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種)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種)

  論: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爲六位:一徧行有五,二別境有五,叁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心所有法」,亦即心相應行法,因這些法屬于心王所有,如仆屬主;與心相應,如臣隨主:心王如「體」,這些心所有法是心體之「用」。所謂「用」,是作用、功能之意。「略」,大略;因爲心體之作用,本來應有很多,決定不只五十一個,但爲令修行者易于受持,故擇要略說此五十一種。

  「分爲六位」:俱舍論也是將心所有法分爲六位,不過卻有所不同:俱舍論將徧行五、別境五的十法,合成一位,稱爲「遍大地法」,其數也是十個,內容一樣,只是其分類顯然比較粗,不如大乘唯識學詳盡。另外一個比較不同的是,俱舍論不稱「隨煩惱」,而稱「小煩惱」,共有十法;而將唯識的隨煩惱中的「無慚、無愧」,別立一位,稱爲「大不善法二」:這當然有其好處,因爲可凸顯「無慚、無愧」的重要性。然而,唯識學的「隨煩惱」之命名,比俱舍論的「小煩惱」,要精當得多;因爲「隨煩惱」之名指出這類煩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的,故意義上深刻得多。又,俱舍論的小煩惱只有十個,而大乘唯識學的「隨煩惱」卻有二十一個,因此唯識學所論列的法,在深度、廣度、及精致性上,都比俱舍論來得高。再者,俱舍論把「貪瞋慢疑」這四法歸爲「不定法」,顯然不是很恰當;唯識學是把這四法加上「癡、惡見」,成爲「貪、瞋、癡、慢、疑、惡見」六法,立爲「煩惱六」,也就是六種根本煩惱,顯然較合理。此外,大乘唯識學五位的第一位「心法」有八種(八識),而俱舍論的心法卻只有一種,指意識,其意爲將叁八識」合成一體,不予細說,亦無論及第七、第八識。可見俱舍的「心法」太略;同時亦可證佛在解深密經及楞伽經等所說:「阿陀那識甚深細,我于凡愚不開演。」(阿陀那識爲第八識或第七識之別名)。作如是比較之後,可見大乘唯識學的法相,是比小乘殊勝、深入、廣大。(大乘唯識既然是釋迦佛及補處菩薩(彌勒菩薩)爲諸菩薩所開演的法門,那還有什麼話說?決定是比小乘殊勝的——至于大乘是佛說、且定比小乘殊勝,這也是無著菩薩在其所造的「攝大乘論」的主要意旨。) 1.五偏行

  論:徧行五者:一作意、二觸、叁受、四想、五思

  「徧行」:「徧」,周徧、普徧。因爲這一類心行,具有四種普徧之義,故稱徧行。這四種普徧是,,1、徧叁性、2、徧八識、3、徧九地、4、徧一切時,

  1、徧于叁性——「叁性」是善、惡、無記叁性。這五種心所法,不論是在哪一種性質的心行中,不論它是善念、惡念、或無記念之中,都必定要有這五種心所參與,才能起心行。也就是說,衆生不管造善、造惡或造無記業時,都必定有這五 種心所參與:因此稱這五心所法爲「徧叁性」。

  2、徧于八識——這五種心所,能徧于八識中起作用,亦即,在八識中的任何一識,若要起作用,必定會有這五種心所;也就是說,在心王起作用時,都能發現這五種心所的蹤迹。

  3、徧于九地——「九地」是從叁界中開出來的(即是把叁界再細分),故亦稱叁一界九地」,密教則稱之爲叁一界九居」,以九地爲叁界衆生所居住之處。此九地爲:「欲界」五趣合爲一地、「色界」四禅爲四地、「無色界」四定爲四地,共爲九地。又,這九地雖是從叁界中開出,但它卻可將叁界衆生的心態、精神狀況、身心清淨的程度,清楚地區分及標示出來;而且這些衆生身心清淨的程度,則是依其所得的禅定之深淺而定。簡言之,叁界衆生所居之地,之所以有九種不同,那是由于他們的禅定境界不同所致:禅定愈高,其心的清淨程度愈高,所感的受生果報之地也就愈高。此九地爲:

  1.五趣雜居地:欲界就只有這一地,在這一地中,五趣衆生(地獄、餓鬼、畜生、人、及欲界六天)都住在其中,這之中各趣衆生,所受苦樂福報雖有不同,所在之處亦有天上地下之別,但他們所共同的,都是「不能離欲」,都是依于五欲雜染。又,「欲界六天」(或稱六欲天)爲:四天王天、忉利天、兜率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者,阿修羅因爲分屬各趣,如有「天趣攝阿修羅」、「鬼趣攝阿修羅」、「畜生攝阿修羅」等, 故但言五趣,而將阿修羅含在其中。諸趣所攝阿修羅道,首楞嚴經中有詳 細之論遊,請參考。

  2.離生喜樂地:即是初禅的境界。「生」,是指欲界的生死:因初禅已離欲界的生死煩惱,而得初禅之喜樂,即所謂「禅悅爲食」是也,故稱初禅境界爲「離生喜樂地」。或者說,生于初禅天的衆生,他們的心靈狀態是如何呢?即是「離生喜樂」:盡其初禅天壽之期,他們都是一直處在「離生喜樂」的狀態之中,也就是已經遠離了欲界的五欲憂惱(「離生」) ,且其心中一直有禅定的喜樂(「喜樂」) 。至于所謂「天人五衰」(天人之天壽將盡時,所出現的五種衰變之相),那是指欲界的六欲天的天人而言;至于色界的四種禅天以及無色界諸天都是沒有這些衰相的。問:「欲界天與初禅天,既同是天界,兩者有何不同?」答:叁八欲天人的天報,主要是修福(持戒、布施)而來,然而由于不離五欲,故其果報雖殊勝,得享天福,卻仍在欲界之中;至于禅天之果報,則是一定要離欲、且修定、得定,故其來世果報就能超出欲界,生于『離生喜樂地』的色界初禅天中。」

