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學簡介
[因明學的産生和東漸]
因明是梵語希都費陀的意譯。“因”指推理的依據,“明”即通常所說的學;因明,就是古代印度關于推理的學說。
因明學萌芽于西元前六世紀,略早于我國的墨辯和希臘的邏輯。在古印度,最早致力于系統地研究因明的是正理派(尼夜耶派)。正理派是婆羅門教六大派之一,它的經典是《正理經》。《正理經》是最早的因明論。相傳此經系正理派的創始人足目所寫,故古代認因明爲足目所創,唐·窺基《因明入正理論疏》(以下簡稱《大疏》)所雲(大正44·91c)“劫初足目,創標真似”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正理經》並非一人一時所創,它是早期正理派大師們的集體論著,它的最後完成當在西元叁世紀以後。
因明分兩大系統,即古因明和新因明。《正理經》以及佛教大師龍樹、無著、世親等所寫的因明論如《方便心論》、《回诤論》、《瑜伽師地論》(卷十五)、《顯揚聖教論》(卷十一)、《如實論》、《論軌》、《論式》以及《雜集論》(卷十六)等,都屬于古因明的系統。古因明發展至世親時,(大正44 ·91c)“雖綱紀已列,而幽致未分(不夠具體),故使賓主對揚(辯論),猶疑立破之則(規則)”(《大疏》卷一),所以至西元五世紀時,佛教大師陳那又對因明作了創造性的改革。陳那撰有《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等四十余部因明論著,把因明學推進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故後世均以陳那爲新因明的開祖。
繼陳那之後,因明史上的又一關鍵人物是商羯羅主。他是陳那的高足。他的《因明入正理論》是新因明的代表作,論述更趨系統化。陳那的另一大弟子護法,也是精研因明的大師,他的《唯識叁十頌釋》等,純熟地運用了新因明。護法曾主持北印度的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寺,護法死後,那爛陀寺就由他的高弟戒賢主持。護法的另一個弟子勝軍也是享有盛名的法相唯識學家。戒賢和勝軍都是研究陳那新因明的權威,而我國著名的佛經翻譯家、慈恩宗的創始人玄奘,就是戒賢和勝軍的得意門人。
玄奘于西元629年(唐太宗貞觀叁年)去印度遊學,經過四載的跋涉,經曆了西域十六國,到達北印度的摩揭陀國,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並從勝軍學習因明。玄奘在印度遊學十余載,終于精通大小乘的要義,得到了陳那法相唯識哲學和新因明的真傳。由于玄奘的精研深思,他在因明學上的造詣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如他曾糾正勝軍經過四十余年的深思熟慮以後所立的一則比量(推理),足以說明他已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由于玄奘博學多才和能言善辯,統一北印度的戒日王禮請玄奘去其首都曲女城主持無遮大會,與來自五天竺的沙門和婆羅門、耆那教等諸外道數萬人進行辯論,中心題目是討論玄奘的“真唯識量”和《會宗論》、《製惡見論》等。大會開了十八天,據說當時竟沒有一個人敢出來問難,玄奘從此名聲大振,受到大小乘各派的一致推崇。
西元645年(唐太宗貞觀十九年),玄奘謝絕了戒日王的一再挽留,滿載盛譽,攜帶六五七部梵文經卷,其中包括叁十六部因明論回到了長安。兩年後,他譯出了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又過了兩年,他譯出了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在翻譯因明論的過程中,玄奘還對譯寮僧伍和徒衆講說因明,闡發隱義。玄奘的大弟子們記錄玄奘口義,加上自己的理解,“競造文疏”,使我國在因明學的研究上處于領先的地位。如文備、玄應、定賓、圓測(朝鮮人)各撰有《因宙門論疏》,文軌、淨眼、窺基各撰有《因明入正理論疏》,靖邁、靈隽、勝莊、璧公、玄範、順憬(朝鮮人)各撰有《因明入正理疏》,利涉(西域人)撰有《因明入正理鈔》,元曉(朝鮮人)撰有《判比量論》,神泰撰有《因明正理門論述記》等等。然而上述玄奘門人所作文疏惜已大部散佚,今僅存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後世尊稱《大疏》)八卷,文軌的《因明入正理論疏》(世稱《莊嚴疏》)叁卷以及神泰的《理門述記》叁卷等數種而已!
