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四
卷二釋氏稽古略
烏程職裏寶相比丘釋 覺岸 寶洲(編集再治)
唐
李姓。以土德。都長安。玄宗改長安曰京兆府。至肅宗改曰上都
高祖 太宗 高宗 則天 中宗 睿宗 玄宗 肅宗 代宗 德宗 順宗 憲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景宗曰哀宗 濮王 朱全忠立之。又鸩之。在位一年。曰天壽元年。本紀不載濮王一年事
高祖
諱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其祖虎與李弼等八人佐西魏。皆爲上柱國。周闵帝受西魏禅。追封唐國公。虎生昉。昉生淵。皆襲封唐公。淵仕隋。至炀帝大業九年。帝以衛尉少卿李淵爲弘化郡留守。關右十叁郡皆受征發。十二年正月。诏以右骁衛將軍唐公李淵爲大原留守。十叁年十一月。李淵克長安立恭帝。戊寅年叁月。隋恭帝诏唐王。置丞相以下官。加九錫。隋炀帝江都凶問至長安。五月恭帝禅位于唐。唐玉即皇帝位。在位九年。壽七十歲武德(九)
戊寅。武德元年五月改元 罷郡置州。以太守爲刺史
五月。帝于朱雀門南衢建道場。設無遮大會。六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太極殿七日行道。散日設千僧齋供(辯正錄)
八月。金城薛舉卒。太子仁杲立。唐秦王世民以兵圍之。仁杲出降。薛氏滅
九月。李密降于唐。初密據山東之地國號魏。至十二月複叛去。熊州行軍總管盛彥師邀擊之。斬密及正伯當
燕高開道據漁陽鄭 王世充夏窦建德稱王 五鳳元涼李軌 安集二年梁蕭銑稱帝秦薛仁杲定揚可汗天興二年吳梁梁氏 二年楚朱氏
己卯武德二年
燕鄭 開明元年夏 五鳳二年涼 唐滅之梁蕭氏秦仁杲 唐滅之定揚 吳興叁年吳 明政元年梁 叁年楚
庚辰武德叁年
燕高氏鄭王世充開明二年夏 五鳳二年梁蕭銑定揚可汗 唐滅之吳杜伏成 元年梁梁氏 永隆四年楚朱氏
帝造靈仙寺。敕庶子李百藥撰碑。敕造佥昌勝業慈悲證果四大集仙尼寺。書經造像。舍晉陽舊第爲興聖寺。並州造義興寺。爲太祖元皇帝元貞皇太後造栴檀像叁軀。于慈悲寺製十大德。統舉僧尼(辨正錄)
辛巳。武德四年 行開元通寶錢。學士歐陽詢撰文並書。其文回環可讀也
燕鄭 唐滅之夏 唐滅之梁 唐滅之漢東王 劉黑闼吳杜氏 二年梁楚
六月。太史令傅奕上廢佛法事十一條。法師法琳對诏論之。奕狀遂寢(辨正錄)
壬午武德五年
燕漢 天造元年吳 叁年梁楚 張善安
癸未。武德六年
燕漢 唐滅之吳 四年梁 唐滅之楚 唐滅之
甲申。武德七年
燕 唐滅之吳 唐滅之
武德七年二月。改大總管爲大都督府。叁月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爲叁公。次尚書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內侍爲六省。次禦史臺次太常至太府爲九寺。次將作監次國子學次天策上將府次左右衛至左右領衛爲十四衛。東宮置叁師叁少詹事及兩坊叁寺于率府。王公置府佐國官。公主置邑司。並爲京職事官。州縣鎮戍爲外職事官。自開府儀同叁司至將仕郎二十八階爲文散官。骠騎大將軍至陪戎副尉叁十一階爲武散官。上柱國至武騎尉十二等爲勳官。四月庚子朔頒新律令。比隋開皇舊製增新格五十叁條。初定均田租庸調法。凡民赀業分九等。百戶爲裏。五裏爲鄉。四家爲鄰。四鄰爲保。在城邑者爲坊。田野者爲村。食祿之家無得與民爭利。工商雜類無預士伍。男女始生爲黃。四歲爲小。十六爲中。二十爲丁。六十爲老。歲造計帳。叁年造戶籍(唐書)
乙酉武德八年二月。帝釋奠于國學。置叁座擬敘叁宗。召叁教學者雲集。釋慧乘高張義網辯論。王臣悅服。舉朝屬目
丙戌武德九年二月。太史令傅奕構道士李仲卿上十異九迷論貶量佛聖。前後凡七上疏以毀教。宰相蕭瑀庭斥傅奕。四月帝以奕疏頒示諸僧。有法師釋明概。作決破傅奕謗佛毀僧事八條。法師法琳著十喻九箴。破李仲卿十異九迷之說。門下典儀李師政著內德論叁篇。盛陳佛化之益。五月诏下兼汰二教之濫者(唐書舊史)
