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学简介

  因明学简介

  [因明学的产生和东渐]

  因明是梵语希都费陀的意译。“因”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因明,就是古代印度关于推理的学说。

  因明学萌芽于西元前六世纪,略早于我国的墨辩和希腊的逻辑。在古印度,最早致力于系统地研究因明的是正理派(尼夜耶派)。正理派是婆罗门教六大派之一,它的经典是《正理经》。《正理经》是最早的因明论。相传此经系正理派的创始人足目所写,故古代认因明为足目所创,唐·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以下简称《大疏》)所云(大正44·91c)“劫初足目,创标真似”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正理经》并非一人一时所创,它是早期正理派大师们的集体论著,它的最后完成当在西元三世纪以后。

  因明分两大系统,即古因明和新因明。《正理经》以及佛教大师龙树、无著、世亲等所写的因明论如《方便心论》、《回诤论》、《瑜伽师地论》(卷十五)、《显扬圣教论》(卷十一)、《如实论》、《论轨》、《论式》以及《杂集论》(卷十六)等,都属于古因明的系统。古因明发展至世亲时,(大正44 ·91c)“虽纲纪已列,而幽致未分(不够具体),故使宾主对扬(辩论),犹疑立破之则(规则)”(《大疏》卷一),所以至西元五世纪时,佛教大师陈那又对因明作了创造性的改革。陈那撰有《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四十余部因明论著,把因明学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故后世均以陈那为新因明的开祖。

  继陈那之后,因明史上的又一关键人物是商羯罗主。他是陈那的高足。他的《因明入正理论》是新因明的代表作,论述更趋系统化。陈那的另一大弟子护法,也是精研因明的大师,他的《唯识三十颂释》等,纯熟地运用了新因明。护法曾主持北印度的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护法死后,那烂陀寺就由他的高弟戒贤主持。护法的另一个弟子胜军也是享有盛名的法相唯识学家。戒贤和胜军都是研究陈那新因明的权威,而我国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慈恩宗的创始人玄奘,就是戒贤和胜军的得意门人。

  玄奘于西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去印度游学,经过四载的跋涉,经历了西域十六国,到达北印度的摩揭陀国,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并从胜军学习因明。玄奘在印度游学十余载,终于精通大小乘的要义,得到了陈那法相唯识哲学和新因明的真传。由于玄奘的精研深思,他在因明学上的造诣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如他曾纠正胜军经过四十余年的深思熟虑以后所立的一则比量(推理),足以说明他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由于玄奘博学多才和能言善辩,统一北印度的戒日王礼请玄奘去其首都曲女城主持无遮大会,与来自五天竺的沙门和婆罗门、耆那教等诸外道数万人进行辩论,中心题目是讨论玄奘的“真唯识量”和《会宗论》、《制恶见论》等。大会开了十八天,据说当时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问难,玄奘从此名声大振,受到大小乘各派的一致推崇。

  西元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玄奘谢绝了戒日王的一再挽留,满载盛誉,携带六五七部梵文经卷,其中包括三十六部因明论回到了长安。两年后,他译出了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又过了两年,他译出了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在翻译因明论的过程中,玄奘还对译寮僧伍和徒众讲说因明,阐发隐义。玄奘的大弟子们记录玄奘口义,加上自己的理解,“竞造文疏”,使我国在因明学的研究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如文备、玄应、定宾、圆测(朝鲜人)各撰有《因宙门论疏》,文轨、净眼、窥基各撰有《因明入正理论疏》,靖迈、灵隽、胜庄、璧公、玄范、顺憬(朝鲜人)各撰有《因明入正理疏》,利涉(西域人)撰有《因明入正理钞》,元晓(朝鲜人)撰有《判比量论》,神泰撰有《因明正理门论述记》等等。然而上述玄奘门人所作文疏惜已大部散佚,今仅存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后世尊称《大疏》)八卷,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世称《庄严疏》)三卷以及神泰的《理门述记》三卷等数种而已!

  窥基是玄奘的继承人,是我国法相宗(慈恩宗)的实际开创者。他所作的《大疏》比较晚出,但阐发富赡,为诸疏之冠。《大疏》确是研究因明者不可不读之书,中国和日本的不少学者还为它作了释论,其中以日·凤潭的《因明论疏瑞源记》(八卷)最为详备。当然《大疏》也存在许多前后抵牾、难以自圆的地方,它对文轨、玄应、定宾、璧公等人的批评也经常失于片面,这是我们在披阅时应加注意的。

  窥基的大弟子慧沼也是个很有成就的因明家,他的因明著作很多,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义断》一卷、《二量章》一卷(已佚)、《略纂》三卷(或云伪作)、《续疏》二卷(今仅存下卷)。慧沼在因明研究中颇有独立的见解,他并不因为窥基是他的业师而盲从,常能提出一些不同于师说的见解,因此慧沼的文疏是有较高价值的。他的门人在他的传授下,也于因明学有很深的造诣。如智周、如理、道邑、道巘等都有因明论著,其中以智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三卷和《后记》三卷最为重要。

