗。帝大悦。因下敕年三月六日普断屠杀。于行阵之所皆置佛寺(辨正录)
戊子二年三月。帝追念初平天下诛戮多人。乃以御服施诸寺僧忏礼荐度。诏曰。自隋末创义心存拯溺。北征东伐凡所伤殪难可胜纪。手所诛剪将近一千。切以如来圣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杀害为重。受命有司京城诸寺。为建斋行道七日七夜。竭诚礼忏。所有衣服并用檀舍。冀三涂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藉此弘济(唐史)。九月帝诏曰。今百谷资茂。万宝将成。犹恐风雨失时。子养无寄。敢藉聪明外慈多祉。宜为溥天亿兆。仰祈加祐。可于京城及天下诸州寺观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转经行道。每年正月七月例皆准此(辨正录)
戒律 法师玄琬。是年帝诏入宫。为妃嫔及皇太子诸王等授菩萨戒。琬入灭于贞观十年十二月。遗表曰。圣帝明王恭敬三宝。沙门或者犯法不应与民同科。乞付所属以僧律治之。并上安养论三德论。帝嘉纳之。有诏伤悼。遣太子临吊。敕有司给葬具。唐敕葬沙门由琬始也。仍于葬所建佛塔一区。敕庶子李伯药撰碑(高僧传)
已丑三年正月。帝敕京城僧尼于当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转仁王大云等经以为常式(辨正录) 三月诏大兴善寺创开传译。沙门玄谟等译语。崛多律师证译。法琳慧月等执笔承旨。慧乘等证义。敕仆射房玄龄给事杜正伦尚书李孝恭参助诠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总知监护。百司供给(释教录) 六月诏密州明净禅师入京祈雨。有旨度僧三百人(统纪) 诏以通义宫皇家旧宅宜为尼寺。兴圣为名(弘明集) 十一月敕胜光寺主僧珍。就宫迎释迦佛菩萨圣僧金刚绣像。供养于胜光寺。六年正月。命诸寺大德四十九人三七日行道。庆诸绣像散日斋供千僧。王公行香(辨正录)
建寺 闰十二月。帝念隋氏以来幽魂滞魄。诏曰。有隋失道。九服沸腾。朕亲总元戎致兹明罚。切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镬。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所以树立福田济其魂魄。可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徒殒身灭阵者各建寺刹。招延胜侣。望法鼓所震变炎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所司量定处所并立寺宇。具为事条。以闻称朕矜哀之意(旧史) 次年壁垒咸置伽蓝。破薛举幽州立昭仁寺。破王世充洛州立昭觉寺。破刘武周汾州立弘济寺。破宋金刚晋州立慈云寺。破霍老生吕州立普济寺。破窦建德郑州立等慈寺。破刘黑闼洛州立昭福寺。敕虞世南李伯药褚遂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朱子奢分撰新寺碑志。贞观二十年帝征辽回。为阵亡荐度。幽州创闵忠阁寺(大典录)。庚寅。帝谓常服未有差等。八月诏自今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服青。妇人从其夫色(唐书)
三藏玄奘法师 贞观三年冬往西域。取未至佛经。诣阙陈表。帝不允。师私遁自原州出玉关。抵高昌叶护等国而去。贞观七年至中印度。遇大乘居士受瑜伽师地。入王舍城。止那兰陀寺。从上方戒贤论师受瑜伽唯识宗旨。留十年。归自王舍城。贞观十九年正月丙子至京师。长安留守房玄龄表闻。壬辰法师如洛阳(东都也)三月己亥见于仪鸾殿。帝曰。师去何不相报。曰当去时表三上不蒙谅许。乃辄私行。帝曰。师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师因奏西域所护梵本经论六百五十七部。乞就洛阳嵩山少林寺为国宣译。帝曰。朕顷为穆太后创弘福寺。可就彼翻译。敕平章房玄龄专知监护。资备所须一从天府。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帝制法师新译经大唐三藏圣教序。时皇太子治睹圣序遂撰述圣记。诏皇太子撰菩萨藏经后序。八月帝赐法师百金磨衲并宝剃刀。法师奉表谢。略曰。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铦逾切玉。谨当衣以降烦恼之魔。佩以断尘劳之网。高宗永徽三年。法师于慈恩寺将建大塔奉安西取经论梵本。表奏。敕赐大内及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师营办。法师授以西域制度。塔成高二百尺。显庆四年十月制以玉华宫为寺。追崇先帝诏法师居之。次年师于玉华译般若经。麟德元年二月。法师命弟子大乘光抄录所译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召门人造像设斋与众辞决。令左右念弥勒如来。初五日中夜右胁安卧而逝。寿六十五。帝辍朝三日。敕敛以金棺银椁。四月塔于浐东原。弟子神泰栖元会隐慧立明浚义褒大乘光皆法门龙象。法师以西域戒贤论师处所得瑜伽师地唯识宗旨授窥基(本传)
牛头山 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建康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宴坐观心。有百鸟献华之异。虎狼围所居。四祖摄度之(传灯录)
辛卯五年。帝为穆太后于庆善宫造慈德寺。及于昭陵立瑶台寺。敕法师玄琬。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佛藏经。又于延兴寺更造藏经。并委琬监护。壬辰六年。诏以太原旧第为天宫寺。追奉穆太后。于台城西真安城内为穆太后又造寺。亦名弘福(辨正录) 癸巳七年敕禁堰寨取鱼者。并断屠杀。度僧尼三千人(辨正录)
贞观九年四月。太上皇崩。十一月诏曰。三乘结辙济度为先。八正归依慈悲为主。流智慧之海膏泽群生。剪烦恼之林津梁品物。任真体道理协至仁。妙果胜因事符积善。朕钦若金轮恭膺宝命。至德之训无远不思。…
《释氏稽古略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