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种)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种)

  论: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徧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亦即心相应行法,因这些法属于心王所有,如仆属主;与心相应,如臣随主:心王如「体」,这些心所有法是心体之「用」。所谓「用」,是作用、功能之意。「略」,大略;因为心体之作用,本来应有很多,决定不只五十一个,但为令修行者易于受持,故择要略说此五十一种。

  「分为六位」:俱舍论也是将心所有法分为六位,不过却有所不同:俱舍论将徧行五、别境五的十法,合成一位,称为「遍大地法」,其数也是十个,内容一样,只是其分类显然比较粗,不如大乘唯识学详尽。另外一个比较不同的是,俱舍论不称「随烦恼」,而称「小烦恼」,共有十法;而将唯识的随烦恼中的「无惭、无愧」,别立一位,称为「大不善法二」:这当然有其好处,因为可凸显「无惭、无愧」的重要性。然而,唯识学的「随烦恼」之命名,比俱舍论的「小烦恼」,要精当得多;因为「随烦恼」之名指出这类烦恼是「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故意义上深刻得多。又,俱舍论的小烦恼只有十个,而大乘唯识学的「随烦恼」却有二十一个,因此唯识学所论列的法,在深度、广度、及精致性上,都比俱舍论来得高。再者,俱舍论把「贪瞋慢疑」这四法归为「不定法」,显然不是很恰当;唯识学是把这四法加上「痴、恶见」,成为「贪、瞋、痴、慢、疑、恶见」六法,立为「烦恼六」,也就是六种根本烦恼,显然较合理。此外,大乘唯识学五位的第一位「心法」有八种(八识),而俱舍论的心法却只有一种,指意识,其意为将三八识」合成一体,不予细说,亦无论及第七、第八识。可见俱舍的「心法」太略;同时亦可证佛在解深密经及楞伽经等所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阿陀那识为第八识或第七识之别名)。作如是比较之后,可见大乘唯识学的法相,是比小乘殊胜、深入、广大。(大乘唯识既然是释迦佛及补处菩萨(弥勒菩萨)为诸菩萨所开演的法门,那还有什么话说?决定是比小乘殊胜的——至于大乘是佛说、且定比小乘殊胜,这也是无著菩萨在其所造的「摄大乘论」的主要意旨。) 1.五偏行

  论:徧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徧行」:「徧」,周徧、普徧。因为这一类心行,具有四种普徧之义,故称徧行。这四种普徧是,,1、徧三性、2、徧八识、3、徧九地、4、徧一切时,

  1、徧于三性——「三性」是善、恶、无记三性。这五种心所法,不论是在哪一种性质的心行中,不论它是善念、恶念、或无记念之中,都必定要有这五种心所参与,才能起心行。也就是说,众生不管造善、造恶或造无记业时,都必定有这五 种心所参与:因此称这五心所法为「徧三性」。

  2、徧于八识——这五种心所,能徧于八识中起作用,亦即,在八识中的任何一识,若要起作用,必定会有这五种心所;也就是说,在心王起作用时,都能发现这五种心所的踪迹。

  3、徧于九地——「九地」是从三界中开出来的(即是把三界再细分),故亦称三一界九地」,密教则称之为三一界九居」,以九地为三界众生所居住之处。此九地为:「欲界」五趣合为一地、「色界」四禅为四地、「无色界」四定为四地,共为九地。又,这九地虽是从三界中开出,但它却可将三界众生的心态、精神状况、身心清净的程度,清楚地区分及标示出来;而且这些众生身心清净的程度,则是依其所得的禅定之深浅而定。简言之,三界众生所居之地,之所以有九种不同,那是由于他们的禅定境界不同所致:禅定愈高,其心的清净程度愈高,所感的受生果报之地也就愈高。此九地为:

  1.五趣杂居地:欲界就只有这一地,在这一地中,五趣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人、及欲界六天)都住在其中,这之中各趣众生,所受苦乐福报虽有不同,所在之处亦有天上地下之别,但他们所共同的,都是「不能离欲」,都是依于五欲杂染。又,「欲界六天」(或称六欲天)为:四天王天、忉利天、兜率天、夜摩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者,阿修罗因为分属各趣,如有「天趣摄阿修罗」、「鬼趣摄阿修罗」、「畜生摄阿修罗」等, 故但言五趣,而将阿修罗含在其中。诸趣所摄阿修罗道,首楞严经中有详 细之论游,请参考。

  2.离生喜乐地:即是初禅的境界。「生」,是指欲界的生死:因初禅已离欲界的生死烦恼,而得初禅之喜乐,即所谓「禅悦为食」是也,故称初禅境界为「离生喜乐地」。或者说,生于初禅天的众生,他们的心灵状态是如何呢?即是「离生喜乐」:尽其初禅天寿之期,他们都是一直处在「离生喜乐」的状态之中,也就是已经远离了欲界的五欲忧恼(「离生」) ,且其心中一直有禅定的喜乐(「喜乐」) 。至于所谓「天人五衰」(天人之天寿将尽时,所出现的五种衰变之相),那是指欲界的六欲天的天人而言;至于色界的四种禅天以及无色界诸天都是没有这些衰相的。问:「欲界天与初禅天,既同是天界,两者有何不同?」答:三八欲天人的天报,主要是修福(持戒、布施)而来,然而由于不离五欲,故其果报虽殊胜,得享天福,却仍在欲界之中;至于禅天之果报,则是一定要离欲、且修定、得定,故其来世果报就能超出欲界,生于『离生喜乐地』的色界初禅天中。」

