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4· 如何寻访上师

  4.如何寻访上师

  这部分说得是我们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上师来引导才能端端正正地走,才不入歧途。

  修法之初,上师最为重要。格西博朵瓦说:“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上师,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因此必须依止一位上师,但靠自己读书是不行的。没有上师单靠读书能得成就的,以前一个也没有,今后也不会有。

  开始修法时上师最重要,上师教我们该怎样修,我们才能正确地修。不然我们就会拿本经书自作聪明,自己认为:“我看了,我懂了,我自己会去修。”这就是盲修。我们要想得解脱,没有上师告诉我们解脱的方法怎么能行?所以说上师最重要。

  [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假如没人教我们,我们成就什么呢?连做什么我们都不知道。用世间法来说:我们要学好专业要不要老师?要不要有心得的老师?要不要去找优良的老师?最简单的,就是自己想学个木匠也还是要有老师。连世间法都要有老师,何况是学修佛法呢?因此上师最重要。

  [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这句话中大家要重视[无间]这两个字。我们刚刚从恶趣中爬出来,并不是已经得了多少世的人身,而且要去从来没去过的地方,要去修行走解脱成佛之路,我们自己怎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路呢?怎么能不要上师呢?我们现在就和婴儿一样,走路是要大人教的,不然我们怎么会走路?

  [因此必须依止一位上师,但靠自己读书是不行的。]就拿世间法来说,把各门课程的书拿给我们,没听老师讲以前是一个体会,听老师讲过以后就不同了,体会就变了。

  [没有上师单靠读书能得成就的,以前一个也没有,今后也不会有。]没有上师我们能成就吗?不可能!可是现在就有这种人,我就曾经遇到过:和任何人接近他都不满意,就是要自己看书,要靠自己成就。我不敢说他对与不对,就是肯定他不会有成就,有成就也是他自己想的!这种狂妄的人确实有,他就是要靠自己来搞懂。换句话说,这种人他懂了七分,就有七分的收成;他懂了一分,就有一分的收成;要是他一分都没搞懂呢?那他就什么收成都没有了。一分收成都没有还不要紧,因为还没遭染污。假如他自己体会这个要紧,就天天修,直到在心上扎根了、牢固了,下辈子想改就麻烦了!光靠读书来成就自己,就有这么大的害处!

  至于应该依止何种上师,譬如选择向导时,你应该找一个熟知全程的人,而不是只知一日之程者。同样你应该找一个能引导你通向解脱与一切智位的、合格标准的上师。寻找合格的上师最为重要,因为上师或优或劣,弟子也随之或优或劣,就像印出来的擦擦(小泥像)与刻出来的模子一样。

  这一段告诉我们应该选合量的上师,因为什么水平的上师只能教出什么水平的徒弟。[擦擦]是藏文,就是小泥像。什么模子自然印出什么像,小泥像当然和刻出来的模子是一样的,这是举例说明上师与弟子的优劣一致。

  比如大家出去旅游,如果要去玩个十几天,要是找个只知道一天路程的向导,那后面的日子该怎么办呢?那不成了瞎子摸团鱼了?所以我们[应该找一个能引导你通向解脱与一切智位的、合格标准的上师。]

  这里[合格]应该译为[合量]才比较好,在佛法上用[合量]更恰当一些。

  合格的上师应具备哪些功德?根据毗奈耶,应如【功德生源】等所说,具足坚固与善巧二种功德;根据密法,则如【善护三门】等所说。显密总体上讲,应如【具足何种】等所讲的,具足十种功德。

  简单地说,最如量的上师莫过于《菩提道次第》上所说的要具备十法,上师要具备戒定慧的功德,能通达一切,要有悲心,要没有疲厌等等总共是十样,那才是最合量的上师。但是现在是末法时代,我们没有这种福气,遇不到那么好的上师。其实不是上师没有功德,而是我们会把上师的很多功德都看成过失,上师本来是功德,我们的眼睛往往会看成过失,这一点在依师法中很重要。我们作弟子的如果选定了根本上师以后,上师就没有一切过失。假如你的思想不干净,福报不够,就会看到上师有缺点。这是很难的事,修和行上都会有这些问题。

  一般人通常没有将“修”和“行”搞清楚,其实修和行是两回事:我们通过思维把道理想通了,得出了应该怎样做的决定见解,这就是修;我们下座应事接物如果与一切有情接触,自己的身语意三业就有活动,这就是行。行要如法,必须和我们所修的一致,假如行和修的不一致就要造恶业,就要种恶因。大家一定要记住修、行是两回事:修就是无论是上座还是下座,去思维道理,结合自身想应该如何做,并且生起定见;得了定见以后下座按照定见应付一切万事万物,这就是行。行非常重要,因为行是在种因,自己做得好就种善因,将来得乐果;自己如果做损人的事就是恶业,将来就得苦果。反过来说修更重要,自己没有决定见怎么能起善行?所以说修更重要。修不是拿着仪轨念,“我今天念了,我天天都在念。”但这不是修,要结合自身想其中的道理,根据佛法想这个道理,这才是修。比如我们思维礼敬:“我该如何三业恭敬?我是不是在三业都恭敬礼敬了呢?”这些都要自己去思维,把这些道理仔细地想,从正面和反面反复想:从正面想有什么好处;从反面想有什么害处,才能得出决定见。

