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品第十二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思惟如是三昧。
整部经都在提示我们思维、观察、速证、正言宣说此般舟三昧,此处再次提示“云何思惟如是三昧”。
佛言。贤护。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念欲思惟此三昧者。
以下直接授于法则,言无增减,但随文入观,即得方便。对许多法则,若不作解,甚为方便,若作解,多是以自己的识心加工,就会在法则中增加我们识心的流毒、曲解、误解,多导入歧途。所以,随文入观,反而很方便,依教奉行、不假他说,这是经典行持中最方便的择取。
观彼色时。不应取著。
这句话可以说是后面所有文字的纲领。“观彼色时,不应取著”,对受、想、行、识,则亦复如是。《心经》中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此类之语,正是让我们在观色之时无染无著。世尊欲令我等有深入的实践内容与正思维善巧,接下来还作了种种细说,我们来看世尊是如何解释的。
于彼声中。不应取著。
色、声、香、味、触、法,逐一来给我们提示,是不是重复呢?不是,而是直指我们在遇到色时、声时、香时、味时、触时、法时,何以对待?不应取著。因为一切凡夫有情皆以事相染著为生命依正二报的依止,所以沉沦世间。所谓沉沦,就是取著而沉沦,是耽搁于这种取著之中,浪费在这种取著之中,造作在这种取著之中。诸菩萨善知识者知法无自性,所以一路风光,自然延续,无挂无碍,于诸色、声、香、味、触、法,运用之,而不染著于此,自然当体解脱,当体即空,当体即得正受。佛法的确不在事相之外,也不在事相之内,就在这个现缘之中,了了分明,无染无著,此无碍力中能产生种种正受之力。
于彼香中。不应取著。于彼味中。不应取著。
诸位善知识,切莫以为世尊作如是重复说,非是重复,色即是色,声即是声,香即是香,味即是味,如是细微交代,我等若能随顺守护、随顺实践,是为大善,若不能者,应该思维自己心中所系法则。佛在经典中把一切善巧、一切如实之法则、一切真实之利益,不增不减地如实和盘托出,世尊绝不吝于任何一法,欲饶益众生故,欲真实回施利益众生故,所以不拣择任何法,只是全盘地回施。
于彼触中。不应取著。于诸法中。不应取著。于诸生中。不应取著。于一切处不应取著。于是法中。当起真实大慈行也。
所谓“大慈行”,就是平等行、不二行、如实行。慈者,无有择取,所以有同体之说。此处文字浅显,利益深厚,真实不虚。
是中何等名为三昧。
此中何为三昧之定义?在我们与人交流,乃至自己思维之时,文字是一个言权之相,因为若无言说,大家无所依从,但若言说不能导引销归于法性,或者法则之中,那就会死于句下。我们应如何来做呢?大家各自审视自己的现前守护。
所谓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
这句话似乎是言若未言,下面有文字来提示我等。
若诸菩萨观念处时。当应如是观察身行。
从身行观察开始,因为一切众生,尤其是我们人类众生,多以粗重身为我,身见是十分严重的。
终不分别见身行处。
于身行的感知,如健康、变异,或者不健康、不变异等种种觉受中能清晰了知,如前面所说,于色、声、香、味、触、法,终不取著,于六根、六识不取著,于六尘亦不取著,那么于十法界就不取著,所以运用于十法界之中,无染无著,这样自然出离。
观察受行。亦不分别见受行处。
这是对每个感知处的观察,让我们来如实地随文感知自己的觉受。
观察心行。亦不分别见心行处。
如前面所说的色不著、声不著、香不著、味不著、触不著、法不著,等等无著,乃至一切无著,此亦复如是,以无有分别见。
观察法行。亦不分别见法行处。
有能有所,前面但说于能,此处说于所。能所双亡,那么人就能于粗重一念了知观察。
菩萨当应如是观察思惟三昧。何以故。贤护。彼菩萨观身行时。于身不起思惟分别。
经常会听到大家这样讲:“哎呀,我这一段时间身体不好”,诸如此类的“这一段时间”的感受,其实就是对色身的一种眷爱、贪执、染著。此处,世尊教导我等“观身行时,于身不起思惟分别”,你说:“我明明有身之感受,怎么不去起思维分别呢”?此方法甚为简单,何以故?一切身感知、身作为,皆是无常、变化、无我之中所虚妄延续、虚妄感知,无所留住故,所以虽有思维,多增妄业,多增染业,以苦相加,不得解脱,此处若于身不起思维分别,即现解脱方便,也就是于身觉受之时即见方便,在我们重视身的当下即脱离了身的纠缠。若不如是观察、思维,就会加强分别执著,如有的人身体不好了,就说:“哎哟,我这段时间身体可不好了”,有的人说:“我这一段时间行法、做事可顺心了,身体也轻快了”,在这些对身的思维、分别的过程中,若好若坏,若增若减,一旦染著思维,则因身而沉沦,因身而造业,如是相续,是为轮回相续相,若反之者,即得解脱。