  3。定生喜乐地:这是二禅天众生的境界。因此天之天人,定力加深,于其定中产生更大的喜乐,故称为「定生喜乐地」。

  4.离喜妙乐地:这是三禅天天人的境界。因为「喜」受比较粗,「乐」受比较细,而此天的天人之定力又转深,故又舍二禅天中的「喜乐」心中较粗的「喜」心,只留下比较「细」的「乐」心,此乐深细而绵长,其乐甚大,故三界一切乐中,最殊胜、最妙者,莫过于三禅之乐。故称三禅天众生所受用的境界为「离喜妙乐地」。

  5.舍念清净地:这是四禅天天人的境界。三禅天之上,天人之定力又更转深,定力一深,其心行便更细,因此不能再忍受三禅的乐受,而以三禅的乐受为「粗」,于是舍此「粗心」而就「细心」,亦即连三禅的「乐受」都舍。至此,既已于初禅舍欲界苦,次于二禅得深定之喜乐,再于三禅舍二禅之喜、只存乐受,最后于四禅中,连三禅的乐受都觉得粗,因而舍之;于是,到此为止,一切苦乐都尽舍了;苦乐既舍,心中即无苦乐念动,因此达于一念清净,心无爱憎,清净无杂,故称四禅天人之境界为「舍念清净地」 。

  6.空无边处地:这是无色界天人的境界。此天天人由于厌患色界天的「色质」为有障碍(质碍),不得自在,因此加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于虚空定;住于此定中,其心明净,无碍自在,犹如虚空,无有边畔,称为无色界第一天天人的「空无边处地」。

  7.识无边处地:这是无色界第二天天人的境界。因为此天之天人,厌患第一天之「空无边处地」,以其相为粗,转缘于识,与识相应,达心定不动,并观识无有边畔,其所得之自在更胜,故称「识无边处地」。

  8.无所有处地:这是无色界第三天天人的境界。此天之天人,又厌患第二天之「识无边处地」,以其相为粗,故入于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中,恬然寂静,诸想不生,故此天又称为「无想天」。此天多为外道或凡夫所修境界;佛法中贤圣,除了钝根罗汉,极少住于此天。以「无想」不能增善、进修圣道,纯粹是沉空滞寂,故贤圣不居。

  9.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是无色界第四天天人的境界。 「非想」,即非有想, 指非如第二天「识无边处」之有想;「非非想」,即非无想,指亦非如第三天「无所有处」之无想:所以是「既非有想、亦非无想」,而称「非想非非想」。以此天天人,既厌患第二天「识无边处」之有想,又厌患第三天「无所有处」之无想,所以再加功用行,入于「非想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中,不见有无之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然此「无为」,非真无为,非圣教之所谓无为,而是压伏色心、令不起现行而已,其种子仍在,故报尽还生。此天亦多为外道所住,以耽于沉寂,不能生善,如水牛入于泥淖,不能自出,是故贤圣不住。又,圣教之圣人(阿那含),多寄居于第四禅之「五净居天」中。

  4、徧于一切时——这五个徧行心所,于一切时皆能徧,故称「徧行」。

  「作意」:作意心所的体性是「警觉应起心种」,因为每一种心行,都各有不同的「心种」 (心中之种子)来作用,「作意」能令某些特定的心种警觉。作意的业用是「引心令趣自境」,也就是,在某种情境之下,作意先令某「心种」警觉,然后又引领心识趣向当时所缘的境。 「自境」,即各自所缘之境,如「声」是耳识所缘的「自境」,因为不与眼、鼻等共,故称「自」,是独自、特别、专有之意。简言之,在任何心行,任何起心动念之时,必须先有「作意」心所,才能生识,及引起种种心行。因此作意可说是一切心行的「先锋」,它是带头、打头阵的。因此成唯识论引经云:「若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识。」因此,作意是一

  切识生起的必要条件之一。

  「触」:触心所的体性是「令心心所触境-l,ji+:心所、与尘境三者,如何能接触、和合?就全靠这「触心所」的作用;因此,心心所及境三和合,是以触心所为媒介,可说是「触媒」。触心所的业用是作为「受、想、思兰一个心所的「所依」;因为这三个心所,必须依于「触心所」才能生起。

  「受」:有触必有受,「受」是领纳的意思。受心所的体性是领纳「顺」、「违」及「非顺非违」的境相。受心所的业用是「起欲」,即是能令心对当前之境,起「欲合」、「欲离」、或「不合不离」之欲望。也就是说,若当前所领纳的「境触」是…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