  3。定生喜樂地:這是二禅天衆生的境界。因此天之天人,定力加深,于其定中産生更大的喜樂,故稱爲「定生喜樂地」。

  4.離喜妙樂地:這是叁禅天天人的境界。因爲「喜」受比較粗,「樂」受比較細,而此天的天人之定力又轉深,故又舍二禅天中的「喜樂」心中較粗的「喜」心,只留下比較「細」的「樂」心,此樂深細而綿長,其樂甚大,故叁界一切樂中,最殊勝、最妙者,莫過于叁禅之樂。故稱叁禅天衆生所受用的境界爲「離喜妙樂地」。

  5.舍念清淨地:這是四禅天天人的境界。叁禅天之上,天人之定力又更轉深,定力一深,其心行便更細,因此不能再忍受叁禅的樂受,而以叁禅的樂受爲「粗」,于是舍此「粗心」而就「細心」,亦即連叁禅的「樂受」都舍。至此,既已于初禅舍欲界苦,次于二禅得深定之喜樂,再于叁禅舍二禅之喜、只存樂受,最後于四禅中,連叁禅的樂受都覺得粗,因而舍之;于是,到此爲止,一切苦樂都盡舍了;苦樂既舍,心中即無苦樂念動,因此達于一念清淨,心無愛憎,清淨無雜,故稱四禅天人之境界爲「舍念清淨地」 。

  6.空無邊處地:這是無色界天人的境界。此天天人由于厭患色界天的「色質」爲有障礙(質礙),不得自在,因此加功用行,滅一切色相,而入于虛空定;住于此定中,其心明淨,無礙自在,猶如虛空,無有邊畔,稱爲無色界第一天天人的「空無邊處地」。

  7.識無邊處地:這是無色界第二天天人的境界。因爲此天之天人,厭患第一天之「空無邊處地」,以其相爲粗,轉緣于識,與識相應,達心定不動,並觀識無有邊畔,其所得之自在更勝,故稱「識無邊處地」。

  8.無所有處地:這是無色界第叁天天人的境界。此天之天人,又厭患第二天之「識無邊處地」,以其相爲粗,故入于無所有處定;住于此定中,恬然寂靜,諸想不生,故此天又稱爲「無想天」。此天多爲外道或凡夫所修境界;佛法中賢聖,除了鈍根羅漢,極少住于此天。以「無想」不能增善、進修聖道,純粹是沈空滯寂,故賢聖不居。

  9.非想非非想處地:這是無色界第四天天人的境界。 「非想」,即非有想, 指非如第二天「識無邊處」之有想;「非非想」,即非無想,指亦非如第叁天「無所有處」之無想:所以是「既非有想、亦非無想」,而稱「非想非非想」。以此天天人,既厭患第二天「識無邊處」之有想,又厭患第叁天「無所有處」之無想,所以再加功用行,入于「非想非非想處定」;住于此定中,不見有無之相貌,泯然寂絕,清淨無爲。然此「無爲」,非真無爲,非聖教之所謂無爲,而是壓伏色心、令不起現行而已,其種子仍在,故報盡還生。此天亦多爲外道所住,以耽于沈寂,不能生善,如水牛入于泥淖,不能自出,是故賢聖不住。又,聖教之聖人(阿那含),多寄居于第四禅之「五淨居天」中。

  4、徧于一切時——這五個徧行心所,于一切時皆能徧,故稱「徧行」。

  「作意」:作意心所的體性是「警覺應起心種」,因爲每一種心行,都各有不同的「心種」 (心中之種子)來作用,「作意」能令某些特定的心種警覺。作意的業用是「引心令趣自境」,也就是,在某種情境之下,作意先令某「心種」警覺,然後又引領心識趣向當時所緣的境。 「自境」,即各自所緣之境,如「聲」是耳識所緣的「自境」,因爲不與眼、鼻等共,故稱「自」,是獨自、特別、專有之意。簡言之,在任何心行,任何起心動念之時,必須先有「作意」心所,才能生識,及引起種種心行。因此作意可說是一切心行的「先鋒」,它是帶頭、打頭陣的。因此成唯識論引經雲:「若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識。」因此,作意是一

  切識生起的必要條件之一。

  「觸」:觸心所的體性是「令心心所觸境-l,ji+:心所、與塵境叁者,如何能接觸、和合?就全靠這「觸心所」的作用;因此,心心所及境叁和合,是以觸心所爲媒介,可說是「觸媒」。觸心所的業用是作爲「受、想、思蘭一個心所的「所依」;因爲這叁個心所,必須依于「觸心所」才能生起。

  「受」:有觸必有受,「受」是領納的意思。受心所的體性是領納「順」、「違」及「非順非違」的境相。受心所的業用是「起欲」,即是能令心對當前之境,起「欲合」、「欲離」、或「不合不離」之欲望。也就是說,若當前所領納的「境觸」是…

《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 五、心所有法(五十一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