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氏稽古略》叁
卷一釋氏稽古略卷二
烏程職裏寶相比丘釋 覺岸 寶洲(編集再治)
東晉(司馬氏都建康)
元帝 明帝 成帝 康帝 穆帝 哀帝 海西公 簡文帝 武帝 安帝 恭帝
中宗元皇帝
諱睿。琅琊王觐之子。宣帝曾孫也。年十五嗣封琅琊王。懷帝永嘉元年爲安東將軍鎮建業。愍帝建興四年長安不守。愍帝蒙塵。王乃出師北征。丁醜年二月即晉王位于建康。始備百官立宗廟建社稷。大赦。改元建武。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叁月凶問至建康。王斬衰居廬。既而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大興。立王太子紹爲皇太子。是時承喪亂之後。江東草創。刁協久宦中朝谙練舊事。賀循爲世儒宗明習禮樂。凡有疑議皆取決焉。帝在位六年。四十七歲
帝于建康造瓦棺龍興二寺集丹陽建業千僧(弘明集) 武建(一)太興(四)永昌(一)
丁醜 晉 建武元年漢劉氏 麟嘉二年大成李氏玉衡七年前涼 張寔慕容代平文帝郁律元年戊寅 大興元年聰卒劉曜立光初元年玉衡八年康涼代 二年
漢主劉聰。至是戊寅年卒。太子粲即位。爲靳准所殺。丞相劉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還都長安。改國號曰趙。石勒進爵爲趙王(劉聰載記)
己卯 晉 大興二年趙劉曜 光初二年成 玉衡九年後趙石勒元年前涼前燕慕容廆督東夷代 叁年庚辰 大興叁年光初叁年玉衡十年二年前涼燕代 四年辛巳 大興四年光初四年玉衡十一年叁年前涼 張茂襲位燕代賀 [仁-二+辱]元年壬午 晉永昌元年七年帝崩光初五年玉衡十二年四年前涼前燕代 二年
孔雀經 天竺屍黎蜜多羅(此雲吉友)尊者讓王位出家(如吳之太伯也)西晉懷帝永嘉中到華夏。至是抵建康止建初寺。丞相王導見之曰。我輩之人。太尉庾亮.光祿周觊.廷尉桓彜。一時名公皆造門結友。聲名著搢紳間。善說法要。時人呼爲高座法師。又善咒誦作梵呗。清響淩雲。譯孔雀等諸經(本傳)
肅宗明帝
紹。元帝長子。幼而聰哲。年數歲屬長安使來。帝因問曰。汝謂日與長安孰近。對曰。長安近。但聞人從長安來。不聞從日邊來。元帝異之。明日宴群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言乎。對曰。舉目即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立爲皇太子。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欽賢愛客。雅好文辭。當時名臣自王導庾亮溫峤桓彜阮放等。鹹見親待。習武藝善撫將士。于時東朝濟濟遠近屬心焉。永昌元年春正月。王敦于武昌上疏。罪狀刀協劉隗。元帝勸協隗避禍。協行爲人所殺。送首于敦。隗奔後趙石氏。官至太子太傅而卒。敦進兵據石頭。元帝以敦爲丞相。敦謀廢太子不果。遂不朝天子而還武昌。十一月元帝憂憤成疾崩。太子即位。改元太甯。叁月王敦謀篡位再興兵。帝出師討敦。二年五月敦疾甚。王含戰敗。敦尋卒。敦黨秘不發喪。裹屍以席。蠟塗其外。埋于江甯廳事中。敦黨既平。有司發敦瘗。出屍焚其衣冠跽而斬之。帝在位叁年。壽二十七歲 帝崇齋興福。造皇興道場二寺(義楚六帖) 太甯(叁)
癸未 晉 太甯元年趙劉曜 光初六年成 玉衡十叁年後趙石勒五年前涼前燕代拓跋氏叁年甲申 太甯二年光初七年玉衡十四年六年子駿襲位代王賀[仁-二+辱]四年乙酉 太甯叁年七月帝崩光初八年玉衡十五年七年代炀帝纥那元年