六月四日。秦王世民以府兵平內難。帝以秦王爲皇太子。大赦。停前沙汰二教。诏八月帝遜位太子。太子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高祖稱太上皇帝(本紀)
太宗文皇帝
諱世民。高祖第二子。在位二十叁年。壽五十二 貞觀(二十叁)
丁亥貞觀元年春正月。帝命京城僧尼。並各于當寺七日行道。齋供所須有司准給。散齋之日。總就大興善寺供養(辨正錄)
帝謂傅奕曰。佛道徼妙。聖迹可師。且報應顯然。屢行征驗。卿獨不悟其理何也。奕對忤旨。帝惡之。自是終身不齒(唐舊史)
斷屠置寺 帝是年舍終南山太和舊宮。爲高祖置龍田寺。後爲翠微寺。帝以釋明瞻善識治方。诏入內殿賜齋。對诏廣陳帝王製禦之術。敘釋門慈救爲宗。帝大悅。因下敕年叁月六日普斷屠殺。于行陣之所皆置佛寺(辨正錄)
戊子二年叁月。帝追念初平天下誅戮多人。乃以禦服施諸寺僧忏禮薦度。诏曰。自隋末創義心存拯溺。北征東伐凡所傷殪難可勝紀。手所誅剪將近一千。切以如來聖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殺害爲重。受命有司京城諸寺。爲建齋行道七日七夜。竭誠禮忏。所有衣服並用檀舍。冀叁塗之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唐史)。九月帝诏曰。今百谷資茂。萬寶將成。猶恐風雨失時。子養無寄。敢藉聰明外慈多祉。宜爲溥天億兆。仰祈加祐。可于京城及天下諸州寺觀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轉經行道。每年正月七月例皆准此(辨正錄)
戒律 法師玄琬。是年帝诏入宮。爲妃嫔及皇太子諸王等授菩薩戒。琬入滅于貞觀十年十二月。遺表曰。聖帝明王恭敬叁寶。沙門或者犯法不應與民同科。乞付所屬以僧律治之。並上安養論叁德論。帝嘉納之。有诏傷悼。遣太子臨吊。敕有司給葬具。唐敕葬沙門由琬始也。仍于葬所建佛塔一區。敕庶子李伯藥撰碑(高僧傳)
已醜叁年正月。帝敕京城僧尼于當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轉仁王大雲等經以爲常式(辨正錄) 叁月诏大興善寺創開傳譯。沙門玄谟等譯語。崛多律師證譯。法琳慧月等執筆承旨。慧乘等證義。敕仆射房玄齡給事杜正倫尚書李孝恭參助诠定。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總知監護。百司供給(釋教錄) 六月诏密州明淨禅師入京祈雨。有旨度僧叁百人(統紀) 诏以通義宮皇家舊宅宜爲尼寺。興聖爲名(弘明集) 十一月敕勝光寺主僧珍。就宮迎釋迦佛菩薩聖僧金剛繡像。供養于勝光寺。六年正月。命諸寺大德四十九人叁七日行道。慶諸繡像散日齋供千僧。王公行香(辨正錄)
建寺 閏十二月。帝念隋氏以來幽魂滯魄。诏曰。有隋失道。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致茲明罰。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镬。八難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可于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爲義士凶徒殒身滅陣者各建寺刹。招延勝侶。望法鼓所震變炎火于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于甘露。所司量定處所並立寺宇。具爲事條。以聞稱朕矜哀之意(舊史) 次年壁壘鹹置伽藍。破薛舉幽州立昭仁寺。破王世充洛州立昭覺寺。破劉武周汾州立弘濟寺。破宋金剛晉州立慈雲寺。破霍老生呂州立普濟寺。破窦建德鄭州立等慈寺。破劉黑闼洛州立昭福寺。敕虞世南李伯藥褚遂良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分撰新寺碑志。貞觀二十年帝征遼回。爲陣亡薦度。幽州創闵忠閣寺(大典錄)。庚寅。帝謂常服未有差等。八月诏自今叁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綠。八品服青。婦人從其夫色(唐書)