观受行时。于受不起思惟分别。
于现前事情,直直观来,善巧明了,而不假分别执著,不起于妄念,这样现下虽未得正受,正受已觉,正受已知。
观心行时。于心不起思惟分别。观法行时。于法不起思惟分别故。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可得故。
这都是口诀性的甚深教言,是不可思议的法则,我们若能随顺思维、观察,即得三昧正受内涵、正受利益,不需要别求方便,不需要我们妄自假设,也不需要种种不必要的勤苦与逼迫。现在多有行法者以为走的时间长,或苦逼自己,就能得到三昧,这是一个不相应的心理。不起分别思维,无著无染,此处为正三昧方便,即是省力处的方便,也是省力处的真实。所以,因一切法不可得故,无需分别思维,不假取著,身心即得安乐,这样就是如法正行。
如是诸法既不可得。云何当有分别思惟。
经典实是一个印契的工具,就如用公章盖一下就合适了一样,对于经典教言,若不增不减地来印契我们的心,亦复能起到这样不可思议的印契效果。现世有情多于不正见思维,多于杂乱思维,乃至多于邪见思维,所以令自己的生命多诸勤苦,多诸无益劳虑,徒增意业、身业、口业,并相续苦难业相于现下乃至未来际,若不觉悟,不能自拔,若不依法行,亦不能自拔,所以就在未来业相中生死轮回。世尊悲悯我等,予清净法则、清晰法则、真实法则,欲令我等依法而行,取证菩提,此“取”者,实无所取之处而得安乐。
贤护。是故一切法无有分别。无分别者。无有思惟。
一切法,就其本质来说,本不可分别,因为本不可分别故,无有思维,无有思维故,何以取舍,何以取著呢?
无思惟者。当知彼中无法可见。
实无一法可得,世尊作狮子吼。而世间有情不是这样,多说善说恶,道是名非,是是非非,延续生死,善善恶恶,制造轮回,即使我们十分清晰这些法则,但一到因缘成熟之时,往往就会于法有染,于法有执,说善之时眼冒金光,说恶之时痛恨疾首,实不相干,妄自认取,强辩是非,强立是非,于本无自性法则中,强立自性,所以坚固世间。
我们这个染污的娑婆世界就是由我们的强执所造就,而十方诸佛清净刹土中能无碍行法、神通自在,乃至供养福德因缘等种种自在,皆因无强执故,无择取故,清净平和故,一味真实故,无取无舍故,所以在无碍力中运用自在,以智慧与慈悲方便十方有情而无染著,所以无有坚固世界相,只是有清净无碍世界相。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乃至阎浮提众生,以坚固所执造成山河大地,以及种种坚固之物,若人爱习种种善法,作顽固想者,造成种种珍宝处,若恶性守护者,成就种种恶性众生,乃至无情之物,山河大地一时虚妄强执化现。
实一物可得,智者亲证空性,所以游戏自在,如一些善巧者可以行走于山石中无碍,行走于空中无碍,入水不得溺,入火不得焚,刀枪无所伤害,何以故?心智无染故,远离对待故,所以为对待所不能伤害。我们生生世世不断地熏习、强执这个对待的心,必然会被对待之法所伤害。世尊在世时,多有慈心比丘刀枪不能伤害,毒素不能毒死,而现在这个时代的有情多有恶性疾病,多有重大伤害,多有恶性因缘,何以故呢?皆由无始以来的强执业缘。
我们自己不妨可以做一个实验,你用二十分钟去生嗔心,然后咬一下自己的皮肤,它就会肿,若你心智很慈善,比如用二十分钟的慈悲观来观自心,即使用针划破一点肉皮,伤口会愈合得很快。我们可以去做实验,生命就是我们游戏的一个资粮,这是它的福德相,你若爱护于它、被它所牵制,它反而会耽搁你未来的福德,即出离的福德,但多有有情就是被此色身,被此不正见所侵害着,所以世尊直接来教授我等在平时的法则中如何观。
贤护。无可见故。便为无碍。
我们在学法之中,在道场,在社会,在工作单位,乃至出家在家、行法不行法、守法不守法,若一切处无畏,即是无碍;若无碍处,即无所障;无所障处,即是大慈,即是大善;此善处,无对待;无对待,即是真实正受抉择。我们行法为什么多有碍处呢?对待生起,择取生起,取著生起,于分别法中建立。
一切法中无障碍故。即是菩萨现前三昧。
此处讲“菩萨现前三昧”,菩萨者,觉了世间,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二法善巧具足,何以故?远离对待,即是自利利他;远离对待,慈心、悲心、智心自然生起;以无对待故,所以无所劳顿,无所沉重,无所障碍,无所畏惧;以无所畏惧故,得力于世间,饶益有情,方便住世。
诸菩萨摩诃萨皆是以饶益世间之愿力延续生命,所以一劫、二劫、三劫,乃至说不可言说之劫,如世尊说…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品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