沙門竺法乘。神悟超絕。玄鑒過人。師于法護。護甚嘉之。後到炖煌立寺。延其學侶。大化于西者乘之力也(高僧傳)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罽賓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寂行。母常安樂。勝冠從師子尊者出家。受具既得法。欲詣南印度。初至中天竺國。其王曰迦勝。禮迎之。時王宮殿俄有異香。尊者肅然曰。我師謝矣。遂北面作禮。尋辭王。王曰。尊者少留容有所問。此苑有泉熱不可探。願爲決之。祖曰。此爲湯泉。有叁緣所致。其一神業。其二鬼業。其叁熱石。熱石者其色如金。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蕩。鬼業者謂其鬼方出罪所遊于人間。以余業力煎灼此泉。以償其夙債。神業者謂神不守其道妄作禍福。以取飨祀。惡業貫盈冥罰役之。亦使煎灼此泉以償濫祭。王曰。幸尊者驗之叁緣。此果何者而致之。尊者曰。此神業所致也。即命爇香臨水。爲其忏悔。須臾瀕水現一長人。前禮尊者曰。我有微祐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來辭耳。已而遂隱。後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尊者辭王。王躬羅禦仗以送之。至南印度。其王曰天德。逆而禮之。王有二子。一名德勝。二名不如蜜多。後德勝嗣位。信向外道致難于祖。遽問祖曰。予聞師子比丘不免于戮。何能傳法。祖曰。我師難未起時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探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燼如故。王即敬禮曰。師子真嗣。王弟不如蜜多遂求出家。侍祖六年。于王宮受具。羯磨之際大地震動。祖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群有。聽吾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非是。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不如蜜多聞偈已。啓祖曰。法衣宜傳授邪。祖曰。此衣爲難故假以爲證。汝身無難。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祖乃現于神變。化叁昧火自焚其身。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創浮圖而秘之。當此東晉明帝之世也(正宗記)
顯宗成帝
衍。明帝長子。太甯叁年八月即帝位。年五歲。庾太後臨朝。鹹和二年冠軍蘇峻拒命謀逆。叁年四月蘇峻劫帝幸石頭。京城宮室悉皆煨燼。獨太甯殿壁明帝手畫佛像屹然不壞。人皆嗟美稱其神異。陶侃溫峤攻石頭。峻戰墜馬。斬首脔割之焚其骨。峻余衆立峻弟逸爲王。閉門自守。四年二月諸軍攻石頭。建威長史騰含擊蘇逸大破之。西軍獲逸斬之。滕含部將曹據抱帝奔溫峤船。群臣見帝號泣請罪。是時宮阙灰燼。以建平園爲宮。溫峤欲遷都豫章。叁吳之豪欲遷會稽。二論紛纭未決。司徒王導議之不複遷都。鹹康元年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八年五月帝不豫。帝二子丕奕皆在襁褓。中書監庾冰自以兄弟秉權日久。恐易世有間。每說帝以國有強敵宜以長君。請以同母弟琅邪王嶽爲嗣。帝許之。六月帝崩。二十二歲。在位十七年
帝造中興鹿苑二寺。集翻經義學千僧(六帖) 鹹和(九)鹹康(八)
丙戌 晉 鹹和元年趙 光初九年成 玉衡十六年後趙石氏八年前涼前燕代 二年