叁藏玄奘法師 貞觀叁年冬往西域。取未至佛經。詣阙陳表。帝不允。師私遁自原州出玉關。抵高昌葉護等國而去。貞觀七年至中印度。遇大乘居士受瑜伽師地。入王舍城。止那蘭陀寺。從上方戒賢論師受瑜伽唯識宗旨。留十年。歸自王舍城。貞觀十九年正月丙子至京師。長安留守房玄齡表聞。壬辰法師如洛陽(東都也)叁月己亥見于儀鸾殿。帝曰。師去何不相報。曰當去時表叁上不蒙諒許。乃辄私行。帝曰。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師因奏西域所護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乞就洛陽嵩山少林寺爲國宣譯。帝曰。朕頃爲穆太後創弘福寺。可就彼翻譯。敕平章房玄齡專知監護。資備所須一從天府。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帝製法師新譯經大唐叁藏聖教序。時皇太子治睹聖序遂撰述聖記。诏皇太子撰菩薩藏經後序。八月帝賜法師百金磨衲並寶剃刀。法師奉表謝。略曰。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铦逾切玉。謹當衣以降煩惱之魔。佩以斷塵勞之網。高宗永徽叁年。法師于慈恩寺將建大塔奉安西取經論梵本。表奏。敕賜大內及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助師營辦。法師授以西域製度。塔成高二百尺。顯慶四年十月製以玉華宮爲寺。追崇先帝诏法師居之。次年師于玉華譯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法師命弟子大乘光抄錄所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又召門人造像設齋與衆辭決。令左右念彌勒如來。初五日中夜右脅安臥而逝。壽六十五。帝辍朝叁日。敕斂以金棺銀椁。四月塔于浐東原。弟子神泰棲元會隱慧立明浚義褒大乘光皆法門龍象。法師以西域戒賢論師處所得瑜伽師地唯識宗旨授窺基(本傳)
牛頭山 法融禅師。潤州延陵人也。姓韋氏。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歎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發。後入建康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之石室宴坐觀心。有百鳥獻華之異。虎狼圍所居。四祖攝度之(傳燈錄)
辛卯五年。帝爲穆太後于慶善宮造慈德寺。及于昭陵立瑤臺寺。敕法師玄琬。于苑內德業寺爲皇後寫佛藏經。又于延興寺更造藏經。並委琬監護。壬辰六年。诏以太原舊第爲天宮寺。追奉穆太後。于臺城西真安城內爲穆太後又造寺。亦名弘福(辨正錄) 癸巳七年敕禁堰寨取魚者。並斷屠殺。度僧尼叁千人(辨正錄)
貞觀九年四月。太上皇崩。十一月诏曰。叁乘結轍濟度爲先。八正歸依慈悲爲主。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任真體道理協至仁。妙果勝因事符積善。朕欽若金輪恭膺寶命。至德之訓無遠不思。…
《釋氏稽古略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