窺基是玄奘的繼承人,是我國法相宗(慈恩宗)的實際開創者。他所作的《大疏》比較晚出,但闡發富贍,爲諸疏之冠。《大疏》確是研究因明者不可不讀之書,中國和日本的不少學者還爲它作了釋論,其中以日·鳳潭的《因明論疏瑞源記》(八卷)最爲詳備。當然《大疏》也存在許多前後抵牾、難以自圓的地方,它對文軌、玄應、定賓、璧公等人的批評也經常失于片面,這是我們在披閱時應加注意的。
窺基的大弟子慧沼也是個很有成就的因明家,他的因明著作很多,有《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一卷、《義斷》一卷、《二量章》一卷(已佚)、《略纂》叁卷(或雲僞作)、《續疏》二卷(今僅存下卷)。慧沼在因明研究中頗有獨立的見解,他並不因爲窺基是他的業師而盲從,常能提出一些不同于師說的見解,因此慧沼的文疏是有較高價值的。他的門人在他的傳授下,也于因明學有很深的造詣。如智周、如理、道邑、道巘等都有因明論著,其中以智周的《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叁卷和《後記》叁卷最爲重要。
從玄奘開始,由窺基完成的中國法相宗(慈恩宗),雖在唐太宗、唐高宗時盛極一時,但前後僅四十年便衰落了下去,因明學的研究也隨著法相宗的衰落而衰落了。嗣後唐代的許多因明論疏逐漸湮沒,經過元末的戰亂,竟至散失殆盡!所以到了明代,一些學者如明昱、智旭、真界、王肯堂等雖有志于因明學的研究,但由于他們所憑依的材料僅只宋·延壽《宗鏡錄》所引錄的一些片斷,而不能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臆測失真之處。因明學在和五百余年中實際上已成絕學!迨及清末在日本發現《大疏》並取回锓板流通,後來又陸續將流傳于日本的《莊嚴疏》殘本、《理門述記》殘本以及慧沼、智周等人的疏記取回刊印問世,才使因明學的研究有了重要的依據。這是要感謝日本學者的保全之功的。
日本的因明學是玄奘的日本弟子道昭首先傳入的。道昭于西元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入唐師事玄奘。在唐八年,歸國後開創了日本的法相宗。道昭的叁傳弟子護命撰有《研神章》、《破乘章》、《分量決》等因明論著,其五傳弟子明诠撰有《大疏裏書》、《因明大疏導》、《因明大疏融貫鈔》等。護命、明诠是日本法相宗的著名理論家,他們的因明論著影響很大。之後,道昭的六傳弟子叁修與賢應各撰有因明疏記。這表明日本法相宗從一開始就是十分重視因明學的。後來的善珠也是著名的法相唯識學家,撰有《因明論疏明燈抄》十二卷,是日本研究因明有影響的著作。
[從五支作法到叁支作法]
從因明的曆史沿革來看,世親以前的因明是古因明,陳那以後的因明爲新因明。新古因明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中最主要的區別是由五支作法變爲叁支作法。所謂五支作法,就是其論式由宗、因、喻、合、結五個部分組成;所謂叁支作法,就是其論式簡化爲宗、因、喻叁大部分。茲舉例對照如下:
┌────────────────┬──┬──────────────┐
│五支作法 │支名│叁支作法 │
├────────────────┼──┼──────────────┤
│聲是無常; │ 宗 │聲是無常; │
│所作性故; │ 因 │所作性故; │
│猶如瓶等,于瓶見是所作與無常; │同喻│若是所作見彼無常,猶如瓶等;│
│聲亦如是,是所作性; │ 合 │ │
│故聲無常; │ 結 │ │
│猶如空等,于空見是常住與非所作;│異喻│若是其常見非所作,猶如空等。│
│聲不如是,是所作性; │ 合 │ │
│故聲無常。 │ 結 │ │
└────────────────┴──┴──────────────┘
上面所舉的五支例,最早見于《正理經》。是正理派用來反駁聲論派的。由于這個推論是因明論中的重要例證,故有必要先對它的內容作一些解說。它的意思是:
聲音是無常的;(宗,即陳說)
因爲它是人工造作出來的;(因,即理由)
好比一只瓷瓶,它也是人工造作出來並且
是無常的;(同喻,即同類比喻)
聲既然和瓶一樣,也是人工造作出來的;
(合,即應用)
所以,聲音是無常的,(結,即結論)
又好比虛空,我們于虛空中看到它是常住
不滅和非人工造作的;(異喻,即異類比喻)
而聲音不是這樣,是人工造作出來的;(
合,即應用)
所以,聲音是無常的。(結,即結論)
上述五支作法所包含的五個部分中,宗就是論點的陳說,因就是根據和理由,喻就是比喻和例證,合是在前叁者基礎上的具體應用,結就是結論。五者之中,以宗因喻叁部分最爲重要,因爲結論只是宗的重複,而合也已經包含在比喻之中。故陳那顯略除繁,改五支爲叁支,創立了新因明的論式。陳那的叁支作法除了刪去合、結兩支外,還對喻作了改造。在五支作法裏,喻只起比喻和例證的作用,意義不大;但在陳那的叁支作法裏,喻在例證之上還說出它的普遍意義,這就提高了喻的地位,使喻變成因果關系的帶例說明。
從五支改爲叁支,這是因明史上的一項意義重大的變革,它使因明的論式趨向完善成熟,更切合人類思維的邏輯過程。這裏試以新因明的叁支作法同形式邏輯的叁段論作一比較:
聲音是無常的; (宗)↑│凡造作之物都是無常的, (大前提)
因爲是造作出來的; (因)││聲音是造作出來的, (小前提)
凡造作之物都是無常的,如瓷瓶。(喻)│↓所以聲音是無常的。 (結論)
由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到,因明叁支與邏輯叁段的結構主要在前提和結論的次序上不同,其實質並沒有什麼不同;它們在思維形式上是一致的。這充分說明,叁支論式較之…
《因明學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