  前面我讲过一个例子:丈母娘来了,家里只有一只肥母鸡,住在山上出去买东西又不方便,想到隔了一二十年老丈母娘好不容易才来了一次,应该盛情款待,拿小菜去招待又不恭敬,迫不得已就把肥母鸡杀了。世间上我们做的是顺意了,但是我们也种下了杀业。如果我们决定杀业会对今后有极大的害处,就会不杀,不杀还不够,还要坚决不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杀,得出这样的决定见。尽管老丈母娘老远来的,我会对她说:“我不杀生的,你老人家将就吃素菜吧。”大家想想:老丈母娘那么老远的来看你,就是想吃那只肥母鸡吗?你如实地说了她就喜欢了,你用什么菜招待她都高兴。你如果犯了杀业,地狱里就挂号了,你能说不去吗?所以我们要坚决不杀。这就是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回事,坚决要这么做才是决定见。我们学佛就是要在各种事情、各种情况下都有决定见,有决定见的好处就在于不会犯错误。

  知道不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要坚决不做那些不该做才行。知道哪些有害处是不该做的,早上起来就要想一下,出家人早起诵戒就是这样,念自己今天要不做些什么事,比如守持五戒等等,如果做到了,自己就有念持五戒的功德。假如早起没有想过守持五戒,自己一天虽持了五戒,只是没有过失,却没有念持戒的功德,在这方面就是无记。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有这个心,早起发心做什么,不做什么,做到了就有功德。那些大菩萨,出家菩萨早起要诵戒,就是这个道理:早起检查一下自己犯戒了没有,今天决不作犯戒之事,如果一天坚持做到了,他就有念持戒的功德,否则即使一天无犯,也是无记,虽是无过也无念持戒之功德。

  修行还是要会修行,是要具有智慧。修行要有智慧,我们最要紧的是要有智慧,没有智慧做了也没有好大用处。

  至少必须是能以三学调伏心相续,具足教功德与具足证功德。《经庄严论》说:“知识调伏而寂静,功德增上勤教丰,善达真实善说法,悲愍舍忧应依止。”学人应把这些上师的标准牢记于胸,然后去寻访这样的上师。上师功德的大小与弟子缘份的优劣一致,如果弟子亲近一位能引导显密全圆道的上师,此人便有听闻与理解全圆道的缘份,对全圆道能懂得大概者,其福报也比具有别的功德来得大。

  [三学]就是戒、定、慧,上师至少要有戒定慧。为什么说上师至少要有戒定慧呢?他能守戒就不做一切恶事;他能有定力心里就不起烦恼;他能证了空性烦恼就干净了。这样的上师的心力是纯粹利益众生、纯粹发扬释迦佛教法的,不会含一丁点烦恼的东西。换句话说,总的来说他的心里应不含有一点名利心,只有慈心、悲心,所以他必须具有有戒定慧。上师首先要把自己的烦恼压服了:他守戒了——行为是干净的;他得定了——烦恼是压服了的;他证得空性了——烦恼的根根是断尽了的,他心里没有烦恼,只有一个纯粹利生的心念。

  [具足教功德]就是说上师对如何发心、如何成佛这些道理都应该懂,不懂怎么引导众生?[具足证功德]就是上师本人必须修证过,在内心中、在心相续中要生起功能。在心中生起功能与看经书、懂道理是两码事。尽管我们知道诸法是缘起有、自性空,可现在只能落在[缘起有、自性空]这个名词上,真正的[缘起有、自性空]在我们心里生不起。虽然我们会说[缘起有、自性空],但还只是在文字上面,真正的实际功能我们没有得到。没有功能我们怎么对别人说法?万一他们提出有什么问题,自己连修证都没有,像藏区里面说的:“哈莫果”(我什么都不知道)。这怎么行呢?因此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先住持、然后再弘扬,就算达不到住持也要将全部道理都搞懂,就像这个教授里说要[具足教功德]。如果我们能够[具足证功德]那就殊胜了,法若在心里生起功能,那就深了一层了。我们现在嘴里念的一切缘起有、自性空,自己心里能缘念[缘起有、自性空]吗?我们是在念这些话,而真正的[缘起有、自性空]在我们心里却没有。这是需要我们在上座时天天串习、天天思维,直到心与法两者合一了,那时才知道缘起有和自性空是什么样子。

  简单地说上师起码要具足三学,要具足教功德与证功德,能把自心调伏好了,又可以调伏众生的心,这就是起码的条件。

  [知识调伏而寂静,功德增上勤教丰,善达真实善说法,悲愍舍忧应依止。]这个颂子中的[舍忧]就是断疲厌,也就是…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4· 如何寻访上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