飛來峰 西天竺國惠理法師。是年來遊震旦。至浙西杭州。見山岩秀麗曰。吾國中天竺靈鹫山之一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時多爲仙靈所隱。今此亦複爾耶。有洞舊有白猿遂呼之。白猿應聲而出。人始之信飛來。由是得名。師即地建兩刹。先靈鹫後靈隱。師宴坐之岩號理公岩。今瘗塔存焉(寺記碑刻)
丁亥 晉 鹹和二年趙 劉氏 光初十年成 李氏 玉衡十七年後趙石勒九年前涼張氏前燕代叁年戊子 鹹和叁年劉耀石勒滅之合二十六年玉衡十八年石氏據中原太和元年前涼前燕四年
漢趙
漢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漢以宗女妻冒頓。故子孫冒姓劉氏。西晉惠帝甲子永興元年立成都王司馬穎爲皇太弟。穎表匈奴左賢王劉淵爲冠軍將軍。監五部軍事。將兵在邺(今彰德路郡名邺郡冀域)淵子聰骁勇絕人。博涉經史。善屬文。彎弓叁百斤。弱冠遊京師。名士莫不與交。穎以聰爲積弩將軍。淵從祖右賢王劉宣。謂其族人曰。自漢亡以來。我單于徒有虛號無複尺土。今吾衆雖衰猶不減二萬。奈何斂手受役奄過百年。左賢王英武超世。天苟不與興匈奴。必不虛生此人也。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複呼韓邪之業此其時也。乃相與謀推淵爲大單于。使其黨呼延攸詣邺告淵。淵白穎請歸會葬。穎弗許。及王浚東嬴公騰討穎。淵說穎曰。請爲殿下還說五部以赴國難。穎悅拜淵爲北單于參丞相軍事。淵至左國城。劉宣等上大單于號。二旬之間有衆五萬淵。都左國城。謂群臣曰。昔漢有天下恩結于民。吾漢氏之甥。乃建國號曰漢。即漢王位。年曰元熙。以右賢王宣爲丞相。晉懷帝永嘉二年。漢王淵取山西。平陽(今晉甯路古晉州也)太守宋抽棄郡走淵。徙都平陽蒲子上郡即皇帝位。改元永鳳。晉永嘉四年七月淵寢疾。以楚王聰爲大司馬大單于。安昌王盛.安邑王欽.西陽王浚.皆領武衛將軍。分典禁兵。淵卒。太子和即皇帝位。西昌王銳恥不預顧命。乃相與謀說和曰。先帝不惟輕重之勢。使叁王擁強兵于內。大司馬擁十萬衆屯于新郊。陛下宜早爲之計。和召盛告之。盛曰。陛下信讒夫之言以疑兄弟。銳怒命左右刃之。帥兵攻楚王聰于單于臺(今西京路即大同路也。郡名雲中。漢高困白登是也。冀域)聰反攻西明門克之。殺和于光極西堂。收銳枭首于衢。聰即皇帝位。改元光興。以北海王乂爲皇太弟。封其子粲爲河內王。以石勒爲並州刺史(太原也。今改冀甯路)辛未漢嘉平元年。聰遣前軍大將軍呼延晏始安王劉曜王彌石勒。攻洛陽克宣陽門。晉懷帝出欲奔長安。漢兵追執之。遷帝及六玺于平陽。聰以帝爲特進左光錄大夫。封平阿公。壬申聰之嘉平二年。封懷帝爲會稽郡公。次年二月懷帝遇害。四月懷帝凶問至長安。晉愍帝即位。改元建興。建興四年九月漢大司馬劉曜攻長安。十一月晉帝曰當忍恥出降以活士民。曜送晉帝至平陽。漢主聰以晉帝爲光祿大夫。封懷安侯。丁醜年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漢主聰卒。太子粲即位。爲靳封所殺。丞相劉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還都長安。改國號曰趙。以單于爲祖。石勒進爵爲趙王。至是東晉成帝鹹和叁年趙主曜圍守洛陽。十一月石勒引兵救洛陽。戰擒趙王曜。載以馬輿至襄國殺之。己醜年正月趙太子熙聞曜被擒。遂帥百官走上邽(音圭郏西鞏昌路古邽戍地也)關中大亂。將軍蔣英辛恕據長安。遣使降于石勒。九月後趙中山公石虎大破趙兵于義渠。乘勝追擊執趙太子劉熙及其將王公卿校以下叁千余人皆殺之。秦隴悉平。漢趙劉氏。起自晉惠帝大興甲子。終成帝鹹和己醜。二十六年
己醜 晉 鹹和四年成 玉衡十九年後趙 太和二年前涼前燕代翳槐元年追尊曰烈帝庚寅 鹹和五年玉衡二十年石勒即…
《釋氏稽古略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