  从玄奘开始,由窥基完成的中国法相宗(慈恩宗),虽在唐太宗、唐高宗时盛极一时,但前后仅四十年便衰落了下去,因明学的研究也随着法相宗的衰落而衰落了。嗣后唐代的许多因明论疏逐渐湮没,经过元末的战乱,竟至散失殆尽!所以到了明代,一些学者如明昱、智旭、真界、王肯堂等虽有志于因明学的研究,但由于他们所凭依的材料仅只宋·延寿《宗镜录》所引录的一些片断,而不能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臆测失真之处。因明学在和五百余年中实际上已成绝学!迨及清末在日本发现《大疏》并取回锓板流通,后来又陆续将流传于日本的《庄严疏》残本、《理门述记》残本以及慧沼、智周等人的疏记取回刊印问世,才使因明学的研究有了重要的依据。这是要感谢日本学者的保全之功的。

  日本的因明学是玄奘的日本弟子道昭首先传入的。道昭于西元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入唐师事玄奘。在唐八年,归国后开创了日本的法相宗。道昭的三传弟子护命撰有《研神章》、《破乘章》、《分量决》等因明论著,其五传弟子明诠撰有《大疏里书》、《因明大疏导》、《因明大疏融贯钞》等。护命、明诠是日本法相宗的著名理论家,他们的因明论著影响很大。之后,道昭的六传弟子三修与贤应各撰有因明疏记。这表明日本法相宗从一开始就是十分重视因明学的。后来的善珠也是著名的法相唯识学家,撰有《因明论疏明灯抄》十二卷,是日本研究因明有影响的著作。

  [从五支作法到三支作法]

  从因明的历史沿革来看,世亲以前的因明是古因明,陈那以后的因明为新因明。新古因明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由五支作法变为三支作法。所谓五支作法,就是其论式由宗、因、喻、合、结五个部分组成;所谓三支作法,就是其论式简化为宗、因、喻三大部分。兹举例对照如下:

  ┌────────────────┬──┬──────────────┐

  │五支作法   │支名│三支作法   │

  ├────────────────┼──┼──────────────┤

  │声是无常;   │ 宗 │声是无常;  │

  │所作性故;   │ 因 │所作性故;  │

  │犹如瓶等,于瓶见是所作与无常; │同喻│若是所作见彼无常,犹如瓶等;│

  │声亦如是,是所作性;  │ 合 │    │

  │故声无常;   │ 结 │    │

  │犹如空等,于空见是常住与非所作;│异喻│若是其常见非所作,犹如空等。│

  │声不如是,是所作性;  │ 合 │    │

  │故声无常。   │ 结 │    │

  └────────────────┴──┴──────────────┘

  上面所举的五支例,最早见于《正理经》。是正理派用来反驳声论派的。由于这个推论是因明论中的重要例证,故有必要先对它的内容作一些解说。它的意思是:

  声音是无常的;(宗,即陈说)

  因为它是人工造作出来的;(因,即理由)

  好比一只瓷瓶,它也是人工造作出来并且

  是无常的;(同喻,即同类比喻)

  声既然和瓶一样,也是人工造作出来的;

  (合,即应用)

  所以,声音是无常的,(结,即结论)

  又好比虚空,我们于虚空中看到它是常住

  不灭和非人工造作的;(异喻,即异类比喻)

  而声音不是这样,是人工造作出来的;(

  合,即应用)

  所以,声音是无常的。(结,即结论)

  上述五支作法所包含的五个部分中,宗就是论点的陈说,因就是根据和理由,喻就是比喻和例证,合是在前三者基础上的具体应用,结就是结论。五者之中,以宗因喻三部分最为重要,因为结论只是宗的重复,而合也已经包含在比喻之中。故陈那显略除繁,改五支为三支,创立了新因明的论式。陈那的三支作法除了删去合、结两支外,还对喻作了改造。在五支作法里,喻只起比喻和例证的作用,意义不大;但在陈那的三支作法里,喻在例证之上还说出它的普遍意义,这就提高了喻的地位,使喻变成因果关系的带例说明。

  从五支改为三支,这是因明史上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变革,它使因明的论式趋向完善成熟,更切合人类思维的逻辑过程。这里试以新因明的三支作法同形式逻辑的三段论作一比较:

  声音是无常的;  (宗)↑│凡造作之物都是无常的,  (大前提)

  因为是造作出来的;  (因)││声音是造作出来的,  (小前提)

  凡造作之物都是无常的,如瓷瓶。(喻)│↓所以声音是无常的。  (结论)

  由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到,因明三支与逻辑三段的结构主要在前提和结论的次序上不同,其实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在思维形式上是一致的。这充分说明,三支论式较之…

《因明学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